传统造纸术面临失传盘点那些即将消失的手艺(组图2016-4-26造纸术的发明者是
聊城市阳谷县石佛镇鲁庄村相传是造纸术发明人蔡伦被贬后留居造纸的地方,至今,鲁庄一带仍保存、沿用着蔡伦的抄纸传统工艺,当地群众用旧麻纤维和废纸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泡、揉攘、切碎、舂捣、抄纸、榨干、焙纸等10多道手工程序,造出白净、柔韧、光滑的纸张。80年代中期,鲁庄村14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会造纸。9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造纸逐渐取代了手工造纸,手工抄纸匠们也纷纷转行,手工造纸术濒临失传。今年58岁的鲁清田,如今是鲁庄村唯一一位还在经营着造纸作坊的手工抄纸匠人,他从11岁就开始和父亲学习造纸技术,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抄纸技艺。鲁清田说,自己的造纸作坊里只有3个抄纸匠人,村子里会造纸的人还不少,但喜欢造纸的人却不多了,年轻人更是嫌脏嫌累不愿干,造纸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自己之所以还在造纸,主要是割舍不下这门老技艺,想把从蔡伦直接传承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伟大发明继续传承下去。
海南琼海有个乡村叫仙寨,仙寨有幢近300年历史的古宅,主人王礼教靠酿酒为生,他平素滴酒不沾却能酿出醇香的米酒。走近这幢位于村子中央的古宅,闻到的不是老屋常有的霉味,而是佳酿特有的醇香。今年61岁的人王礼教祖辈靠酿酒谋生。之初,他重操祖业,从此一干就是30年。他平素烟酒不沾,酿酒时只看蒸馏水流出多寡快慢就知道酒的浓度。他家庭院里整齐排放着不少土罐,平时轮流用来浸泡大米,一罐大米浸泡十天,每天将一罐倒进锅里蒸煮,流出的水蒸气化成的水用管子接住装入一只密封的土罐里,这就成了纯正的米酒。他酿制的米香味俱佳,且一天一般只生产5公斤,全被乡邻定购,收入仅区区20多元,加上用酒糟养猪的收入,日子过得虽紧巴,但也足够他个人生活。他两个儿子一个在城里工作,一位到泰国打工,如今酿酒已经规模化,技术先进,他祖传的这门子手艺怕是再也无人仿效了。
据史载,山东聊城东昌毛笔由浙江湖笔经运河传承而来。东昌毛笔制作已延续600余年,始于元朝,兴盛于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在当地民间有“东昌作坊、书笔两行”的说法。60岁的孙金龙是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张堤口村人,16岁学习手工制作毛笔,如今从事这一行当已44年了。据孙金龙介绍,手工制作毛笔,工艺极为严谨,有“千万毛中选一毫”之说。手工制作毛笔有200余种,按规格区分有毫长最大的“抓笔”,可写3尺大字;也有可写豆粒状小字的蝇头小楷笔。按制作原料不同可分为“羊毫”、“狼毫”、“兼毫”、“七紫三羊”等等。制作工艺基本上是沿用三国时期“韦诞法”制作,经过采毛、梳毛、湿理、剔锋、修头、刻管等大小七十二道工艺,方为成品。其外型美观、刚柔相济、吸墨性强、经久耐用,行家称具有“尖齐圆健,刚柔相济”的特点。随着机器制笔和办公自动化的冲击,如今,在整个聊城,手工制作毛笔匠人已屈指可数。孙金龙说,他现在继续做毛笔不单纯是为了挣钱,主要是割舍不下这门老手艺。孙金龙有个愿望,他希望能把手工制作毛笔技艺毫不保留的传给年轻人,将这门传统老手艺继承下去。
2015年1月7日,河南省内黄县张龙乡大张龙村李正岁老人在展示木杆秤制作的过程。“不识秤花,难以当家”,人们在教育孩子时常引用这样的俗语。作为一种计量工具,秤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家住内黄县张龙乡大张龙村80岁的李正岁老人跟木杆秤打了一辈子交道,十几岁就开始跟着师傅挑挑子学做秤,后来因为手艺高超被招聘到计量所上班,退休后继续在家制作。近年来随着年龄偏大,才渐渐把手艺停下来。据介绍。制作木杆秤看似结构简单,但由纯手工打造,工序十分繁琐,刨圆、打磨、定位、钻孔、装秤纽、打秤星、上料、校准等等,每道工序都来不得半点马虎。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都可能把整杆秤给报废掉。做秤最难也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钻眼、钉“秤星”,先用步弓划出公斤分度值,再用钻钻上小孔,在孔上插入细软铜丝,用钉秤特用的“快刀”割断铜丝,便在秤杆上留下了“秤星”,初学者经常被刀割的手破血流。随着计量工具的推陈出新,曾几何时,工艺要求高的手工木秤逐渐被电子计量器具取代,使用人群也越来越少,年轻一代大多不识秤花,手工木杆秤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2014年5月25日,时年61岁的冀寺佛是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的一名传统砚雕艺人。从2008年开始,他从收藏古玩转向致力于砚雕工艺,并通常以屈原作品为创作题材,将《离骚》、《天问》等名篇佳句镌刻于端砚上,采用现代与传统图案相结合的方式精雕细刻,倍受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喜爱,砚刻雕塑作品远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据砚雕艺人冀寺佛介绍,砚雕工艺的具体工序一般分为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和配盒等,其中雕刻是端砚制作过程中最能体现工艺美的工序,倾注了砚雕艺人的全部心血。不仅要求艺人粗打细磨、精雕细刻,还要靠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艺,采用雕刻技法绘制精美的图案,使砚雕工艺品线条清晰,图案灵动,和谐天成。如今,随着采用各种机器技术大生产出现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它的先进性时,砚雕这项传承了1300余年的古老技艺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2015年2月23日,江苏盐城古稀老人顾荣龙,从事“爆米花”行业已有四十年,一台老式爆米花机伴他走遍盐阜大地的大小村庄,走过春夏秋冬。当日是农历正月初五,俗称“小年”,顾荣龙老人在江苏盐城水街展示了即将消失的老行当“爆米花”,受到市民和小朋友的喜爱,品尝着脆香的爆米花,感受着传统技艺的奥秘。据介绍,“爆米花”,起源于中国宋朝,当时的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节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并解释说:“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娄,北人号糯米花。”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有了爆米花机,人们依靠它谋生,现代青年熟悉并会使用的已廖廖无几。据顾荣龙介绍,早期的爆米花在加工时,是将玉米(许多谷物和杂都类都可以)置于特殊容器中的加热,使得玉米处在高温高压的状态下,锅内的温度不断升高,且锅内气体的压强也不断增大。然后“砰”的一声巨响,机器盖子被打开,玉米被突然在常温常压下,锅内的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很快减小,使得玉米粒内外压强差变大,导致玉米粒内高压水蒸气也急剧膨胀,瞬时爆开玉米粒,即成了爆米花。
以前人们做饭一般都用铝锅、铁锅,那时基本上都是用手工铸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人们做饭大都使用不锈钢锅、电饭锅,手工铸锅行业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家住内黄县楚旺镇53岁的关军是一位铸锅师傅,他从小跟着家人学习这门手艺,后来和爱人在当地开了一家铸铝锅作坊,干这一行已经30多年。据关师傅介绍,手工铸锅就是把铝熔化后倒入模具,冷却后制成饭锅。一般分三道工序。一是化铝。把需要加工的铝料放在容器里加热,熔化成液态。二是浇铸。把熔化并净化过的铝水从孔中注入设置好的模具内,让其自然冷却。三是打磨。待模具内的铝自然冷却后,打开模具取出基本成形的锅具,经过细致的打磨整形,一口锅就做好了。所使用的材料大都是一些下角料,或者是用坏了的铝壶、铝锅等,既经济又实惠。谈起手艺的传承方面,关师傅说,尽管他们铸出来的锅还受到不少家庭主妇的欢迎,但明显没有过去用的多,现在的年轻人也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工铸锅行业即将面临消失。
聊城市开发区东城街道鸡毛隋村扎制鸡毛掸子始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扎制鸡毛掸子需用活公鸡身上的尾毛、背毛、颈毛,俗称三把毛,经过选毛、排把、消毒、晾晒、挑拣分类、涂胶、上杆绑毛等10几道工序完成。80年代之前,全村150多户家家扎制鸡毛掸子,鸡毛隋村由此得名。近年来,由于公鸡养殖户减少优质鸡毛难收集,加上制作工序多、人工费用增加,再加上电子吸尘器、超细纤维掸子等清洁产品的出现,鸡毛掸子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今,在鸡毛隋村鸡毛掸子加工户仅剩5户,且加工匠人年龄都在70岁左右,中年匠人都已改行,年轻人更没人来学这门手艺,老匠人们担心这项传统技艺会失传。
2014年8月24日,安徽泗县史秀凤,祖传三代,职业磨剪子戗菜刀。从艺20多年来,每年磨菜刀5000余把,方便百姓生活。“磨刀不用看,全凭一身汗”,道出磨刀是个体力活。脏、累、苦,现在的年青人已无人愿意从事此等行当。据史师傅介绍,磨刀一般有四个步骤,即,开口(初磨)、粗磨、细磨、检查。
上世纪80年代前,在北方广大农村能常常看到打铁的铺子,铁匠抡圆了铁锤敲打铁砧的“叮当叮当”的声音也时时不绝于耳。每当夏秋农村农忙时节,人们常常把需要整修的锄镰锨镢等农用家具拿到铁匠铺见火回炉,或者直接从铁匠铺花少许钱买一件农具。打铁一般有见火、锻打、淬火、戗刃、成型等步骤,老铁匠说打铁过程中关键是火候的把握。铁匠铺以及打铁的铁匠曾是农村农具直接的打造来源,但是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即使是在山村地块小的地方,也都能用上了小型机械,农村劳动力已得到极大解放,大多农民进城当了工人,打制的农具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随之也就没有了市场,打铁的踪影也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现在在农村,打铁铺已经是凤毛麟角,并且都已历经几十年打铁的生涯,这些农村工匠在某些农村还在坚守者这份祖辈留下来的手艺,成为人们对于农村的记忆符号。
2014年6月25日,在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街头,手工刻章师傅正在专心刻木质私章。由于受到电脑刻章的兴起,手工刻章的从业者逐渐退出这行,即将消失。在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街头从事手工刻章行当的告诉笔者,上个世纪80-90年代时,是手工刻章生意最好的时候,主要是因为当时银行贷款、领工资、领包裹、收挂号信、收电报等等要用到私章,那时几乎天天是做不完的活。如今,一个月只有几单活。说:这些年,我的同行越来越少了,我要是再不干这行了,估计手工刻章就没有人再干了。“每个手工印章只要40元至60元,可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表示还会下去,因为他喜欢这行。他说:去了租门市房的钱,几乎也不挣什么钱,我还会再干几年。我要是不干了,手工刻章这活就没人干了……”(来源:东方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