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造纸术谁发明的汉中专家考证造纸术发明人蔡伦家族:确实存在
蔡伦是我国东汉时期宦官、造纸术的发明人。宦官理应无嗣,但传闻讲,他却有存于后世,且散居于汉水流域。那么,蔡伦是否真有后人?若真有后人,这些后人现今居于何地?人数多寡?其状态如何?从2010年年初开始,笔者一行对传闻中蔡伦家族繁衍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调查,走访了汉水上游以汉中市洋县为中心区域的3县12乡镇28村5000余名群众。查明在汉水上游流域内确有蔡伦在繁衍生息,现今尚有167户、608名蔡伦后代居住生活在汉中市辖区内的洋县龙亭杜村、洋县槐树关东西蔡沟和洋县的黄家营真符、南沟、三岔商沟、三岔赵沟、寨沟犁树垭、周家沟蔡家三岔、石家坎、骆驼项、干水垭豁蒿里湾及佛坪县的东岳殿、窑沟、长角坝、地桩河等地。
洋县龙亭蔡伦后人清明节在蔡伦墓祭祖笔者还发现,历史上这支东躲的蔡氏户族(蔡伦及其家族因宫廷斗争而受,曾遭受东汉朝廷与),这支人丁本不兴旺的户族(其香火多为单传,抱养现象极为普通)现在已安居乐业,多有建树,人丁繁衍亦有所改善,大多蔡氏后人生活已达到或正在步入小康水平,其状态与当今大多群众一般无二。蔡伦确有通过调查和走访,笔者一行弄清了作为宦者的蔡伦之所以有嗣、有家族能够繁衍的原因。元初元年(114),蔡伦因历事5代帝王及发明造纸有功被邓太后封为龙亭侯,其分封之地为龙亭蔡伦在龙亭生活期间,曾将本地县令之子“兴儿”过继为子,为其取名“蔡兴”。蔡伦死后,蔡兴为避祸遂携带家眷,越过汉江,举家迁至汉江之南祈子山,隐居山林,垦殖为业。元嘉元年(151),汉桓帝刘志为蔡伦,下旨在东汉的官修史书《东观汉记》之中为蔡伦立传,并赐金在其封地重新安葬蔡伦,修墓建祠,树碑石,植松柏,置祭田山林,朝廷还为此制定了每年春秋二季的祭祀条规及祭祀礼仪,于清明、秋分二节气之时进行祭祀活动。祭祀之时,龙亭地区进了学的先生和蔡伦后人都有资格参加祭祀活动,祭期五至七天,僧道诵经,设灵祭奠。此时散落在祈子山等地的蔡伦后人便有来龙亭蔡伦墓祠为先祖上坟、祭拜先祖。碑石文字确证了蔡伦后代的存在。现存世于汉中市洋县民间的碑石上镌刻有龙亭附近蔡氏居民为东汉龙亭侯蔡伦的阴文文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龙亭镇杜村村民蔡润在距龙亭镇4公里的贯溪白鹤村(原地名为白庙村)给蔡氏祖上坟扫墓,看到两通石碑,一通为明代万历年碑,另一通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碑(1847)。万历年碑记述了蔡伦户族从龙亭迁居汉江之南祈子山、又从祈子山迁居汉江北贯溪白庙村、再迁龙亭杜村的历史沿革,其碑载明:“汉龙亭侯蔡公伦之墓位于龙亭,墓基五亩”。清道光年碑则题刻为《蔡氏谱系碑》,此碑记载了两门蔡伦后人的香火接续情况,并明确记述该地域蔡姓居民皆系蔡伦之。1987年3月,蔡润同另一爱好地方史志研究的村民龙亭镇杜村杨成敏寻觅此二碑,但明万历年碑已不知所踪,只觅得清道光《蔡氏谱系碑》一通。此碑现存于龙亭蔡伦墓祠博物馆。虽然此碑在发现当年已断为两截,但字迹尚清晰:“蔡氏居洋邑东者三处,由汉迄今,人称老户。虽无谱可考,而东西二沟与我白庙村一里当着实同也,要皆出自汉龙亭侯之苗裔者近,是故。”这段话是讲,蔡姓人家居住县东部的户族共有3处,从汉代到今日,人们都说他们是最古老的居民户族了。虽说没有家谱可以考证,但附近的东蔡沟、西蔡沟同我白庙村(今贯溪白鹤村)确实是同一个祖。重要的是,3处民居都是出自于东汉龙亭侯蔡伦的后人,这正是平日里3个地方的蔡姓之人能够亲密往来的原因。
汉江以北、蔡伦封地及封地附近的蔡伦,地域的方便使他们易于同蔡伦、同龙亭发生一些亲近的关系。那么,远一些的地方呢,是否由于地理而隔膜,最终使那种族的丝缕断绝了呢?笔者的调查组涉过汉江,沿江而下,来到了东距龙亭20公里的洋县黄家营镇真符村南沟组。75岁的蔡廷林老人讲,他们这里共有蔡氏四门人,都是蔡伦的后代,而另一位75岁的蔡长顺老人更为明确、全面地讲,汉江南黄家营镇蔡伦后人中,骆驼项、南沟等辈分最高,为4门(即小门、碎门);商沟、赵沟、彭家沟、干水垭豁、蔡家三岔等辈分最低,为大门;石家坎白蜡树下、炉家沟等为2门,真符、佛坪、汉阴等为3门。汉江之南黄家营的调查让蔡伦后代之脉络清晰,使蔡伦有生息繁衍于汉江上游流域的事实更明了了。更远一些的地方要算佛坪县了。佛坪县是洋县的邻县,位县的东北方向,山区县,地广人稀,易于,故亦有蔡伦后人由昔日真符故县迁移至此。佛坪县蔡伦的代表人物为洋县农民起义军“大刀会”“阿訇”之后的蔡玉银老人,1943年生人,住佛坪县袁家庄镇东岳殿村。他给调查组讲了许多蔡伦后人在洋县、佛坪两地的往事以及与之有关的传说故事,并对居于佛坪的蔡伦后人谱系了如指掌。蔡伦的迁徙与分布蔡伦家族的迁徙史是循着一条环形线展开的。蔡伦在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受。当时朝廷派长水校尉其从龙亭到京都洛阳接受,他不堪于这样的耻辱,便在封地龙亭饮药而死。因蔡伦此时已成为“罪人”,作为养子的蔡兴及其族人为避其风头,首先从汉江之北逃难至汉江之南的祈子山、蒙家渡一带。故土难离,迁徙隐居之地的江南祈子山与龙亭仅一江之隔,不算远,即保持了与先祖蔡伦的墓地、封地易于亲近的特点,又有汉水天堑长于护身之优势。然天时无常,隋唐之时汉江暴溢,百姓,已安居于江南数百年的蔡氏户族族群不得已而北渡汉水,返回江北居于贯溪白庙村与槐树关蔡河村东西二蔡沟。明清之际又有居于白庙村的蔡伦后人返回祖籍龙亭,安居于龙亭杜村坝。蔡伦后人在长达一千余年的迁徙史中,也存在旁逸斜出于“圈”外的现象。历史上的那次汉江暴溢,就有一部分蔡氏居民没有渡江北归,而是沿着汉江顺流东去、东北去的。这些人漂到故真符县及蔡家三岔一带(今洋县黄家营镇属地)便定居下来。斗转星移,岁月则又将其中的一部分人带到了陕西南部安康的华阴,而将其中的另一部分人带到洋县东北方的邻县佛坪县。当然,也有零星的蔡氏后代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迁居某些别的些地方。目前,蔡伦后代现居蔡伦封地龙亭及龙亭附近的最多,居住于龙亭以东汉江以南黄家营的次之,迁居于佛坪县的蔡氏后人较少。
关于蔡伦家族繁衍史的通过逐户走访,笔者一行也充分地了解了这些蔡伦后代的状态、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关于这一家族的繁衍史,笔者觉得,最先应做的是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去伪存真,编写《蔡伦谱》,让蔡伦的后人知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以总结过去,更好地面对未来。其次,宜将蔡伦家族繁衍史和与之有关的文化遗产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譬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头遗产《蔡伦造纸传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洋县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等。民间谱也是一种文化,将它同民间文学、民间传统技艺等结合起来、传承、发展,使我们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再次,在家族繁衍史上做文章,实质上也是在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上做文章。创造文明的先祖和创造文明的后人在某时某地的存在与活动,是对我国古代文明宝库的丰富,也是对中华文明的解读与指认,更是对培养和光大我们民族的一种促进。目前,汉中市也已成立了“蔡伦文化研究会”这样的学术组织,该组织已经为蔡伦纸文化、研究蔡伦和蔡伦家族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作者系汉中市蔡伦文化研究会会长、洋县文化馆退休干部)汉中资讯网()提供丰富的原创新闻、关注汉中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情民生,系汉中市重点新闻网站。若转载请获得汉中资讯网的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和文章地址。新闻请发送至首页下方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