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将在国家图书馆开展 汇集全国330余种珍贵藏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6日讯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承办,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及各参展单位协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将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展。这个汇集了全国20多个省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珍贵藏品330余种的大展有哪些精彩的内容?6日,记者到展厅一探究竟。
整个展览共分4个展厅,每个展厅都独具特色,通过精炼深刻的图文内容,珍贵罕见的古籍善本,丰富新鲜的科技互动手段,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相关单位在中华典籍传承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果,为观众奉献一场“让古籍活起来”的精神文化盛宴。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踏入国家典籍博物馆大门即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此次大展的标识及前言,标识以展开的书叶展示“110周年”的字样,灵动优美,其后矗立“顶天立地”巨型书架。序厅中还特别设置了朗读亭,观众可以在亭中朗读珍贵典籍,然后将录音通过微信分享出去。从序厅向两侧连廊走去,仿若走进时光隧道,通过“中华古籍长河”及“国图百十年大事记”时间线,将走进大展四个专题展厅。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第一展厅主题为“国宝吉光”。展厅入口以巨型环幕的形式,循环播放《中华典籍讲述中国故事》宣传视频。展览分为“厚德载物 与时俱进”“鉴古知今 汲取智慧”“学说纷呈 匠心天工”“华章焕彩 翰墨流芳”四个主题单元,还有独立单元“典籍总汇 文化渊薮”和“激活经典 熔古铸今”专题,以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为线索,展现历朝历代在哲学、思想、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的伟大成就。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摄
展品汇集国内2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藏珍贵文献100余种,大部分展出文献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品,包括已出版的18部《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原本;海内孤本宋淳熙八年(1181)刻本《扬子法言》;还有来自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里耶秦简首次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份秦朝政府档案;文津阁《四库全书》、文源阁《四库全书》、文澜阁《四库全书》及河南省图书馆藏文渊阁四库全书删余稿《明文海》等同台展出。同时为纪念司马光、曾巩诞辰一千年,展厅内将展出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元大德八年(1304)丁思敬刻本《元丰类稿》。
第二展厅主题为“百代芸香”,会衔处设计成为灰色“影壁”,配以传统吉祥纹样砖雕,中厅则设计还原了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造型,辅以雅致的文人书房场景布局,增强观众的沉浸式观展体验。通过“酉山事业”“书田寻踪”“社会参与 共护国宝”三部分,致敬那些为保护和传承我国古代典籍文化做出贡献的历代藏书家。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摄
展览汇集了傅增湘、郑振铎、周叔弢等藏书家捐赠国家图书馆的珍贵古籍,以及当代民间藏书家种类多样的珍品共计100余种,其中馆藏30种,其他70余种展品分属30余位民间藏家。展出国图藏珍贵宋刻14件,如现存围棋著作的最早印本、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本《忘忧清乐集》,3件海内孤本宋绍熙三年(1192)黄唐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礼记正义》、南宋宁宗时重刻本《荀子》、宋嘉定六年(1213)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都在这个展厅齐亮相;民间藏品种类丰富,涵盖史书、历书、医书、档案、信札、拓本、佛经、琴谱、棋谱、画谱、雕版以及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等,并以颇具艺术性、观赏性的版画居多,反映了民间藏书家在保存保护善本古籍、延续中华文脉作出的重要贡献。此外,为本次大展特别拍摄制作的古籍保护纪录影片将在此展厅的独立视频放映区播放。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第三展厅是国家典籍博物馆面积最大的展厅,其主题为“汲古润今”,共有“勒之金石 垂于永久”“民族交融 多元一体”“咫尺天下 大美河山”“传承文明 服务社会”四个单元。展览展出珍贵典籍60余种,包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的金石拓片、民族文字古籍、舆图等,如首次集中展出了反映我国水利地貌的《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大运河舆图)、《河防一览图》(黄河舆图)以及《长江名胜图》(长江舆图),其中《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及《长江名胜图》为全图展出。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首次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特别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普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人才培养、古籍修复、影印出版、古籍数字化等成果;重点展示中华再造善本、二十四史、“九全一海”、《宋画全集》《元画全集》等国家重要出版工程成果,以及缩微复制、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成果。通过对比手法展出古籍修复重点项目成果,包括《赵城金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天禄琳琅”、纳格拉洞藏经、山西省珍贵古籍的修复前后对比等;集中展示近年来古籍普查新发现,如国家图书馆入藏的国宝级早期雕版印刷品,其中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仅比咸通九年《金刚经》晚59年,为国内已知有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南京图书馆藏北宋刻印本《景祐礼部韵略》,珍稀孤罕,版本和学术价值极高。展厅中设置了环形书架陈列展示近千册文献典籍,册府恢宏,书架前则是大型沉浸式翻书体验长卷造型,将实体展品陈列和有趣的翻书体验相结合。
此外,展厅中设有古籍修复纸库陈列,小微书库模型,古籍修复互动体验等多种互动手段,提高展览的参与、互动、体验感。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第四展厅以“交流互鉴”为主题,根据时序勾勒出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迹,同时展现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珍贵古籍回归所取得的辉煌成绩。
展厅展出60余种汉文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西文善本古籍,语言种类丰富,除汉文外,还有于阗文、焉耆-龟兹文、粟特文、回鹘文、满文等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日文等外国语言;展品类型多样,除传统的古籍善本形态外,还有写本、手稿、拓片、绘画、舆图等,包括手稿《法语-汉语-蒙古语-满语词典》、满文稿本《几何原本》、摇篮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等珍贵展品。展厅中还设立了海外回归单元,设置“回归大事记”互动多媒体展项,以静态图文+投影互动的形式呈现重要的历史回归事件,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外中华古籍的调查、回归、整理、出版等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此外,配合展览国家图书馆还策划了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如主题实景解谜活动、古籍修复配纸染色、古典诗词音乐会、讲座沙龙等。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