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更优雅——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见闻
新华社广州9月2日电题:让城市更优雅——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见闻
新华社记者周颖、荆淮侨
一面是CBD高楼大厦,繁花似锦、高端大气;另一面是成片旧区,墙面斑驳、线网密布。这是特大城市广州面临的现实:老城区如何跟上时代发展?
近年来,广州探索老旧小区微改造,在保留老城风貌的基础上,精细提升社区居住品质,让城市更优雅、更具活力。
群众参与社区改造更合民心
在小区的口袋公园,街坊们三五成群踢着毽子。没有各种电线飞檐走壁,路面平整干净,一旁的垃圾袋智能发放机也让小区有了现代感。走进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兰蕙园小区,很难想象这是个建成已有30多年的老社区。
兰蕙园居民刘梅花介绍,从前这里是一个标准的老旧小区:房屋破旧、公共设施不足、每到下雨就会积水。“住在这样的小区里,很难谈得上有幸福感。”她说。
刘梅花的想法也是很多老旧小区居民的心声。2016年,广州对当地功能配套不全、基础设施老化、人居环境较差的问题老旧小区进行摸查。有700多个小区被纳入改造规划,涉及居民52万户。
2017年,为了解决这些老旧小区的顽疾,当地开启了微改造,兰蕙园和一批小区迎来了复兴的机会。广州市住建局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处处长赖永娴介绍,对于纯居住类的老旧小区,当地优先从水、电、气、路灯等“保基本”项目入手,改善人居环境。
为了摸清居民的需求,小区所在的素社街道办工作人员发放问卷,挨家挨户上门收集了200多条意见。“有了这些‘大数据’,了解居民反映突出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素社街道办事处主任庄婷婷说。
随后,居民代表还成立了居民建设管理委员会,全程参与微改造。刘梅花说,社区改造的都是自己的家园,大家都想着多出点力。几个月后,改造一新的兰蕙园不仅环境更加整洁有序,还增加了不少适老设施,便利了老街坊的生活。良好的环境吸引了周边的居民来此休闲。
广州市住建部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广州全市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685个,其中158个已经完工。
修旧如旧留住城市历史风貌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除了满足居民当下的居住需求,作为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广州微改造在激发新活力的同时,也留住了老城市的味道。
即将在9月完成微改造的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位于当地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在石板路、红砖墙、大榕树掩映下,72处民国时期传统风貌建筑栖身在这片繁华都市中。
社区负责人介绍,这里是广州保存最完好的民国初期建筑群。由于年岁久远,现在已变成老街巷、老房屋、老居民俱全的“三老”社区。不仅空间杂乱、设施陈旧,公共空间单一,历史风貌也湮没其间难以分辨。
随着改造临近尾声,如今旧南海县社区已变了模样:漫天飞舞的管线消失了,破损的路面新换了地砖。路旁增加了复古风格的路灯,与街上的咖啡厅、民宿一起,给这条街区注入了时尚感。社区里的大公报旧址旁,改造一新的大公报广场已经揭开面纱,静待游客前来打卡。
通过城市更新,广州也出现了一批“网红”景点。恩宁路曾是广州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2015年,当地政府通过BOT方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微改造”,不仅改善了老城的居住环境,也让永庆坊成为广州老城新景区。
负责项目改造的广州万科永庆坊事业部执行总经理喻敏锋说,改造保留了原来岭南建筑民居的肌理,同时引入现代元素,实现了新旧融合。目前,项目还在推进二期约7.2万平方米建设,让城市风貌得以保存和延续。
“只有房子用起来,街区才能活起来。”广州市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樊建新说,对于集中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项目,除了让居民生活便利,更要活化历史建筑。通过引入新兴产业、创业团队,历史街区有了人气,才能焕发新活力。
由点及面惠及更大民生
经过几年的探索,广州的老旧小区微改造正由试点带动全面。按照从小区到片区,从整治到活化,从管理到治理的思路规划连片改造,以惠及更大民生。
广州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今年还将重点打造恩宁路、沙面、白云山等10大片区,共50个老旧小区项目。尤其对涉及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的老旧小区,做好文脉肌理的保护,让城市留下记忆。
“对于城市更新来说,完成改造仅仅是第一步。”赖永娴说,过去许多小区都没有专门的物业进行管理,改造后相关设施的维护和管养,微改造的可持续资金来源,这些都是问题的关键。
目前,当地住建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希望引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小区微改造当中。“城市更新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巨大的市场。只有市场中各方都能发挥作用,才能发挥出最大效果。”赖永娴说。
千年古城广州,老而不旧、老而优雅正在成为现实。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