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造纸术的过程临汾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赏析(组图
单位:襄汾县邓庄丁陶麻笺社
平阳木版年画始于隋唐,兴于宋金,盛于元明,民间艺人称明清时期为年画的“黄金时代”。平阳木版年画的制作需要三个环节,一是刻制木版;二是染色套色;三是印刷。在成图过程中,多是木版刻印,也有少数手绘。由于木版年画一般是在过年或喜庆节日时使用,因此,其内容多以欢乐、吉祥为主,题材主要是一些民情风俗、传说、花卉人物、鱼虫鸟兽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注重人物传神、寓意象征,画面完整、主题突出、造型夸张、形象生动,色彩艳丽、明快,给人以豪放、洒脱的感觉,装饰性强。
根据正史文献以及方志、家乘、谱牒、地方碑文等民间文献综合考察,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自宋室南迁,止于清代中后期开发边疆,其中以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大约50年间为其。50年内一共从山西迁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其中又以平阳府迁民最多。迁民地址即在原洪洞县广济寺外大槐树下,即今“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
平阳麻笺制作技艺
大槐树祭祖习俗是县在清明节期间举行的一种寻根祭祖活动,主要是移民通过焚香、献供、跪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先和家乡的怀念之情。山西明代移民遗址——洪洞古大槐树是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寻根祭祖的圣地。
单位:临汾市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
平阳麻笺,也称平阳麻纸,因有“御用麻笺”的圣批而得名。其制作技艺迄今仍在山西临汾地区流传。
平阳麻笺制作技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单位:洪洞县大槐树迁民遗址文物管理所
麻笺生产历来为平阳地区最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主要集中在平阳府襄陵县(今襄汾县)一带,以素有“麻纸之乡”之称的邓庄镇最具代表性。平阳麻笺沿用了汉代以来的造纸术,利用襄汾县含碱性较强的地下水,精选当地特有的优质“田麻”为主要原料,其制作工艺考究,有泡货、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搅海、抄纸、晒纸、整纸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在工具、操作上都有严格的讲究,是集经验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手工技艺。
金元时期,平阳成为中国四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其大规模的雕版印刷业均选用平阳麻笺。平阳麻笺对平水诗韵“传天下”和以《赵城金藏》《刘知远诸宫调》《铜人针灸图经》等经史典籍为代表的“平水版”雕版印刷作品的以及以《四美图》为代表的平阳木版年画的盛行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古代文学、教、戏曲、医学和美术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平阳麻笺承载并传递着中华民族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极具研究价值,传承和平阳麻笺传统制作技艺更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平阳木版年画是集题材、线条、色彩与木版雕刻为一体的传统美术作品,产地主要分布在平阳(今临汾)、浮山、绛州(今绛县)等地。因临汾古称“平阳”,平阳木版年画由此而得名。《中国古代印刷史》称平阳木版年画为年画的“始祖”,《中国版画史》有“版画之头,平阳启之”的记载。
几百年来,大槐树利用各种机会回到大槐树下来祭祖,形成了丰富的移民传说和悠久的祭祖传统,大槐树也成为了寻根问祖的象征符号。1991年开始,洪洞县民情,在几百年民间祭祖活动的基础上,吸纳了大量民间祭祀仪规,于每年4月1日-4月10日,举办“寻根祭祖节”,形成了官民合祭的盛大活动,受到移民的热烈响应,是中华民族同根同祖、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
大槐树祭祖习俗
平阳木版年画
如今,大槐树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各地,以至辗转迁徙的移民数以亿计。六百余年来,洪洞大槐树被赋予神性,成为对象,被看作“家”“祖”“根”,成为亿万目中的家乡,古槐纷纷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
平阳木版年画,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襄汾邓庄生产的麻笺有“纸寿千年”的美称,其生产出的不同尺寸和用途的呈文纸、方曰纸和小尺八等产品振动声响有力,质地均匀细密,纤维细而长,拉力强韧,吸墨性能好,不怕虫蛀,能存放千年以上。至今仍深受当地群众及著名书画家的青睐,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和卫俊秀先生便对平阳麻笺大力推崇,称“平阳麻笺胜宣纸”。
平阳麻笺生产历史悠久。据《晋南史料全览》《造纸史料》及《山西轻工业志》记载,平阳造纸始于东汉永初年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平阳已发展成北方造纸中心;唐宋以后,平阳麻笺成为中国北方造纸的典范,被钦定为“皇家用纸”,且被誉为“贡纸”“府纸”,蜚声京华。
平阳木版年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达了劳动人民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堪称民俗历史的真实写照,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
大槐树祭祖习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王俊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