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和杜姓有何关系?造纸术的传播顺序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贾逵(174—228年),河东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在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他都当官,文武兼备。贾逵出自名门望族,但非常穷。穷到什么地步呢?冬天连棉裤都没有。有一年冬天,他在自己的妻兄柳孚家睡觉,早晨起来,就把柳孚的裤子给穿走了。贾逵长大以后,因个子很高,有八尺二寸(一米),所以外号叫“贾长头”。当时人们就有一种说法,叫“问事不休贾长头”。
季姓第一个来源是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吴国公族季札的后代。季札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为吴王姬寿梦的四儿子,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两地,史称为“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他贤明、博学,几次推让,曾到过北方的齐国、郑国、晋国,并“观乐于鲁国”。因为他有远见卓识、贤明仁德,他的子孙就以他的排行“季”来作为自己的姓氏。这一支是季氏的正。
到了762年,杜环历经千辛万苦,在一个仰慕他的外国商船船长的帮助下,从海回到了广州,受到了交州刺史的热情接待,并赶紧把他送回长安,唐肃亲自召见,予以安慰和赏赐,并且还升了他的官,派助手帮他完成了那本书,叫《经行记》。可惜的是,这本书已经残缺了,不然的话,这是极其珍贵的记载。要知道,玄奘西行也只是走到印度,没杜环走得远,不像他走到了埃及。这就是杜环,在中外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
来源四就非常庞杂了,没法说血缘,而是根据排行来的。古代兄弟排行顺序为“伯、仲、叔、季”,最小的男孩子也通称“季子”。所以很多家里老四的后代,后来都姓季。
贾
贾姓是大姓,历来人才辈出。接下来我介绍几个大家不那么熟悉的名人。
作者:钱文忠
从此以后,人人都知道贾逵刻苦好学,也知道他有学问,所以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远万里,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附近,贾逵就一一亲口教授他们。他的学生一般都会给点粮食作为学费,后来粮食太多了,满屋满仓了。所以当时就有人这样称赞:贾逵的粮食不是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得口干舌燥得到的,这就是用舌头种地啊。这就是舌耕的来历。
第二支同样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友。季友是鲁庄公的小弟弟,也是公族,他最大的贡献是平定了庆父之乱,其子孙便以他的字作为姓氏,称为季孙氏,世代在鲁国执政。我们知道,在鲁国的历史上,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是连续执掌鲁国国政的,当时几代鲁君都,以致鲁国人根本不知道国君,就知道季氏。在他们的子孙当中,有以先祖字号为姓氏者,称季氏,世代相传至今。这是很大的一支。
季姓人才众多。季布,大家应该都知道,西汉时期的人,非常有侠义情怀。楚汉战争的时候,他是项羽的部将,几度围困刘邦。汉朝建立以后,刘邦记仇,就他。了以后,大概刘邦当时心情比较好,又把他赦免了。后来季布官至河东守。季布这个人非常重诺言,当时楚国有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一诺千金”的由来。
还有一个典故,叫“”。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呢?说是有一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写诗,但他写得不怎么样,不着边际,而且没有真情实感。所以,人家说他的诗,诗不像诗,文不像文,不伦不类。但是他自己感觉很好,所以经常写完一首诗后再署名“杜默撰”,所以经常被人。一提其诗,人们就说“”。最早人们把不合常规的事情说是,后来又被引申为没有事实,胡编乱造,凭构。
杜姓在中国历史上常重要的一个姓氏。比如东汉时期,有一个杜诗,曾当过南阳太守。这个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流水的力量来鼓风铸铁,打造农具,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比国外的同类发明要早1100多年。
贾彪,东汉时期颍川郡定陵人,字伟节。其兄弟三人都有名声,在当地都很有口碑。当时有个说法:“贾氏三虎,伟节最怒。”意思是贾家有三个杰出的儿子,伟节最杰出。桓帝时,他担任过地方长官,“严禁堕胎溺婴”。所以,几年里边,多出来几千个小孩。人们非常感谢他,都说这是“贾父所生”,称他为父亲。后来,只要是男孩子就叫“贾子”,只要是女孩子就叫“贾女”。
古代为何把教书叫做“舌耕”?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定价:25.5元
杜环学问渊博,出了国,就成了旅行家,懂好几国的语言。在留居大食国的十多年里,他四处游览,去过今天的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意大利。还把当地的好多风俗、民情给记下来了。
本书经由学术明星钱文忠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稿整理而成,接续第一部,四字一讲,共分17讲,介绍了《百家姓》第81-148个姓的来源、迁徙线、名人典故等内容。原汁原味,更突出钱氏风格;注重口语化,便于轻松阅读;历史典故更具故事性,幽默风趣。
还有一个大家经常用的成语,“南辕北辙”,一般人都不知道它和季姓有关。说的是战国时,魏王准备攻打,正身处赵国的魏国大臣季梁听到以后,赶紧跑过来,来不及把头发洗洗,也来不及把衣服整理一下,就去拜见魏王。他说:“今天我回来的上,在半上碰到一个人,正赶着他的车往北走。我问他干什么去,他回答我说,想到楚国去。我就跟他说,你既然想到楚国去,怎么往北走呢?楚国在南边。那个人说,我的马好。我就对他说,你的马虽然不错,但这不是去楚国的啊。那个人说,不要紧,我的车夫车技好,非常善于赶车。我就对他说,你的马越好,车夫越好,只会使你离楚国越远。”魏王就傻乎乎地听着,也不明白他的意思。然后他又接着说:“如今大王你每一个行动都是想成就一番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是想在天下人面前取得威信。你依仗魏国的强大去攻打,拓展你的国土,尊贵你的名分。但是,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大王的事业就越远。这不就跟我上遇到的那位想去楚国却往北走的那个人一样吗?”这个成语最早不是叫“南辕北辙”,而是“北辕适楚”,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南辕北辙”,这个典故就出自季姓名人季梁。
唐朝有一位宰相叫杜佑,他的一个侄子叫杜环。唐玄天宝七年(748年),杜环随军征伐西域叛乱的石国。石国打不过唐军,其太子就跑到大食国去哭诉,大食就发兵派军东进救援。天宝九年(750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领3万唐兵,行军700里,到达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在一个叫怛逻斯的地方,和大食军队发生了激战。结果唐军大败,高仙芝东撤,但有一部分将士被俘了,其中就有杜环。
大食的国王知道杜环是杜佑的侄子,知道杜佑是大唐的宰相,所以就没杀他,反而很优待。而且,对唐朝军队里边的很多工匠也都不杀,让他们传授中原的技艺。造纸术就是在这个时候西传的。这些工人最远被带到今天的埃及,去指导当地人造纸。造纸术过去以后,不但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还促进了整个人类知识的传承与。
到了唐朝,一个朝代杜姓竟出了11个宰相。所以,应该说,跟隋唐时期的杜姓相比,别的姓是难以企及的。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谁的“一诺”值“千金”?
古时候,很多读书人靠教书为生,所以有“舌耕”之说,即用舌头来耕作、来播种、来知识。这种说法就跟大学问家贾逵有关。
贾逵一生著作等身,教出了很多得意。有一个说出来可能会吓大家一跳,《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贾逵还精文学,在天文学上是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贾逵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很有名。他的父母很早亡故,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已经读了点书,但是后来实在没有钱读书了。贾逵的姐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所以被休,只能回娘家来住,但她因为贞节,而且很聪明,所以大家非常她。有一次,她听到隔壁的邻居在读书,就抱着贾逵到墙根下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她很高兴,隐隐约约觉得这个弟弟不一样。到了十岁的时候,贾逵突然开始《六经》了,他姐姐大惊,问:“从来没有教书先生教过,你怎么会这些呢?”贾逵说:“姐姐抱我到篱笆墙旁边听邻居家读书,我就一字不漏地全记下了。”而且他听了以后,一回到家就把桑树皮给扒下来,把一些难记的写在桑树皮上,或者写在门上、屏风上,一边记一边念。他的学问就是这么来的。
第三个来源,源于芈姓。上古时期,颛顼帝有一个后代叫季连,从季连这里就分出了两个姓:季、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