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员工畅谈将乐电力变迁
74岁的马伙俤,是将乐供电公司的一名退休老员工,他见证了将乐电力事业的巨大变迁。
将乐电力起步于1938年的镛光电厂,装设12马力木炭机、15千瓦直流发电机。1950年公私合营,改名为玉华电厂。1957年白莲乡建成将乐县第一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10千瓦……
将乐电厂职工1957年合影。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1960年,当时县城的三生米厂从国外引进一台‘西门子’40千瓦火力发电机,白天发电碾米、锯板,晚上9点停止发电。”马伙俤回忆道。
上世纪60年代,将乐县为发展农业生产引进了全县第一台电动机,图为电厂检修车间的技术员对电动机进行性能调试。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1960年,15岁的马伙俤到将乐电厂当学徒工。“我进厂那年,将乐县迎来了两件大喜事。第一件是三华大桥竣工通车,将乐人结束了靠渡船过河的历史;第二件是水南一二级站投运发电,一级站装机容量104千瓦,二级站装机容量75千瓦。这两个电站能供应城区3万多居民的照明用电。到了枯水期,电压不稳,就用一台柴油机发电补充电源。”马伙俤说,那时电站每天安排2个员工值班,遇到哪里停电或者灯泡坏了,值班人员就要马上出去抢修。当时交通不便,都是靠徒步,深更半夜出去抢修。每天清晨5点多要派人到水南一管区、六管区、建筑公司和老电厂门口关路灯,天黑又要派人开路灯。
马伙俤还记得当时制造水泥杆和相关配件、立杆、架线的艰苦情景。厂里最早用的是木头杆,到了1968年,厂里建起了水泥杆预制加工厂,生产10米和12米水泥杆。那时没有搅拌机,全靠人工搅拌混凝土。一根10米长的水泥杆需要12人抬,12米的杆要16到18人抬到施工现场。
1976年,将乐电厂从顺昌架设一条35kV线路,200多人苦战4个月,用了106根水泥杆。工程竣工投运后,电力不足的难题得到缓解。
马伙俤又带着伙伴到12个乡镇立杆、架线,确保每个乡镇正常供电,一下乡就是一个月。马伙俤连续10多年都被厂里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现在箱子里还珍藏着一大堆荣誉证书和奖状。
原将乐电厂厂章,也是员工上班挂的胸卡。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1973年,将乐筹建一级站,历经3年艰苦努力,装机容量3100千瓦的新路一级、二级电站竣工投产。此时将乐电网还只能提供居民正常照明和小型工厂使用。1998年,国家进行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大面积进行农网改造,同时改造水南变、肖公洞变、积善变3座110kV变电站,常口、南口等十余座35kV变电站,较好地解决了电源电压质量、供电可靠、容量不足等问题。
2003年,原三明电业局对将乐县城区电网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增加城区供电线路,并对主城区采用电缆下地和落地箱式变标准建设,美化了城区环境;外围线路更换为高强度电杆、绝缘导线和金具,极大地提高了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水平。
如今,电网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挖洞、立杆用挖掘机,巡线用无人机,交电费用手机,坐在办公室就能通过指挥中心大屏幕一目了然看到各条线路的运行情况。马伙俤说,这辉煌巨变的背后,都有着他们挥洒的辛劳和汗水。(郑承光)
- 标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