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副总编张首映:国际一流新媒体什么样?
11月29日,由中国记协和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2019中国新媒体大会在长沙开幕。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张首映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构建国际一流新媒体》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丽时节,很高兴与各位相聚星城长沙,共同出席2019中国新媒体大会,探讨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今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人民日报社,走进媒体融合发展第一线,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集体学习。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工作取得历史性发展,发生历史性变化。
人民日报社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者,也是受益者。目前,人民日报社已经形成涵盖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综合覆盖受众超过9亿人次的新型媒体集团。就在前几天,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粉丝数突破一亿,成为人民日报新媒体矩阵“亿人俱乐部”中新的一员。与众多媒体一样,人民日报社正在努力建设国际一流新媒体,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我们知道——
国际一流新媒体是有广泛传播力的媒体。拥有顶尖人才队伍,掌握前沿传媒科技,持续生产融合“爆款”“精品”,主导新闻传播,管理方式现代,综合实力强大,具备让用户“必看必转”的强大传播力。
国际一流新媒体是有较强引导力的媒体。凝聚海量稳固“粉丝群”,构建移动传播“生态圈”,影响主流受众,具备让用户时刻“对标对表”的有效引导力。
国际一流新媒体是有深远影响力的媒体。做到设置议题掷地有声,回应议题铿锵有力,深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影响国际舆论,具备让用户形成“刷屏效应”的巨大影响力。
国际一流新媒体是有权威公信力的媒体。建立良好媒体品牌形象,得到国际权威机构和国际主流媒体同行认可,具备让用户充分信任的权威公信力。
中国媒体融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特别是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媒体融合规模大、质量高、效果好。今天的全媒体传播,已经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格局。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应该说,我们构建国际一流新媒体的基础、条件以及技术、市场、人才等都已成熟或接近成熟。
我们要高举旗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把握国际传播呈现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着力解决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中还存在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不断解决“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问题,构建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国际一流新媒体,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出四条建议。
以价值导向为坐标原点。媒体融合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能为了流量丢了导向,为了绩效降了格调。主流媒体要当好网上的“定盘星”,用深度对抗浅薄,用正音消解杂音,特别是众声喧哗中要有思想的“坐标系”,发挥领航定向、增信释疑作用,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以移动平台为主要赛道。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主流媒体要找准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移动传播平台,建好管好自有移动传播平台,把变量变成增量,把增量变成存量。只有让主流声音在自有平台和商业平台形成合力,在国内舆论场和国际舆论场形成呼应,才能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最大限度放大主流价值。
以精品内容为致胜法宝。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从纸上到网上,从大屏到小屏,从纯文字到全媒体,内容生产传播的逻辑和规律大不相同。原样复制纸媒内容效果差,生搬硬套网言网语行不通,主流媒体必须开展一场内容生产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实现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特别要沉下心揣摩海内外用户特点,紧跟发展趋势,总结“爆款”规律,依靠源源不断、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优质内容吸引人、影响人、留住人。
以前沿技术为探路明灯。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0和1”,媒体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近年来,5G、VR、大数据、算法推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内容生产传播、用户接收理解的方式随之改变。当前,主流媒体要适应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让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实现优质内容的精准传播、靶向传播。未来,主流媒体要继续拥抱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研发新技术,利用技术寻求媒体融合的临界点、突破点、转折点,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回望历史、研究强媒、分析现状、把握规律,不断“问道”“访道”“探道”“上下求索”“格物致知”,就是为了在万马奔腾中一马当先,在百舸争流中激流勇进,更加科学更加有力地构建国际一流新媒体,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 标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