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如何从一流IP迈向一流产业
12月10日,我省某企业研发的航天赛能六关节机器人正在进行自动调试。记者 杜玮摄
12月5日,西安派瑞功率半导体变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通过,即将成为今年陕西的第5家上市公司。这5家公司都是名副其实的硬科技企业,其中科创板3家(西部超导、铂力特、三达膜),创业板2家(三角防务、西安派瑞)。
陕西是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西安硬科技品牌越来越响,西安市“硬科技之都”形象深入人心,“硬科技看西安”正逐步成为共识。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硬科技这个从陕西走向世界的一流IP,如何孕育出更多一流企业,从而带动陕西更多产业发展迈向一流?12月10日至13日,记者就此话题进行了采访。
1 打赢“人才争夺战”
今年3月,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落地西安。这是我省第一家在自然科学领域成立的诺贝尔奖研究院,由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教授团队、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创始人众创空间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目前,研究院已经生产出3D打印镁金属丝、航空用镁合金3D打印件等多种高端产品。
丹·谢赫特曼教授表示,研究院将借助陕西的科技资源优势,解决高强韧镁合金3D打印技术瓶颈,并与陕西省镁产业的发展形成合力,促进高强韧镁合金领域的研究和技术走在中国和世界前列。
丹·谢赫特曼教授是“硬科技IP”吸引的高端人才之一。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硬科技的具体承载,硬科技从科研到转化再到产业化应用,需要完善的产业人才供给体系支撑。”硬科技概念提出者米磊认为,陕西要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这样的关键人物一个人就可以带动一个企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陕西是科教大省,不缺一般技术性人才,但高端技术领军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很紧缺,尤其缺乏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跨学科人才。”米磊坦言。
打赢“人才争夺战”的关键是留住人才。米磊不仅是西安光机所的科研人员,还是西安光机所产业化平台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长期从事硬科技企业的孵化工作。近年来,他见证了西安光机所引进人才、设立“人才特区”,从而留住人才、干成事业的改革探索。
为了破解硬科技人才结构性短缺难题,中科创星提出了硬科技“孵化铁三角”模式,组成由技术经理人领衔创建,包含专业的技术经理人、技术工程师、产品经理在内的团队。其中,技术经理人负责市场与资源整合,技术工程师负责技术开发,产品经理负责产品定义,有机组成“铁三角”。目前,中科创星已孵化培育230余家硬科技企业,市值200亿元。
“硬科技企业创始人以科研人员居多,创业不同于做科研,光有科学家精神还不够,还要有企业家精神。政府、科研单位应该给愿意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提供更灵活、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敢干事、能干事,鼓励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米磊呼吁。
十二月七日,西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演示安防机器人。记者 杜玮摄
2 引燃硬科技资本
2016年,赛富乐斯团队在美国耶鲁大学实验室点亮了2英寸的无层错半极性氮化镓材料,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片无层错超导材料在实验室里研发成功。然而,如何让这一硬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却让研发团队犯了难。
“生产这种材料需要叫MOCVD的特殊设备,一台设备就需要1000多万元,实现批量化生产至少需要投入5000万元,这对初创企业来说难以承受。”赛富乐斯行政总监曹泽亮介绍。后来,中科创星找到了赛富乐斯,表示能提供MOCVD设备和厂房,并提供350万美元作为天使投资。2017年,赛富乐斯落户西安,研发出了4英寸的无层错半极性氮化镓材料,成为全球首家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企业。
然而,很多科研团队并没有像赛富乐斯团队这么幸运。硬科技项目投资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资本市场对其缺乏信心和耐心。很多硬科技成果由于缺乏早期的金融支持,往往没有机会走出实验室。
为了让创投资本流向创新源头,走进实验室,陕西积极探索,通过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措施,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
- 标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