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的发展史:从苏联到西方逐步建立世界最完备工业体系
一个国家要发展制造业,必须要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中国的制造业之所以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难以被取代,就是有供应链作为基础。
同时,中国又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全工业类的前提,就是中国有着完善的重化工业体系。
重化工业相当于工业经济中的基础设施产业,没有重化工业,就没有现代工业经济所需的原材料生产能力和机器生产能力。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建立起自身重化工业的路径与日本、韩国的路径类似,但具体过程更激进。
更准确地说,中国的重化工业有过两轮发展,第一轮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轮重化工业发展,留下的实际产业并没有那么多,但是留下了重要的隐性知识,使得改革开放后的第二轮重化工业发展有了必要的前提。
当时的经济发展策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有关。当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阵营处于对立状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最重要的物资是什么呢?就是煤、钢以及石化产品,当时苏联援建的都是这方面的产业,以及相关配套的产品。
之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比西方阵营更重视重化工业的发展,在于社会主义阵营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是后发国家,重工业化基础薄弱。
那这种经济策略的激进性体现在哪里?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这一轮工业化的发展,不是基于市场发展,而是意志。
如果是基于市场发展的逻辑,正常就得先发展轻工业,因为轻工业有直接的市场需求,老百姓日常需要。等到轻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自身会对重化工业有很大需求,重化工业就会顺着需求发展起来。
如果国内的轻工业很薄弱,一上来就搞重化工业,这些产业跟国内市场需求的关联就很差,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发展动力。除非靠意志强行推动,否则重化工业根本无法运转。
韩国政府曾经强行催生重化工业,但是区别在于,韩国经济面向世界市场,本国需求不足,还可以通过世界市场的需求来拉动,政府的政策也是建立在世界市场的需求之上。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和世界市场的贸易关系很弱,经济循环主要发生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发展重化工业,需求在哪呢?只能依靠意识强行推进。
社会主义阵营的政府推动重化工业还有个特性,就是在组织技术上有着超强的效率。当生产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组织技术同样也得发生重大变革,新的生产技术找到了恰当的经济组织形态,然后才能规模化地展开。
具体到每一次工业,第一次工业依托的是蒸汽机生产技术和工厂化组织技术,第二次工业依托的是重化工业生产技术和大财阀组织技术,第三次工业依托的是电子技术和跨国公司组织技术,第四次工业依托的是信息技术和分布式组织技术。
对于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来说,第二次工业的生产技术已经有现成的。真正的关键在于,要推动组织技术变革,把人口从传统农业社会当中拔出来,把他们改造成组织化的现代产业工人,并把国家和社会都按照重化工业的要求,改造成匹配于现代化大工厂的组织模式。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特点就是组织效率极高,计划经济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更强化了组织效率。另外,要发展重化工业,就需要一种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秩序,这是与传统社会截然相反的,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恰好是要对传统进行最激进的改造。各种特征都让社会主义国家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发展出自己的重化工业。
依靠这种模式发展,隐藏着一系列问题,强行发展重化工业会带来国民经济结构的失衡,让内部的经济生态系统存在先天不足。因为这些重化工业不是基于轻工业市场的需求发展起来,而是依靠国家的计划来发展。
这样就导致重化工业的自我运转和发展能力很差,反过来,重化工业为主的整个经济系统,对国家指令性计划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发展和计划被相互绑定。这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会严重地抑制经济中的创新能力。创新的本质特征就是不可预期,不可预期的东西是跟计划相违背的,所以创新很难在计划经济中诞生。
从短期来看,计划经济非常有助于在后发国家内部,实现第二次工业的重化工业发展;但是从中长期看,计划经济会遭遇到自我否定的困境。
当一个国家通过计划经济推动自身工业,从传统经济转型到工业经济,在吃完了技术升级带来的红利之后,经济就会因为缺少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刺激,陷入严重的低效率状态。
到了这个时候,只有创新才有机会突破这种困境。但计划经济本能地又会抑制创新,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就势必得走上经济改革的道路。20世纪80年始,当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红利吃得差不多了,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大多数国家,都开始了自己的经济改革。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了借助市场引导轻工业发展的过程,而此前的重化工业,由于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很多都垮掉了。
到90年代后期,中国的轻工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市场上对重化工业的需求开始大规模浮现。于是,中国进入了第二轮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这第二轮重化工业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市场基础,尽管也是由国企主导发展起来的,但不再像第一轮那样欠缺自身的发展能力了。中国的完整工业体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化工产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化工业,就是石化工业,是生产初级原料,比如乙烯。大化工是现代工业的基础,特点是工厂规模和投资额都很大,后发国家很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发展起来。
在国际上,大化工第一梯队包括美孚、壳牌等公司,基本上控制了上游的石油开采资源和加工技术。第二梯队包括沙特阿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企,第二梯队的技术比第一梯队有差距,大化工对于市场规模的依赖比较高。
中国的大化工业发展分为两次,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第二次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引进的。
中国的大化工起步,靠的是第二次技术引进。但是也因为有第一次技术引进,让中国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有了后期的谈判筹码。
以上就是中国重化工业建立起来的步骤,中国的重化工业之上,还需要有其他各种经济主体。中国拥有较为发达的第三次工业的电子技术产业,和第四次工业的信息技术产业,这两项才是日常能看到的各种经济活力的来源。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中国工业的发展史:从苏联到西方逐步建立世界最完备工业体系
一个国家要发展制造业,必须要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
组图丨留住时代印记宁乡刘正军27年收藏360多台老旧缝纫机再现中国轻工业发展史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2月14日讯(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360多台各种品牌各个年代的缝纫机,今天能够在这里拂尘亮相,收藏者的大手笔,把我…
- 关于同意建立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
- 北京轻工技师学院闭营式
- 百姓亲历的中国轻工业60年变迁
- 前五月轻工重点商品出口强劲多部委发文再促行业发展
- 广州浪奇: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广州市浪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