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资讯

在中国以航天为代表的重工业为什么可以腾飞?

  有一个问题困扰过我很久,中国尽管经济体量巨大,目前GDP也已突破100万亿大关(在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中国GDP仍保持2.3%的增长,达到1016万亿元),且在各路专家的预测之下,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客观来讲,中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距离发达国家尚有一定距离。

  从人均GDP来看,目前中国人均GDP仅是美国的15%左右。从前沿的科学技术来看,在芯片、发动机等众多高精尖技术领域,中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均有不小的差距。

  以芯片为例,2019年10月前后中国芯片行业巨头中芯国际宣布旗下14nm具备量产能力。而同时期世界芯片已经实现了7nm技术。去年手机市场上发布的旗舰机型,所用处理器如骁龙865,天玑1000+和麒麟980基本上都是7nm工艺。而今年各手机行业巨头发布的旗舰机型搭载的芯片更是实现了5nm工艺。

  差距不可谓不大,发动机等其他很多技术也是同样,所以在我对中外高精尖技术研究现状极为有限的了解之下,就像牛顿当年证明自动落体运动时所采用的合理外推一样,我自然而然的也认为在高精尖且规模庞大的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也是短时间内无法跨越的。

  所以当我一次又一次看到中国航天所取得的成就,我充满了疑惑。航天领域投资巨大、航天系统技术复杂,那么中国如何能在该领域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

  拓展这个疑惑的外延,回溯历史,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六七十年代,我们又是如何在国防军工领域取得振奋人心同样也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突破。

  1921年到1949年,短短28年的时间,中国党实现了一个从几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运动的组织变成了统一中国政党的旷古奇迹。1949年10月,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威严庄重的城楼上发出那声撼天动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庄严宣告。那一刻,普天同庆。可打天下不易,坐天下同样困难。

  经济本就摇摇欲坠的晚清在经历了军阀林立、列强环伺时代的连年战乱后的经济基础可想而知。仅以中国在全球GDP中份额这一数据来说,从1820年占据世界三分之一的最高点一路下滑至1949年前后仅有世界的百分之五。

  所以留给党的既是一个朝气蓬勃也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中国。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和管理体制?这是摆在新政权的面前最紧迫的问题。

  建国初,主要工作在于推进大西北等部分地区的全面解放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1950年6月,残存的各地区战场的军被全部消灭。1951年和平解放,自此中国地区实现了全面解放。同时推进的农村土地改革也是1952年底完成。

  国家稳定的基础自此基本奠定,发展的任务便自然被提上日程。如何发展?我们知道十月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主义,借鉴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国内的社会基础,党的领袖开创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并最终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1929年,苏联在铁腕领袖斯大林的领导下,快速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了奇效。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之上,再加上以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为代表美国针对中国这一新生红色政权的一系列军事威慑及干扰下,军事工业的发展迫在眉睫。

  于是,在老大哥苏联的经验指导以及死对头美国的威慑干扰之下,1953开始的一五计划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以重工业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发展纲领。然后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在一穷二白无资本积累的时期发展重工业依靠的一定是国家的强力干预。

  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顾名思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要素方面以劳动力投入为主,而资本密集型产业则以资本为主。

  那么,劳动力和资本又分别是什么呢?经济学家所讲的生产要素有三类: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中,自然资源受到国土面积的限制基本可以视为恒值,而劳动力的数量受人口增长的限制,变动也不是很大。那么仅剩的一个便是资本。资本在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变动是巨大的,且其变动会引起劳动力价格的巨大变化。

  在资本和劳动力关系这一方面,判别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一种经验规则是发达国家人贵钱贱,而落后国家则是人贱钱贵。资本是什么,可以简单地将资本视为生产过程的机器,将资本贵等同为银行利率高或者说社会上流动的钱少。

  按照市场的规律,当一个国家发展处于落后阶段,即资本贵而劳动力便宜的阶段,自然生长的企业一定是投资周期短、投资回报快、投资量小的产业,比如轻工业。

  而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一个本该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却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一种,其特点是建设周期长、建设投资巨大且关键技术需要从国外进口,也就是需要大量外汇。这一系列特点导致了其发展只能是举全国之力推进,因此见效快、收益迅速。我国的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尽管1978年的改革开放放弃了这种被称为赶超战略的国家强力干预经济发展战略,然而它的影响在40余年后的今天依旧深重。

  95后工科硕士, 自幼喜欢阅读历史、、经济相关书籍, 喜欢写作、分享政经知识与观点, 关注我,我们一起看世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