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资讯

新中国70年轻工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建国70年,我国轻工业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技术装备和主要工业原料大多依靠进口到世界轻工生产大国,从手工操作为主到大规模流水作业……今天的中国轻工行业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方面成效显著。

  我国近代轻工业发展速度相当缓慢,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以手工操作为主。在轻工业各行业中,除制浆、造纸、制糖、啤酒、卷烟、味精等行业的少数企业机械化程度高些外,多数行业企业的机械化程度仅有20%左右。二是技术装备和主要工业原料大多依靠进口。由于我国近代轻工业的发展时间比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晚约半个世纪,科学技术力量非常薄弱,再加上重工业缺乏基础,轻工业发展没有配套的后盾,所以轻工业所使用的技术装备和主要工业原料,绝大部分是购买国外的。三是当时发展起来的行业仅有三十几个,门类很不齐全。

  国家管理轻工业和手工业的机构,随着国家整个工业管理体制的变化发生过多次变革。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轻工业部、食品工业部和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1950年11月,为了加强集中管理,国家决定食品工业部撤销,其所辖的行业分别划归轻工业部、农业部和粮食部管理。由于生产的发展和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很重,国家于1954年11月决定,成立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和地方工业部。地方工业部管地方轻、重工业,其他工业部管直属企业。为了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1956年5月,国家决定地方工业部撤销,有关地方轻工业划归轻工业部管理,同时将轻工业部管理的食品工业划出,成立食品工业部。但是,在随后的机构改革中,于1958年2月,决定轻工业部与食品工业部再次合并为轻工业部。1958年5月,中央手工业局与轻工业部合并。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于1961年10月,国家决定恢复中央手工业局,成立第二轻工业部,原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合并为轻工业部。

  1950年到1952年是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和轻工业计划管理体制探索、初建时期。一是我国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的轻工业企业,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营轻工企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引导个体手工业组织生产合作社。二是按不同经济成分进行分类管理。对国有企业实行管理和计划管理,对工厂通过加工订货和工人代表监督的办法进行管理。3年内,轻工业、手工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轻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解放前历史最高水平。

  1953年到1957年是生产关系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轻工业计划管理体制初步成型时期。一是轻工部门贯彻执行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1956年,实现了轻工企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作化。国家对轻工业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采取逐步赎买的政策,使之成为全民所有。手工业个体户在国家帮助下,遵循自愿互利原则,在典型示范的启发下,组织起来,成立合作小组、合作社、合作工厂。这样,就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经济成分占了绝对优势。二是轻工业实行分级计划管理。当时,轻工业部和食品工业部直接管理一批骨干企业,同时,还统管主要行业的发展规划和大中型项目的基本建设工作。当时众多地方企业由各级地方轻工业厅、局管理。三是轻工业部门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了基本建设。以造纸、制糖、制盐工业为重点、以国家预算投资为主,建设了一批(74个)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中型项目,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落后面貌,为轻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这个时期,轻工业部系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3%,出色地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任务。

  1953—1957年是轻工业曲折中前行的七年,也是轻工业行业归口分级计划管理职能、机构健全、完善时期。一是1958—1960年期间,轻工部门一方面重点抓了续建的大中型项目的竣工投产;另一方面又上了大批小型项目。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片面强调五小(小烟厂、小酒厂、小肥皂厂、小皮革厂、小甜菜厂)的作用,不少项目并不具备建设条件,却一哄而上。尤其是有些地区不顾原材料供应的可能,在国家计划外上了许多小项目。结果经济效果很差。六十年代初期,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坚决缩短基建战线的决定,轻工业部坚决停建了那些原料无保证、产品无销路的项目,对保证重点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针对当时消费品市场供应紧张,原材料不足和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决心集中部分财力和人力投向轻工专用原材料和轻工机械装备,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二是在这个时期,各级行业归口管理机构、职能已较健全。省级有工业厅,地市级有轻工业局,县级有县工业局。各级分别对各地轻工企业下达生产计划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产量、产值、品种、利润以及电耗、煤耗等等。此时,这种垂直型的分级管理已基本形成运行通畅、协调有效的体系、制度和方法。三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这种刚性强的集权式计划管理体制,在其惰性和僵化机制尚未成型之前,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著的:1963—1965年轻工业部系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1%。

  1966—1976年:“文化大”期间,由于、两个反集团的干扰破坏以及严重的“左倾”错误,轻工业生产建设的发展再次受到严重的挫折,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花色品种减少,生产成本上升,企业亏损面扩大,建设项目周期拖长,投产率降低,经济效益很差。轻工业科技、教育事业也遭到严重破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