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资讯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轻工业篇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承担着满足消费,稳定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轻工产品涵盖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中吃、穿、住、用、行、教、乐等多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包括食品、造纸、家电、家具、皮革、塑料、五金、照明电器、洗涤、日用玻璃制品、文教体育用品、工艺美术、少数民族用品、礼仪休闲、轻工机械、衡器、缝制机械等诸多行业,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21大类、69中类和213小类,行业之间关联度较小,大致可归纳为: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用品和轻工机械装备四大类。

  轻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发挥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作用。2017年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仅占全国的15%,企业数占全国工业的29.9%,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的20.8%,利润占全国工业的21.1%,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6.5%。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轻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深化改革、砥砺奋进、团结拼搏、攻坚克难,使轻工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就了世界轻工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消费大国地位。2017年比1978年全国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15.75倍,年均增长14.38%,低于全国工业0.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200.29倍,年均增长14.17%,高于全国工业1.33个百分点;产品出口额增长283.88倍,年均增长15.17%,高于全国0.58个百分点。步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轻工业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为宗旨,以促进消费升级为导向,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科技创新等举措正向着建设世界轻工强国的目标奋勇迈进。

  建国后,我国轻工业得到恢复和较大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影响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轻工产品市场供给仍然紧缺,多数消费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甚至连简单的日用小商品如缝衣针、发夹、鞋钉、洗衣板、纽扣等都出现供应不足。1978年,轻工消费品中三大件代表之一的手表,全国平均每百人拥有量仅为1.95只;肥皂等洗涤用品人均年消费量仅为1.0千克;全国啤酒产量仅为40万吨;牙膏、火柴、电池、灯泡、饭碗等都供应紧张;家具、皮鞋等很难买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品;家用洗衣机和房间空调器年产量分别只有366台和223台。

  从1978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轻工产品的市场供应有了很大的改变,逐步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城镇市场供求趋向平衡,如自行车、洗衣机、冰箱产量1990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3.68倍、16560倍、165.4倍。城乡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由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到上世纪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新三件”,随后科技含量更高的家电等产品又取代了“新三件”。2016年,我国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分别为89.8台、93.5台、90.9台,而1985年仅为48.29台、6.58台和几乎没有。那些曾经一票难求的“自行车券”、“洗衣机券”、“冰箱券”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走进了博物馆,成为见证商品匮乏时期的历史文物。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消费品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轻工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打基础,上规模,抓质量,上水平,调整结构,竞争整合,提升水平等多个发展阶段,原有行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行业孕育而生,逐步形成了由设计、研发、生产、经营、标准、检测、两化融合、人才培育、物流配套等各方面组成的门类齐全的日用消费品完整产业链体系,并正在逐步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实现由单纯生产向生产服务转化。如今的轻工业已成为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传统行业得到巩固提升、新兴行业得到扶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建立,各行业规模不断壮大,轻工产品的质量、产量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产品产量呈现几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上万倍的增长。到2017年,糖年产量由1978年的226.67万吨增加到1463.73万吨;纸浆由418.7万吨增加到1620.9万吨;合成洗涤剂由32.4万吨增加到1265.1万吨;表由1744万只增加到1.31亿只;白酒由143.74万吨增加到1198.06万吨;塑料制品由92.3万吨增加到7515.54万吨;家用电冰箱由16576台增加到8670.27万台;房间空调器由223台增加到1.80亿台;家用洗衣机由366台增加到7500.9万台;碳酸饮料由1983年31.98万吨增加到1744.41万吨。

  40年来,轻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行业科技进步显著。随着国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轻工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将科技创新作为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贡献率。

  行业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1978年轻工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轻工科研院所、设计院所得到恢复与发展,至1982年已有科研院所413个,设计院35个,科研、设计人员约2万人。如今,研发、设计等与行业联系更加紧密,造纸、皮革、食品、家电、电池、日化、轻工机械、衡器等行业普遍建立了产学研用一大批创新团队,形成了轻工科技创新平台。截至2017年,已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0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8个。轻工重点实验室初具规模,自2016年开始,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认定了87家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涵盖了轻工大部分重点领域。部分重点实验室参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方专项等各类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其中2017年中轻联科技奖一等奖项目中,有13个第一完成单位为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行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技术改造攻关项目顺利实施,造纸、塑料、发酵、酿酒、制糖、陶瓷、皮革、日化、缝制机械、轻机、家电、制笔等行业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其中,制笔行业中性墨水、水性墨水、中油墨水和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笔头精密加工设备;基于拉伸流变的塑料高效节能加工成型技术和设备,塑料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微发泡制备技术;日化行业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油脂乙氧基化物、醇醚糖苷、氧化法AEC技术;制糖行业封闭循环用水技术;制革和毛皮加工水循环利用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高性能二次电池新型电极电解质材料及相关技术等18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变频空调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2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28项成果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能够满足国内基本需求,并出口有关国家。1979年,我国轻工业的很多设备还是上世纪三、五十年代的,七十年代的很少,所谓“三五成群,七十无偶”就是当时对生产设备的概括。此后,轻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引进的步伐,装备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在酿酒、制鞋、五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快装备升级改造,大力推进机械化、数控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造纸、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皮革和皮革制品加工等行业装备自主化取得技术性突破,国内市场应用率明显提高,一些装备还出口到世界各国。非木纤维置换蒸煮及其废液资源化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台(套)10万吨/年非木纤维制浆立式连蒸装备顺利投产。液态食品灌装,食品原料破碎、压榨、萃取、过滤处理,高精尖肉类屠宰加工装备,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全自动高速包装设备,食品高速在线检测设备,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食品追溯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进展,快速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基本满足国内食品工业化生产需要。

  经过多年发展,轻工产品不仅在数量上基本满足了消费需求,在品质上也有了大幅跃升,质量提升的背后得益于标准工作的助推。

  具体来看,标准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轻工业现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9个,分技术委员会86个,委员超过4000人,覆盖轻工绝大部分行业。轻工业现行标准5728项,其中,国家标准2423项,行业标准3215项,军用标准90项。现有轻工检测机构87家,为市场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第三方机构、消费者提供检测服务。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机构运转更加有效,标准的预研、规划、起草、审查、报批、宣贯、复审不断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的筹建、管理、换届更加规范。

  标准体系建设更加优化。各行业参与编制《轻工业“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遵循标准内在联系,根据轻工业现状,突出重点,狠抓基础,注重统筹,适度集中,将轻工业归为20个大领域,对每一个领域标准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绘制了新的完整的体系框架,提出了今后标准制修订的工作重点。

  积极服务强国战略成效显著。落实三品专项行动等战略、规划,组织计量规范制修订;提高消费品标准,组织262项国际标准集中转化项目;编制了酿酒、发酵、陶瓷、缝制机械、自行车等重点行业标准;在36个行业2000余项标准中,梳理了轻工军民通用标准目录,编制军品配套产品国家军用标准,为推进军民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保障消费安全效果明显。通过编制《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安全》、《玩具安全》等系列标准和一批重点行业标准以及《学生用品安全通用要求》、《家用燃气热水器》、《儿童鞋安全技术规范》等300余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覆盖了各类轻工消费品,对产品质量安全指标限量、检测方法、评估流程、评估方法做出严格规范,如乳制品生产标准比欧盟的标准还要严格,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标准国际话语权增强。积极参与标准国际化建设,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6个,担任主席2人、2人、秘书长5人、国际标准化注册专家150人次。主导制定国际标准75项,发布33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00余项。这些标准的制定,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效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特点、市场条件等因素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并逐步发展成为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

  自2001年,在浙江省温州市培育出首个“中国鞋都”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以来,截至2017年,共培育了276个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家电、皮革、家具、制笔、罐头、礼品、眼镜、文体、文房四宝、羽绒、工艺美术、乐器、日杂、少数民族用品、室内装饰等39个行业,涵盖轻工87%的行业,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发展较快。在商务部确定的我国三批179个“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业的共有63个;在工信部发布的八批共386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业的共有51个。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推动行业集中度的提高,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产值占轻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有的集群产品生产占到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0%以上。如眼镜、钟表、制笔、缝制机械等行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产值分别占到行业总产值的90%、86%、73%、55%。眼镜行业的8个集群的工业生产总值、企业数、利税、出口均占全国的90%以上。

  轻工产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成为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先行者,成为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成为建设特色小(城)镇的重要载体,成为轻工业以及地方政府在深化开放、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的创新动力。产业集群还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区域产业有序转移、促进智能制造和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协同创新助推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示范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轻工业发展存在一些污染、低效益的问题,“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轻工业逐渐转变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通过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编制绿色制造发展规划,构建绿色化新型轻工业制造体系,以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为目标,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生产源头消减污染,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道路,取得积极进展。

  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铅蓄电池等行业,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指标。制革行业淘汰落后产能4000万标张,吨皮耗水量降低20%以上,化学需氧量减排30%以上,氨氮排放量减少50%以上;造纸行业淘汰落后产能3000万吨;铅蓄电池企业由1800多家减少至300多家;照明电器行业汞使用量削减近50%。造纸、塑料、家电、皮革、电池、照明电器、五金、轻机、缝制机械、陶瓷等20多个行业积极推进轻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能耗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等措施,促使企业生产绿色节能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对造纸、皮革、发酵、酿酒、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电池、照明电器、玻璃、陶瓷等行业主要制造业生产过程、产品销售使用、废物排放及产品回收过程等不同层面,运用循环经济原理对生产过程“减量化”、产品使用后“再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造纸行业废纸回收率和废纸利用率达到了50%左右,已经超过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主要的造纸国家。

  如今我国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日用陶瓷、灯具、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鞋、钢琴、农地膜、盐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家具、家用电器、日用陶瓷、文教体育用品、自行车、钟表、缝纫机、皮革、电光源与灯具、制笔、乐器、玩具、眼镜、羽绒等行业出口额名列世界前茅。

  轻工产品在世界贸易量中的比重,小家电占到80%,空调器、微波炉、羽绒服占70%,自行车占65%,日用陶瓷占60%,电冰箱、鞋占50%,洗衣机占45%。轻工产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多轻工商品已成为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近年来,随着轻工比较优势的变化和产业实力的增强,一般贸易比重持续上升。2017年,轻工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比上升至64.25%,比全国高9.9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占比下降至21.91%,比全国低11.59个百分点。出口结构逐步改善,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得到较快提升,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覆盖面更广,2017年我国轻工商品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为1906.87亿美元,占轻工商品贸易总额的25.01%,呈逐年增长趋势。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羽绒等行业成为中国在全球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文体、陶瓷、玻璃、工艺美术、乐器、文房四宝等行业产品频繁出现在我国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G20、APEC等国际活动中,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轻工中高端产品的风采。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方面,造纸、自行车、饮料、电池、陶瓷、皮革、家具、家电、化妆品等行业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

  图片注释:美的清洁电器智能仓储系统是中国家电制造业首个“成品分拣输送、堆码和智能立库”一体化顶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