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资讯

胡九根等:统筹江西城乡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科学发展观把在生产方式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视为实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获取美好生活的基本方式。对于中部欠发达的江西来说,在实现中部崛起,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用新的思路、理念、机制,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失时机地推进工业化,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从分析新型工业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致性及新世纪以来江西新型工业化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入手,提出统筹江西城乡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是通过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由发散型向收敛型转变,最终逐步实现城乡差距的合理化和城乡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从根本上消解传统工业化的那种经济增长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为代价的弊端,既可扬我人口资源丰富的国情之长,又可避我人均自然资源短缺、生态问题严重、就业压力大的国情之短,是一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道路,用新型工业化这种现代生产方式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应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二者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上看,二者最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着一致性。

  一是在发展战略上都要求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都要求要彻底摈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急于求成的国家工业化赶超战略和过度牺牲“三农”利益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改变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市民后农民的发展次序,改变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农业支持工业、农村奉献城市的单向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把城乡作为经济社会和生态大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实行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二是实施的方式上都强调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我国由于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所以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必定要强调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强调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要扩大就业。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务工经商农民向市民转变,让转移就业的农民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者和成果享受者。

  三是在实施的产业政策上都要求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任务,不是孤立地推进工业化,而是使工业化包括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具有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的农村可依据经济规律演化为新兴城镇,推进农村的专业化分工,将农业产业化或现代化作为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在城乡之间协调推进,部分农村的企业向城市转移;部分城市的企业向城郊农村转移,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素质,把更多的农民纳入工业化轨道,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在各种新兴城镇。

  四是在发展目标上都要求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基本同步,避免在社会发展上先欠账、后还债,要求在工业化进程中始终走效率高、耗费少的集约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倾向,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现代农业像工业一样兴旺发达,现代农村像城市一样文明进步,现代农民像市民一样富裕幸福。

  2001年末,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思路。2003年,为充分发挥江西与“长珠闽”三个经济区毗邻的区位优势,省委提出“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战略。思路决定出路。新世纪以来,全省上下形成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加大了招商引资和工业技术改造及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强化优势企业、发展工业园区、深化企业改制,工业的整体实力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逐步改变了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新型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工业生产总量和增长速度是反映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最直接的指标。2004年,江西生产总值达到3496亿元,“十五”计划前四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1.4%,是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的时期,增长速度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10位,前移了18位。2001年-2004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10.8%、16.4%、18.4%和19.3 %。2004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27.0%提高到31.8%,提高了4.8个百分点,工业增长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9.3%,比2000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比重稳居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标志着江西这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向着工业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生产总值的增加额看,与2000年相比,在新增的1492.9亿元生产总值中,工业部门的增加额达571.0亿元,占3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对江西省工业化的贡献特别突出,四年间增加值分别增长10.3%、16.2%、18.2%和28.0%;增加值的绝对量由2000年的269.8亿元增加到2004年627.1亿元,净增357.3亿元,占工业部门增加额的62.6%。2004年实现增加值增长速度居全国第5位,居中部六省首位,工业经济总量在2001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高,打破了一直以来在低位徘徊的状况,实现了生产效益的良性循环。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71.9亿元,比2000年增长4.7倍;实现利税206.9亿元,比2000年增长1.6倍;销售收入2186.6亿元,比2000年净增1289.6亿元,增长1.4倍;2000-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81.8%、86.7%、96.1%、112.0%、128.8%,呈迅速上升之势,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指数四年间提高了47.0个百分点。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部门经济效益的持续攀高为江西省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的增长源,2001-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共上缴税金402.7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收入的37.6%。

  四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民营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江西省工业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工业为主导,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多元经济格局。按工业增加值计算,2004年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为54.8%,比2000年下降个24.8百分点,仍然占据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企业实现增加值近三年来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领先于类型企业的增长,企业单位数也由2000年的252家增加到1597家,增长5.3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8%提高到18.6%,提高14.8个百分点;随着大开放战略的实施,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企业单位数由161家增加到429家,增长1.7倍,2004年共完成增加值102.6亿元,比重由2000年的8.5%提高到16.4%。另外,国外大公司纷纷落户江西省,世界500强企业中目前已有20家落户江西省。这些企业带来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在推动江西省工业走向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同时,也直接带动了本省工业技术进步,使江西省不少企业能在较高的起点上参与市场竞争。

  江西工业基础薄弱,要想尽快赶上或超过中部其他省份,必须从培育新增长点上下功夫。为此,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扶持支柱产业为突破口,先后将一些工业项目列为全省优先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在资金、工程进度方面都给与较好的保证。特别是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业、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业及食品工业列为江西省工业的支柱产业后,工业投资随即向这些行业倾斜,2004年,这六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投资237.9亿元,占工业投资的46.4%,比上年增长41.6%。2004年,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37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2%,同时催生了4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在做大做强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工业投资是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撬板。四年中,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九五”时期的2.1倍。一批批建设项目的实施和顺利竣工,使江西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焕然一新。四年间,全省工业投资(城镇以上,下同)共完成1204.4亿元,工业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21.4%、2003年的24.6%上升到2004年的28.2%。在工业投资额中,制造业投资增长尤为迅速。2004年,制造业投资额为400.1亿元,分别比2002年和2003年增长1.7倍和46.9%,制造业投资额占工业投资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40.4%上升到2004年的78.0%。四年间,工业行业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项目1239个,更新改造项目1284个,这些项目覆盖了较多的工业行业,优化了工业存量结构,增加了产品科技含量,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工业生产能力。

  这几年,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经济效益,都有明显的提高,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全省268家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现产值(指高新产品总产值)316.1亿元,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实现增加值86.1亿元,利润1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7%、11.4%和13.8%,增加值对GDP贡献率为2.5%;技工贸总收入为311.3亿元,同比增长14.4%。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的特征。在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景德镇、赣州两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集了全省5l%的高新技术企业、6l%的产值、56%的增加值,其中,仅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到了36%的企业、34%的总产值和增加值。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是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优势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2004年这三类产业共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85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69%;实现总产值185亿元,占全省的58%;实现增加值52亿元,占全省的60%。

  非农产业人口(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提高,反映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四年来,随着江西省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许多工业投资项目的建成投产,给江西省城乡居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沿海向江西省转移产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在一些招商引资项目较多的地方,甚至出现本地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据统计,2004年,全省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就达到74.5万,今年7月末上升到了93.8万。预计今年末全省工业园区就业人数将突破100万人。2004年全省非农产业人口比重为59.0%,2003年为58.0%,2002年为54.7%,2000年为53.4%,四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同时,2004年江西的城市化率为35.6%,比2000年提高7.9个百分点,超过了2000年之前15年的上升幅度,每年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年提高幅度比全国高出0.6个百分点,与全国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以来,全省上下对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是既维护好生态环境,又加快发展步伐,工业生产消费的部分节能降耗指标趋好。2004年,每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为2.20吨标煤,比上年降低6.4%,节约标煤167.5万吨,节能增效8亿多元。环保工作逐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有所增加。2004年,全省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额为41.0亿元,比2002年和2003年分别增长1.1倍和3.8%。通过治理,环境污染状况有所改善,2004年全省环境污染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比2003年下降30.2%,比2002年下降66.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8.7%,比2000年提高20.3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5.3%,提高10.7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4.6亿元,增长2.6倍。

  目前,江西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二元结构的矛盾比较突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大等突出的难点和障碍。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39:1扩大到2003年的2.81:1,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2001-2003年江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8%,而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的国家补贴,考虑到农民家庭收入包括要交纳的税费,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实际差距约为5:1和6:1。2004年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政策的影响下,情况有所转变,城乡收入比缩小为2.6:1,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但总体差距较大,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在短期内要大幅度缩小难度较大;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28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比重为26.1%,农业人口为73.9%;城市人口为35.6%,农村人口为64.4%,农村人口大大的超过城镇人口,二者的比重低于全国的42:58的水平。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把现有的和今后新增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包括在内,并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为目标,到2020年,把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降到30%左右,全国需要转移农业劳动力2.2亿人,平均每年1160万人,按照这个比例江西每年需要转移35.5万人,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标准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工业化带来的成果,而如果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且存在较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则无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到何种水平,都不能说工业化取得成功。

  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消费“断层”、投资需求不旺以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成为城乡差别存在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已经达到需求饱和的许多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却不能够在农村形成有效需求,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成长,而且制约了内需的扩大,不利于提高工业质量和效益,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2004年与2000年相比,江西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年递增12.4%,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年递增9.1%。2004年,农村的商品消费在全省总量中的份额不足二分之一(49.7%),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不相协调。2004年末,农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62.2台、移动电线部、电冰箱6.45台、空调0.98台,分别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6.0%、32.2%、7.4%和1.0%。受制于农村经济实力,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低且结构欠优。2004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12.9%。农村投资涉及领域主要是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制造业(82.7%),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投资力度明显不足。农户投资比重逐年下降,占农村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64.1%下降到2004年的46.6%。受教育程度是反映农村劳动力供给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据问卷调查,2004年,江西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仍占到86.7%。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弱就弱在素质上。这样低的文化水平一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难以进入较高级产业和岗位,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发展,起点就处于劣势。

  总的来说,江西工业整体水平还是处于较低的层次上。竞争较弱,大企业不够多,小企业不够强。具体来看,产业结构上,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规模结构上,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

  1.13%,排第22位;产业布局上,增长主要集中在冶金、化工、建材等优势产业上;空间分布上,增长主要集中在市区企业,县乡企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活力不够,规模较小;产品结构上,国内外知名品牌较少,国内外市场份额还很小,2003年江西工业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仅有1.04 %,比2000年的1.07%略有下降。无论是消费品还是资本品,都缺乏在全国市场具有强竞争力的产品。由于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够,导致工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2004年,江西省进城就业的农民工达605.3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37.3%,其中在省外就业的为505.2万人,占外出人数的83.5%,也就是说,本省只吸纳了16.5%的农民工就业。而工业大省山东,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移到外省就业的只占20.9%。

  作为地处南方的一个农业大省,江西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充足是不争的事实,在农业方面江西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但由于产品的深加工度不够,导致产品转化增值率偏低,产业链条难以延长,目前江西的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比仅为

  1:0.37,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沿海地区已达到1:2。2004年,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业只有规模以上企业344家,完成增加值24.7亿元,分别只占规模以上企业的8.6%和3.9%。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这既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虽然近些年来逐步消除了城市面向农民高筑的户籍壁垒和一些不合理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然存在诸多障碍。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一直把重点放在了城镇,而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考虑不多,农民工游离于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农民进城务工或定居还享受不到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无法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由于城市就业压力和行业壁垒,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存在的对农民工的歧视并未彻底根除。而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效益不高,承载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目前小城镇的发展现状还难以担当起城市化的主体重任,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转换难。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如果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或者是人民群众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为代价,那么这种增长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统筹城乡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推进工业化的。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的大量资金,是靠农业、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的,扩大了城乡差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更加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特别注意不能用剥夺农民利益的办法来推进工业化,在征用农民土地建设工业园区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通过降低土地价格来降低招商引资的成本,土地征用应当有利于富裕农民,而不是使农民因失地而陷入贫困,应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而不是增加社会矛盾。

  人口多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人多就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多。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以,新型工业化过程必须是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领域的过程,必须妥善处理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所以从产业发展上,要正确把握好三大关系:一是把握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信息技术为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和增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看到,今后几十年,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仍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江西省这几年制造业创造了

  GDP的l/3,制造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4/5,为国家提供1/3的财政收入,提供了3/4的就业岗位,说明传统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可以预见,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二是把握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高,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载体,通常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大力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积极发展那些能大量安置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使二者密切结合。

  必须认真总结传统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到人均资源短缺的国情省情,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强调在工业化进程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注重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是借鉴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现实的必然选择。二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合理组合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工业化资源;三是继续重视控制人口增长的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四是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水、土地、矿产、森林、湿地等各种自然资源,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五是强化城乡污染治理,主要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六是增强全识,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走城乡统筹的工业化道路,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是江西推进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围绕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城市与乡村功能不同,因而产业结构也各有侧重和不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通过生产力的科学布局,建立与自身功能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至关重要。当前,从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看,要重点抓好产业规划工作。经济发展,规划先行,规划的科学、合理决定了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科学、合理。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资源、生态和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十一五”计划的制定,编制出体现城乡统筹理念和思路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的引导,逐步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城乡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

  在统筹生产力布局中,农业发展是基础。农业生产要体现高效生态农业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的思路,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当前江西农村工业的低、小、散问题还比较突出,今后要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向城镇集聚、向园区集中;统筹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的发展,加强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和交流,使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同步并进、一体发展。

  一是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夯实农业基础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为工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农业基础。要从初级产品阶段的主要依靠农业积累支撑工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以工补农,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使农业逐步获得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投资、鼓励、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在义务教育和公共服务方面缩小直至消除城乡间的不同待遇。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工业化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们沿着农村非农产业化道路推进城市化,而对农业本身的产业化注意不够。把产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前后向联系、产供销关系做成产业,将是农村工业化的重点。处理农村和城市关系的关键是要使农民可以分享到城市化带来的利益,坚决杜绝继续通过剥夺农民利益的方式推进工业化。

  600万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的劳动力薄弱,迫使部分外出劳动力在农忙时返乡耕种,外出务工队伍不易稳定,农业机械的使用,对稳定外出务工队伍意义重大。其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必走的一步,也是其重要标志。“入世”使我们的农产品市场面临更广泛的国际性竞争,而我们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当低,由此带来了明显的竞争劣势,补上这一课的需求十分迫切。其三,由于农业机械使用不够充分,农业规模化经营受到影响,农业结构调整也受到影响。其四,农业机械的使用,一方面形成了一批靠“机”吃饭的农机专业户,提供农机服务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领域;另一方面,农户使用或租赁农机,能够有效地节约成本、增加产量,并从艰辛的人力耕种中解放出来,这正是农民所求、所盼的。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农业机械化与解决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相涉,与解决“三农”问题相关,与统筹城乡发展相联,实则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中小企业由于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安排就业灵活,扩大再就业生产速度快等明显优点,决定其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江西这样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较弱,大型企业不多不大不强的省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既是江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也是推进城市化进程、从而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从江西农业大省和农产品资源丰富的省情出发,要以加工业为重点,这样既可以扬长避短,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工业投入相对不足的矛盾。

  1、要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中小企业的生存与活力来自于竞争,要拥有竞争力必现提高自身素质。一是要引导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抓质量、创品牌应当作为加快发展中小型工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进一步引导企业增强产品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创品牌,讲信誉,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二是要帮助企业不断拓宽销售渠道。要帮助中小企业在巩固现有销售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一步拓宽获取商业信息的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行业协会等现代营销手段,为企业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三是要积极指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一方面要转变企业家思想,全面提高企业对管理的重视程度,改变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努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指导企业建立科学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使小企业的财务、生产、质量等管理工作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2、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政府部门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更新观念,不断创新,要充分发挥决策、引导和服务的职能,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要为企业多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要采取多种形式多方面地为企业提供专利技术、技术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进行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攻关,开展技术人才培训。

  3、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化升级。要根据江西省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鼓励中小企业把自身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把农产品加工工业作为主营领域,通过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对中小企业的各行业、各产品进行合理调整。对于一些“专、精、特、新”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优势行业、产品,政府应该给予重点扶持,除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重点扶持外,还要在技术和信息上加以帮助,在法规上加以规范,引导他们树立参与市场的有序竞争的意识、创一流品牌意识和开放意识。而对于采石、采沙、小砖瓦厂、小水泥预制厂等行业,政府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管理,从环保、安全等方面加以规范。

  把工业园区办成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农民工就近有事做了,农民就无须远离家乡进城务工,无须像候鸟一样来回奔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就有了核心力量和牢固依靠。一是完善工业园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道路、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以及质量检测、营销网络、物流配送、投资咨询、技术开发等中介服务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入成本和生产成本。二是优化综合投资环境,推动特色产业和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重构产业优势,再造产业基础,形成、发展和壮大一批产业群,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化协作,提高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三是突出发展特色工业园区。以做大做强做特为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确定工业园区的功能空位和特色主导产业,鼓励省内大中型骨干企业经批准创办以主体企业、龙头产品为核心,以专业化协作配套、产品延伸加工为主要内容,以独资、合资、嫁接改造为主要形式的特色工业小区。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一是要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巩固和提高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大政府在义务教育领域的投入,减免学杂费,减轻农村教育负担,提高农村贫困少儿的入学率。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搞好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师资力量,提高办学质量,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二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根据培训对象和用工单位需要,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如根据农村劳动力不同需求和企业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项目组织培训。二是校内培训与上门培训相结合,如在企业工业园区和外来务工人员宿舍区设培训教学点。三是培训和考证相结合。全省各类职业学校要大力挖掘潜力,增设夜校,为农民工业余培训提供方便。三是实行订单培训,实现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订单培训是确保农民稳定转岗就业的最有效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式。坚持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运作方式。认定培训基地必须把职业介绍能力、有无用人订单作为首选条件。有用人订单,才能承担培训项目,有多少订单才能承担多少任务。不仅要看订单,还要看订单质量、看就业单位收入、就业稳定性和就业环境。在培训内容上,要以当前用工量大的制造、建筑、服务业等行业的相关岗位为重点,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岗位技能要求开展培训,使学员获得从业资格,顺利进入有相关准入要求的行业和岗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