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信息

上海轻工业辉煌再现但“上海制造佳品汇”传递出的信息远不止这些

  提起“三转一响”不少年轻人也许不甚了解,但对于上了年纪的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三转”指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一响”指的是收音机。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家中的最大财富了,谁要能在结婚时配上这几大件,那绝对算得上“顶配”了。

  也许你不会想到,让上海名震全国的那些经典国货又荣耀再现了。而且不仅仅是老品牌,一大批新锐上海时尚消费品,也已然站在了行业的最前沿。作为上海“五五购物节”的重要组成,最近几天,如果置身网红打卡地——上生·新所精心布置的“上海制造会客厅”,你绝对会有一种时光的穿越感,更会对琳琅满目的新锐轻纺网红惊讶不已。

  没错,那个曾经让我们扼腕叹息的上海轻工业回来了,而且上海正在时尚消费品领域布局着一盘面向未来的大棋。

  曾几何时,上海轻工业创造的辉煌,是那么的耀眼。从近代甚至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上海制造是属于轻工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的上海轻工业,凭借原有基础获得广阔发展空间,以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老三件”为代表的轻工业飞速发展。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发展走上正轨,1983年4月市八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确定了“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经济主线。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的“六五”期间,上海把消费品生产放到重要地位,积极发展食品、纺织品和其他日用工业品的生产。轻工业一度成为上海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随便举几个例子就能一窥当时轻工业的强大: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历史的上海手表厂,产量占全国手表产量的四分之一,那时每四个戴国产表的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戴上海牌手表,截止到1990年,累计生产手表1亿只,累计上缴利税50亿元。自行车业同样“转”出了一片天地,新中国成立后至1990年,以凤凰、永久为代表的上海自行车累计生产9810万辆,占全国自行车社会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另一“转”的缝纫机,至1990年时以蝴蝶牌为代表的上海缝纫机年产量达到311万架次,占全国产量的42%。

  从“三转一响一咔嚓”(一咔嚓指“照相机”),到光明的冷饮、大白兔奶糖,再到各类儿童玩具……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牌”享誉全国。当年,即便不是上海牌,人们也乐意选择购买物品上印有“上海”二字的商品,以显时髦。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产品已经不适合新时期市场需求,原来的优势逐步消失。与此同时,兄弟省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超乎寻常,有些原来畅销的上海货,有的已不吃香,有的甚至在市场上难占一席之地。比如,上海的手表产品,由于品种单调,变化不快,高档产品比不上国外的进口货,中低档产品竞争不过深圳等地的组装表,使一度雄踞全国的龙头的上海钟表行业成为夕阳行业,摇钱树变成了“苦菜花”。

  但上海轻工业在那个时代创造的辉煌,为上海后来上海启动六大支柱产业的工业转型,积累了大量资金。数据统计,在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带动下,1949年至1990年上海轻工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31亿元。

  1998年,当时上海轻工业集团提出一个思路,将大力通过高新技术把传统轻工业改造为都市型产业,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做精做强支柱产业的配套工业,这三块比例依次为70%、10%、15%,其余5%发展上海轻工占优势的传统产业。

  上海轻工业结构调整一直在进行,但如此明确地框定行业结构调整方向却还是首次。在制订结构调整战略时,上海轻工将旗下的35个行业放到同一个坐标体系中去考察。横坐标是产业发展的长期吸引力,即市场盈利机会;纵坐标是从事这个产业的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经过这样的科学分析,当时轻工确定着力发展三大类产业,其中都市型工业将以食品、化妆品及清洁用品、现代文体办公用品、包装及印刷品、室内装饰材料用品和旅游工艺纪念品等六大类为重点。

  但当时的上海,汽车、钢铁、信息通信、石油及精细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已占据半壁江山,优势明显。轻工业的改革总有一些力不从心,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受限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总是慢那么半拍。

  2001年,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上海轻工业再迎一次调整,放开搞活一般性资源。历经多年“一厂一策”“一司一策”为主的调整之后,2002年上海轻工大力度地推进跨行业、跨公司的行业资源优化整合,使整体竞争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按照企业的不同情况,轻工控股集团将下属企业分成三类,一类是产业关联度大的,通过放开后尽快让它长大;第二类是关联度不大的,放开后让它自己养得更好;第三类是不能养活自己的,坚决关掉。

  通过机制改革激活轻工发展活力,是那几年的中心主线年,上海轻工的最后一改制,很多人至今印象深刻。

  2004年2月11日,轻工“放小”再“抓大”的改制正式启动。当时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调整几年后留下来的好资产品牌,就这样放走太可惜!”“集团去年年底还说销售收入要向500亿元冲刺,今年就要‘散伙’,这也太突然了。”几次座谈会上,不少老干部和职工流泪了,有的老同志听了传达后一夜未眠。

  上海轻工控股集团领导当时解读,“放小”不是要解散这个产业,而是通过“放虎归山”,把轻工企业放进市场,更好地释放生产力。旗下的红双喜、老凤祥、海鸥照相机、上工股份等22个二级子公司下放到7个区县,这22家二级公司国有资产总额达88亿元,占轻工集团资产总额的51.7%。

  这次改制,完全跳出了传统追求规模的思维方式,是根据上海的战略定位、未来产业方向和工业布局来定位轻工改制,尤其是实现了控股集团与上海一些区县“一业特强”的融合,丰富了国资改革的内涵。

  譬如,下放至黄浦区的老凤祥,通过股权多元化、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持续推动改革,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大爆发。目前老凤祥的年销售额约500亿元,海外销售网点20家,是国内珠宝首饰行业的第一品牌。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杨奕就表示,老凤祥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依托于体制改革释放出的强大动能。“十四五”期末,老凤祥的目标是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元、进入全球奢侈品百强公司前十位。

  再比如,下放至金山区的红双喜集团,也在创新转型中实现业绩十余年连续攀升。回望红双喜的发展之路,红双喜集团董事长王顺林认为,从股份制改革到引入财务投资者,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让企业保持了创新的活力。

  当然,也不乏有的企业被下放至相关区后,或区国资委不重视,或企业因不可抗力的市场因素等而被遗忘或销声匿迹。

  总体而言,“放小”是上海国资重组中全新的探索,也确实推动了国有资产突破条块界限,在更宽的领域流动重组,使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的布局中得到了发展。

  佳品汇上,那些带着历史美好回忆的品牌个个有着王者归来的霸气——上海凤凰、永久带着全新产品重磅亮相,去年这两家企业实现爆发式增长,海外订单供不应求;“三枪”的故宫合作款T恤令人眼前一亮,这家老品牌的创新时尚正深入新一代消费者;红双喜的乒乓球桌和“球不落地,决不放弃”新百年制造系列礼盒,彰显着这家企业的创新魅力,如今保持每年30%的产品更新率,产品的技术含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身处其中,参观者能够感受到上海老品牌随时代发展完成的转变,从加工生产、技术开发,到品牌打造、场景应用;更生态化、创意化、智能化、时尚化的上海老品牌正在不断焕发新活力,为美好生活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从服装服饰、日化美妆到健康食品、智能家电、时尚美居、绿色出行,一批上海轻工时尚消费品正在快速崛起。

  源起于上海的新锐日化网红玛丽黛佳,是首个入驻丝芙兰的国货彩妆品牌,自创立日起一直坚持用艺术的视野看世界,以先锋的姿态跨界时尚,2015年作为电影界联合出品人发行影片,并成为纽约、巴黎、米兰国际四大时装周后台模特造型指定彩妆品牌。其实,在日化行业,上海已经形成了全国不可撼动的江湖地位,从老牌的上海家化、百雀羚,到后来的伽蓝、韩束、相宜本草、林清轩,一个个都是全国响当当的品牌,从品牌影响力和集群效应而言,早已超越七八十年代的轻工黄金时代,“东方美谷”更成为上海日化美妆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同样,在服装领域,一批本土时尚巨头已悄然撑起上海的时尚消费高地。劲霸男装、马克华菲、ICICLE之禾、DAZZLE地素、Lily丽丽、日播时尚、美特斯·邦威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服饰品牌在上海开枝散叶,引领行业潮流。

  正如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阮力所言,可以说,不知不觉间,上海的轻工业又重回强大,只是相对于上世纪的短缺经济时代,似乎显得没那么强势。但上海时尚之都、设计之都、品牌之都的美名,正是在轻工消费品的默默成长中造就的。

  上海轻工消费品牌崛起的背后,离不开上海一项特殊的政策——率先建立以市经信委等产业部门牵头的全市品牌建设协同机制。2012年成立上海市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以产业部门牵头,这在全国很少见。以往习惯于执法部门牵头,这会形成“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局面。正如上海一位品牌专家所言,产业发展应由产业部门来做,而规范则交由执法部门来做,便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品牌建设机制。在这一机制下,上海先后举办品牌掌门人培训,解决品牌的重要性认知;政府免费提供品牌培育,包括培育起一个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市场,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机构来做,市场的事情用市场的方式解决,使品牌定位更加精准。

  上海轻工品牌的崛起,也让带货主播李佳琦一次次为“上海制造”打CALL。佳品汇现场,李佳琦十分感慨,推荐的产品种类成千上万,但对上海制造情有独钟。在他看来,“上海品牌力”就是在于不断推陈出新的“焕新”能力。他建议,未来具有上海标签的产品要做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状态,如此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其实,对于上海制造佳品汇而言,不仅仅传递出上海轻工消费的王者归来,背后彰显的深远考虑已跃然纸上。

  当前上海正在着力打造“四大品牌”,轻工消费品承载着上海制造的希冀,更是上海购物的抓手,也是传承上海文化的载体。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一座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既要有强大的时尚消费能力,更要有优质时尚消费品的供给能力。

  一幅面向未来的上海时尚消费品蓝图正徐徐展开。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3+6”产业体系,时尚消费品首次成为支撑未来上海发展的六大重点产业之一。以时尚消费替代原来的轻纺,符合产业发展和新兴消费趋势,内涵也更为丰富。

  根据这一战略性定位,上海时尚消费品将在传承中创新,引领新消费需求,提升供给侧水平,重点发展时尚服饰、绿色食品、美妆护肤、珠宝首饰、智能家居、时尚数码、运动健身、适老及婴童用品等特色行业,延伸发展创意设计、时尚体验等服务业,并形成时尚消费的高端产业集群。

  随着三枪、上海牌手表、百雀羚、回力、老凤祥、上海家化、光明、晨光、马克华菲、喜时等“上海品牌100+”在佳品汇上的发布,上海消费时尚开启新的。值得注意的是,首次榜单锁定品牌90席,寓意“行百步而半九十”,正如上海时尚消费品前进的脚步,将永不停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