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前行的中国轻工业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承担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轻工产品涉及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中吃、穿、住、用、行、教、乐等多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包括食品、造纸、家电、家具、皮革、塑料、照明电器、文体用品等19大类45个行业。建国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轻工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已成为轻工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2013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万亿元,利润1.7万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6834.58亿美元,贸易顺差4332.2亿美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9.7%、20.9%、25.3%。
我国轻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在旧中国遗留下一副烂摊子的基础上,艰苦奋斗,迅速恢复生产,建成一批骨干企业,为保障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努力。在建国之初和“一五”期间,解放了的轻工职工精神振奋,意气风发,不避艰险,艰苦奋斗,在创业初期就很快设计生产出了新中国自己的“建国瓷”、百吨轨道衡、第一批军用物资、拉出第一根钨丝、生产出第一批荧光灯、第一批铜网、第一批手表、第一批开剥的猪皮,建了第一个甘蔗育种场和第一个酒花基地,还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法”这些在现在看来虽然微不足道,但在当时是来之不易的创业成果;这些成绩,推动了经济建设,支援了抗美援朝,更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信心。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轻工产品仍然紧缺,多数消费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甚至连简单的日用小商品如缝衣针、发夹、钉鞋钉、洗衣板、钮扣等都出现紧缺。1978年,轻工消费品中三大件代表之一的手表,全国平均每百人拥有仅为1.95只;肥皂等洗涤用品人均年消费量仅为1.0千克;全国啤酒产量仅为40万吨;牙膏、火柴、电池、灯泡、饭碗等都供应紧张;日用家具、皮鞋等成了很难买到的奢侈品;家用洗衣机和房间空调器分别只有约370台和220台的生产量。
如今,轻工业成为中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轻工产品产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产品产量呈现几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上万倍的增长。至2014年,糖年产量由1949年的近20万吨增加到1589.7万吨;机制纸及板纸由1949年的约11万吨增加到11514.6万吨;乳制品由1957年的1万多吨增加到2698.0万吨;塑料制品由1952年的2000吨增加到6188.7万吨;合成洗涤剂由1962的2万多吨,增加到1029.8万吨;表由1957年的400只左右增加到1.69亿只;家用洗衣机由1978年的不足400台增加到7202万台;家用电冰箱由1978年的不到2万台,增加到9261万台;房间空调器由1978年的200多台增加到1.31亿台。
中国轻工业经过65年的发展,由解放初期30多个行业发展到目前的45个行业,涵盖了日用消费品的主要方面,形成门类齐全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体系。各行业规模不断壮大,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打基础,上规模,抓质量,上水平,调整结构,竞争整合,提升水平的几个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由生产、经营、科研、检测、信息交流与人才培育各方面组成的完整体系,并形成产品配套、生产、物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生产要素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方面,出现相关行业之间相互融合,联系更加紧密,机电一体化趋势明显,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焕发了新的活力。如1949年中国缝纫机工业主要以普通家用缝纫机的维修、配套及小批量仿制为主,只有35家小作坊,当时产量仅4000台。现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缝纫机械生产国,年产各类家用及工业用缝纫机1800万台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常规产品技术及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种机及机电一体化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另一方面,建设和发展了一批新兴行业,家电、塑料、文教体育用品、羽绒制品、现代化妆品、装饰、礼品等行业产品从多方面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经过65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确立了世界轻工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的地位,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日用陶瓷、灯具、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鞋、钢琴、农地膜、盐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家具、家用电器、日用陶瓷、文教体育用品、自行车、钟表、缝纫机、皮革、电光源与灯具、制笔、乐器、玩具、眼镜、羽绒等行业出口额名列世界前茅。轻工产品在世界贸易量中的比重,小家电占到80%,空调器、微波炉、羽绒服占70%,自行车占65%,日用陶瓷占60%,电冰箱、鞋占50%,洗衣机占45%。轻工产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很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羽绒等行业成为中国在全球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方面,造纸、自行车、饮料、电池、陶瓷、皮革、家具、家电、化妆品等行业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65年来,轻工行业已经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研发队伍,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和相应的科研基础设施,不少行业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所。目前全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44个。仅2011年到2013年轻工行业获国家科技发明奖5项,科技进步奖14项。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已经初步形成。轻工行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改造轻工传统产业,提升轻工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轻工行业走引进技术、设备,集成创新的道路,促进了轻工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在造纸、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皮革、照明电器、陶瓷、日用化工、电池等行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关键设备和成套装备并进行了消化吸收,形成了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使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家电行业,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国成为品种全、质量好、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的白色家电大国。标准制修订取得积极成效,截止2013年底已经批准发布轻工国家标准2095项,行业标准2791项,总数4886项,较好地满足了产业、科技、贸易和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并积极推动与国际接轨。在资质认定有效期内的国家轻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站)83个,其中国家级质检中心15个。轻工行业有4人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1人担任,1人担任主席顾问,1人担任秘书长,2人担任秘书,共有119人次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专家。
轻工科技工作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密切结合,促进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业化,形成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轻工行业的科技创新机制已基本建立,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显著,科技创新成效斐然,科技贡献率提高,创新从整体上提升了轻工产业。依靠科技进步,轻工产品的品种从过去几万种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万种,产品转向多样化和系列化,大批企业实施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创造出海尔、格力、波司登、茅台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中轻联制定《2013年轻工品牌培育活动计划》。海尔集团公司获首届中国质量奖。在2013年工信部公布的262家“2013年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名单”中,轻工行业占65席,占总数的24.8%。
建国以前,我国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省份分布很少,边远省份几乎是空白。经过几十年的调整,初步形成东部沿海地区轻工业持续发展,占据主导地位;中西部一些省份依靠资源、劳动力成本低等方面优势迅速崛起,发展速度很快。中西部地区在新的一轮产业转移中,承接转移作用凸显。近十年来,在我国轻工业发展中逐渐呈现出以区域经济为格局的产业集群成为新的亮点,这些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了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到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生产、销售、配套完整体系,具有同类产业高度集中、专业化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目前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达到205个,涉及就业人数达1000万人。轻工产业集群涉及到皮革、家具、食品、制笔、家电、照明、塑料、陶瓷、搪瓷、日用玻璃、五金、礼品、眼镜、文体、文房四宝、羽绒、工美、缝制机械、乐器、日杂、少数民族用品、珠宝、包装等34个轻工行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四川、吉林等21个省市地区。这些产业集群以当地经济发展为依托,积聚效应显著,形成了区域加工生产体系。如自行车行业形成深圳、苏州、上海、天津产业区域;皮革行业形成浙江海宁、温州鹿城、河北辛集、广东狮岭等十大产业区域;羽绒行业形成江苏常熟、浙江萧山、广东吴川等十大羽绒生产加工基地,等等。这些地区集群企业其主导产品可以说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有的占当地经济的50%以上;集群企业大都是本行业的生力军,有的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和轻工行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增加就业、服务“三农”。全国轻工业1949年的从业人员135.9万人,到2013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2317万人,约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1/4。 加上规模以下企业,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3730多万人。同时,轻工业70%的行业、50%的产值涉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2亿多农民直接受益。轻工行业还为推动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器材和技术支持,对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多轻工业中小企业为农民工和城市基层劳动人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民生产业。轻工业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推动行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近年来,轻工业逐渐转变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性,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从技术创新入手,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生产源头消减污染,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道路。将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在陶瓷、日用玻璃等耗能较多的行业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窑炉的技术改造,延长窑炉炉龄,使综合能耗明显降低。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能耗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等措施,促使企业生产绿色节能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对造纸、皮革、酿造、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电池、照明电器、玻璃、陶瓷等行业主要制造业生产过程、产品销售使用、废物排放及产品回收过程等不同层面,运用循环经济原理对生产过程“减量化”、产品使用后“再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造纸行业废纸回收率和废纸利用率目前已超过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主要的造纸国家,达到了50%左右。
成就了一批知名企业。伴随着轻工产业不断改革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锤炼出一批优秀企业集团群体,包括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燕京啤酒集团、青岛啤酒集团、茅台集团等。这些领先企业不仅具有战略意识和使命感,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这些企业都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具有影响和一定优势。这些优秀品牌企业都是由一批久经市场锻炼的、有敏锐的市场感觉、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领头人和他们形成的团队所带领,这些精英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2013年轻工百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合计2.4万亿元,占到轻工全行业的9.7%;海尔、光明食品、雨润、格力、美的5家公司均超过1000亿元。盈利能力百强企业平均利润为19亿元,比上年提高了1.5亿元,茅台、格力、五粮液、海尔、娃哈哈、美的6家公司利润各自超过100亿元。价值能力百强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10.82%,超过轻工全行业平均水平4.35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中包括怎样认识和发展轻工业的问题。这种探索,成为推动我国轻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改革开放之后进一步探索的前奏。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在讲到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时,强调“要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使重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加巩固”。在1959年主席同一些领导同志谈经济工作时说:“过去的次序是重、轻、农,今后恐怕要倒过来,是否提农、轻、重?”还强调“要把吃、穿、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关系到六亿五千万人安定不安定的问题”。到1962年面对困难局面,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时,中央领导要求“一定要把生活必需品安排好”;“在调整中首先解决吃、穿、用的问题”;“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这些在实践过程中和在困难局面下提出的认识,不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方针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轻工业的新发展。在1979年,中央为支持轻工业发展,专门出台了“六个优先”的政策。到1980年,中央再次强调“着重发展消费品生产”,并且指出“把发展消费品生产放到什么位置上,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轻工业中的塑料、洗涤用品、家电、啤酒和饮料等行业的迅速兴起和发展,造纸、制糖、皮革、盐业、陶瓷等行业的迅速改造提升,都是在中央的方针政策支持指导下取得重大成绩的。改革开放30年来,在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轻工业在新的条件下,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努力奋斗。
从65年来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只有中国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我国轻工业发展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和艰难探索,不断战胜困难和纠正错误所取得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成果,都是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一宝。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要着重体现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从轻工业的发展进程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每个阶段的成绩都是解放思想,打破“计划经济”下的“僵化”局面才取得的,都是不断改革、不断开放才取得的,都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和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才取得的。为了取得新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需求,坚持不断把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从轻工发展来看,由于不断扩大开放,不仅明显地感到差距和压力,也不断学到和利用了国外的好东西,由此不断推动轻工业的新发展。如果不学习、不引进、不利用国外的好东西,不敢顶着加入WTO之后的压力前进,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水平,更不会有实现“由大到强”跨越的基础、勇气和信心。在新形势下,必须在注重扩大内需的同时,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抓住有利的时机,进一步提高能力和实力,以新姿态来迎接新的挑战,努力争取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轻工行业近些年来一直把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行业发展作为突出的任务,通过技术、管理等各种手段努力打造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轻工产业,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自主创新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对轻工业来说,更是如此。改革开放的事实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使轻工业得到快速、持续、协调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轻工大国。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在全国轻工系统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比为55.2%,集体企业占比为44.8%,经济成分几乎可以忽略;到2011年,在全国轻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及集体控股企业分别只占5.8%和3.4%,而私人控股企业占60.5%,港澳台商及外商控股企业占25.0%。
近年来,国企的改制,集体和合作制的新探索,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港台和外商外资的大举进入,各种所有制的混合等形成了新的格局,也为轻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须坚持和进一步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协调发展,各展其长,互利共赢。
改革开放以来,轻工行业管理机构进行了多次改革,各地方的轻工业管理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2001年,国家轻工业局撤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成立,轻工业的管理体制实现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中轻联是轻工业全国性、综合性、具有服务和管理职能的工业性中介组织,授权负责管理轻工业各专业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等社团组织和直接管理原国家轻工业局直属事业单位。随着国家轻工业管理体制的变化,各地方的轻工业管理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经过多年改革实践,轻工行业已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新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发挥了联结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组织作为国家经济管理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行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轻联成立以后,在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参与制定和落实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进行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促进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培育品牌,参与制定标准,为宏观决策服务,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会展经济,增强行业凝聚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对突发灾害,提出政策建议,协调研究解决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强化自身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65年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和成就证明中国党是带领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领导核心。实践证明,只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应对各种危机、挑战,抓住机遇,实现新的长久发展。中国轻工业发展的每项成绩,都是依靠党的领导、政府的支持、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奋斗的结果。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轻工业和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字方针”和“六个优先”政策,以及在20世纪80年代集中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扩大开放和发展沿海“三来一补”合资合作等政策,到2008年国务院专题研究支持轻纺发展,出台六条政策措施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都是党和国家支持轻工业发展的最生动、最直接的例证。在新形势面前,更要自觉地坚持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党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不断夺取新胜利。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复苏尚未企稳,经济波动的风险性依然较强,世界经济的关键问题在于总需求不足,各国都在千方百计寻求新需求,经济全球化仍是轻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尽管受到国际经济低迷态势的影响,我国轻工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为轻工业产品更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国内看,“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转换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化解过剩产能和加强创新,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内容,并将产生较大的“痛感”。与此同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还将为轻工业发展拓展新的领域和广阔的空间。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为轻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要机遇。“十三五”将是轻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的推进关键时期。轻工业将继续从主要依靠速度、规模、价格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转为主要依靠质量、标准、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进入次高速、中速增长的发展战略转型期后,轻工业也随之进入增长阶段转型的关键期,增速放缓是必然趋势。轻工业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高速追赶型发展后,正进入上质量、上档次的产业升级发展阶段。随着追赶学习期结束,目前一般技术和装备已不能满足轻工业的发展需要,而需要的往往是涉及先进国家竞争优势的技术,引进技术难度加大,因此技术快速跨域的步伐将明显放缓,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轻工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继续发挥轻工业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一个重大课题。当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长;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增速进入重要战略调整期。在某种意义上讲,高成本时代悄然逼近,因此消化成本上升压力,防止陷入低、微利困境,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清醒认识到过去长期依靠高投入、高耗能、低成本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要从资源消耗型向要素集约型、从依靠扩大投资和规模扩张向依靠技术进步、创新和要素升级转变上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能源利用率、资金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本替代人工和人才红利等全要素生产率,要全面提升产业链价值。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是提高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降低综合成本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对所使用的资源、能源、资金、资本、土地等要素,实现最优组合,产生更大效益。
轻工业作为消费品工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尽管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但发展空间巨大,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加快转型升级,加快结构调整,加快高端化进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攻坚克难,确保平稳、健康发展。
面对各种困难和诸多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同等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走出困境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建立在提高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
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同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结合起来。通过市场竞争,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产业升级效率最高的领域,使高效企业引领带动产业发展,替代低效、过剩产能。投资和并购要由扩大规模向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转移,重新构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切实解决企业存在的市场需求不足,产成品库存上升,成本费用尤其是人工成本上升,企业税费负担沉重等实际困难,使政府在主要领域的改革举措和已有的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地生效,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认真研究解决长期议而不决、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如: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对造纸、塑料、皮革、玻璃等行业资源再利用产品予以增值税返还等鼓励政策,降低进口生皮、半成品革的关税,扩大加工贸易许可范围,加快食糖价格目标管理等,改善企业转型升级的环境和条件。
转型升级最主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原始创新。轻工业多年来依靠低成本要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拉动快速发展的时期已经过去,真正的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不可能通过购买和引进得到,解决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的难题,适应信息化同工业化深度融合带来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化,推动以绿色能源环保、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发展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我们必须由主要依靠技术引进、模仿跟踪,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转变,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提高重点装备自主化水平。抓住制造业智能化这一重点,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企业和政府都应大力提高技改投入,依靠科技创新提质增效。
我国消费结构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增强有效供给的能力。按照合作共赢的思路,建立从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和大中小各类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把大企业强大的产业能力和对复杂技术应用、开发能力的优势同数量众多、机制灵活、创新和试错成本较低的优势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各展其长,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产业优化升级的效率和效益,满足和创造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定制化的消费需求。在消费模式转变上下功夫,在普及和升级换代上下功夫,在提升高端产品比重上下功夫,加大同消费者体验互动,不断拓展和完善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技术、艺术含量,大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我国虽是轻工产品出口大国,但在全球价值链中分享价值增值的比例较低。我们要研究全球价值链的规划,不断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的价值增值,切实加快由“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变,巩固发展现有出口优势,积极创建新优势,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整合国内外两种资源,推进出口与进口良性互动,不断提升企业走出去水平。
回顾、总结65年轻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使轻工业的发展再迈上新的台阶,实现由世界轻工大国到世界轻工强国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信心,深化改革,为不断开创新局面和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做出新的贡献。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不断前行的中国轻工业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承担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服务“三农…
-
45项轻工行业标准将于2007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2007年5月2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其批准的208项行业标准,其中,轻工行业标准54项, 将于2007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 “轻工业是直播重工业是烧烤。”
- 石油标准化数字化转型之路
- 《轻工标准与质量》2020年第六期精彩预览
- 制造业打下强国之基 中国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
- 【官网入口】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