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信息

中国高校布局需要进行一个大调整

  当前我国高校布局东西部差异较大,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平衡问题,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高校林立,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而部分中西部地方高等教育资源单薄,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多地出台“抢高校、抢人才”优惠政策,折射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对区域产业、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高等教育布局“东高西低”,资源配置两极分化。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 2021年 9 月 30 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2756 所,其中,部(委)属高校 117 所,占比仅 4.24%,地方高校则占比 95.76%。部(委)属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高等教育中心城市。

  而中西部的山西、内蒙古、江西、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青海、新疆 10 个省区则没有1所部(委)属本科高校。东部地区高校普遍较多,大多地区高校数大于 100 所,尤其山东、江苏和广州等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数量甚至超过 120 所,中部地区省份之间数量差距较大,河南、湖北、湖南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多,但内蒙古、山西和江西等省份则分布甚少。

  西部地区,除了四川,其他省份高校数量大多小于 60 所。[1]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分布于东东部地区、直辖市和各省会城市,其空间分布呈多中心分布結构,第一等级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 州、南京、济南、郑州、西安、武汉、长沙、成都;西部城市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小,且省会城市集中了绝大部分的高等教育资源。

  高端人才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高层次人才来看,中西部地区拔尖人才拥有量明显少于东部。据校友会2016-2019 年中国大学两院院士排行,共有 76 所高校的 151 位学者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东部 49 所高校有 97 位学者当选两院院士,占比 64.24%,西部仅 9 所高校的 14 位学者当选两院院士,而清华大学 1 所学校即有 14 位两院院士。

  据校友会 2016-2019 年中国大学长江学者排名,共有 161 所高校的 850 名教师获聘长江学者。其中排名前 9 的均为东部高校,即有 290 名教师入选,占比 34.12%,而西部地区重点高校入选教师寥寥无几。东部地区地域优势、高校科研平台优势,加之“双一流”建设“抢战”,西部高端人才大量流入东部地区,进一步拉开了东西部高校间的人才配置差距。总之,西部高校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高水平大学、高层次人才等相对较少,教育经费的投入也不如东部。

  区域布局失衡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高等教育在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共享,重点是缩小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需要高等教育坚持公益性,把社会责任与国家使命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高等教育布局 “东高西低”,东西部高等教育两极分化严重,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实施,关系到能否为人民提供满意的高等教育。

  区域布局失衡不利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以超常规的跨越式路径迈入普及化阶段,既显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特优势,同时也会加大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张力,形成对质量的威胁。中西部地区优质高校资源奇缺,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地方高校和部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校间实际办学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区域布局失衡不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部(委)属高校招生指标在省域之间分配存在很大差异,有的部属高校在当地省份投入招生指标高达 70%,剩下不足一半的招源的机会明显少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的考生。同时,接受部(委)属高校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选择一线城市就业,对于中西部地区人才急需的局面改善帮助不大。而其他 90%以上的非“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往往受到“双非”“四非”等大学标签的歧视。

  实现高等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布局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要放到社会系统之中综合考虑。应以提高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协调性为依据,以更加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为导向,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对于高等教育领先经济发展的地区,应该通过高等教育学科及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本地毕业生人才流失,增强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可适当增加当地高等院校数量或对已有高等院校进行扩招,并找到自身高等教育发展的弱项,明确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方向,通过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国家高度重视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了若干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如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鼓励高等教育资源充分的省份在满足本省需求的基础上,多向中西部地区招生。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以东部率先发展带动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以重点大学带动非重点大学的特色发展。[

  此外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提高师资力量,中央政府应尽量在人才政策上给予倾斜,应完善激励政策,鼓励高水平教师到中西部高等学校任教。建立必要的津贴制度,让高水平教师安心在中西部高等学校工作;完善教师的区域流动机制,避免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教师过度外流。[6]财政和行政部门应针对地区竞争力水平差异,分梯度式的进行资金投入和制定相关鼓励政策。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京津冀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事关国家全局的更大区域。支持新兴的一、二线城市加大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打造广州、深圳、青岛为新的高等教育中心,并成为新的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区域。

  20 世纪末,我国大批部属院校划转到省(区),改变了国家部门多头办学、重复办学、条块分割的局面。但是,在这次改革过程中,主要考虑“横向划转”和“向下划转”,而没有考虑“向上划转”,即应该把原来没有部属院校的省份,将一所省属院校上划到教育部所属。这样就保证了我国各个省(区)至少都有一所部属院校,不仅可以优化部属院校的布局结构,而且有利于优化地方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质量。近年来,国家对划转高校由“省(区)部共建”改为“部省(区)合建”,支持的力度得以进一步加大,这些院校已经成为“准部属”学校。为更好优化部属院校的布局结构,应适时把这些“准部属”院校调整为名副其实的部属院校。

  我国高校 95%以上是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地方高校,没有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支撑和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高等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中央政府应遵循差异化、非均衡以及集群发展的原则,在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结构与布局上考虑特色化、地方化调整,给高等教育适度自由发展的空间;[7]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权、建立多元评价制度以及科学规划来促进省级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应把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摆在重要位置,把高等教育发展纳入到区域經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局中来考虑,大力提升自身教育治理能力,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带动地方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