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信息

【文萃】新中国70年轻工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以手工操作为主,多数行业企业的机械化程度仅有20%左右。二是技术装备和主要工业原料大多依靠进口。三是当时发展起来的行业仅有三十几个,门类很不齐全。

  国家管理轻工业和手工业的机构,随着国家整个工业管理体制的变化发生过多次变革。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轻工业部、食品工业部和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1950年11月,国家决定食品工业部撤销,其所辖的行业分别划归轻工业部、农业部和粮食部管理。1954年11月,成立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和地方工业部。地方工业部管地方轻、重工业,其他工业部管直属企业。1956年5月,国家决定地方工业部撤销,有关地方轻工业划归轻工业部管理,同时将轻工业部管理的食品工业划出,成立食品工业部。1958年2月,轻工业部与食品工业部再次合并为轻工业部。1958年5月,中央手工业局与轻工业部合并。961年10月,中央手工业局,成立第二轻工业部,原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合并为轻工业部。

  1950年到1952年是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和轻工业计划管理体制探索、初建时期。一是我国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的轻工业企业,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营轻工企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引导个体手工业组织生产合作社。二是按不同经济成分进行分类管理。对国有企业实行管理和计划管理,对工厂通过加工订货和工人代表监督的办法进行管理。3年内,轻工业、手工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轻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解放前历史最高水平。

  1953年到1957年是生产关系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轻工业计划管理体制初步成型时期。一是轻工部门贯彻执行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1956年,实现了轻工企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作化。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经济成分占了绝对优势。二是轻工业实行分级计划管理。当时,轻工业部和食品工业部直接管理一批骨干企业,同时,还统管主要行业的发展规划和大中型项目的基本建设工作。三是轻工业部门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了基本建设。这个时期,轻工业部系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3%,出色地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任务。

  1953—1957年是轻工业曲折中前行的七年,也是轻工业行业归口分级计划管理职能、机构健全、完善时期。一是1958—1960年期间,轻工部门一方面重点抓了续建的大中型项目的竣工投产;另一方面又上了大批小型项目,但经济效果很差。六十年代初期,轻工业部坚决停建了那些原料无保证、产品无销路的项目,对保证重点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集中部分财力和人力投向轻工专用原材料和轻工机械装备,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二是在这个时期,各级行业归口管理机构、职能已较健全。这种垂直型的分级管理已基本形成运行通畅、协调有效的体系、制度和方法。三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这种刚性强的集权式计划管理体制,在其惰性和僵化机制尚未成型之前,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著的:1963—1965年轻工业部系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1%。

  1966—1976年:“文化大”期间,轻工业生产建设的发展再次受到严重的挫折,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花色品种减少,生产成本上升,企业亏损面扩大,建设项目周期拖长,投产率降低,经济效益很差。轻工业科技、教育事业也遭到严重破坏。

  1978—1984年是中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和试验时期。一是轻工业率先开始实施“转轨变型”。逐步改变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轻工业从供销、定价、投资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突破,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化模式。二是轻工业也率先由封闭走向开放,大量引进先进装备、技术和管理经验。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使轻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轻工产品匮乏、凭票证限量供应的紧张状态基本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始终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时期)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一是进一步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二是轻工业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一直在探索和推进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三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做了许多探索性和建设性的工作。从1978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轻工产品的市场供应有了很大的改变,逐步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城镇市场供求趋向平衡。

  在改革开放新阶段,我国进入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配置资源开始起决定性作用,这为轻工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创造了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是这一时期轻工业的改革开放也以此为重点展开。轻工行业生产要素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二是轻工行业以市场为导向,得到快速发展,大批轻工产业向国际化迈进。三是轻工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成为新的增长点。2008年,我国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62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家电、皮革、塑料、食品、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总额309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1.7%,产品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成为名副其实的轻工生产大国。

  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轻工业产销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出现了转折,步入中速增长时期(主要原因是轻工产品供求关系出现了大的变化,中低端产品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相应地,轻工业的改革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是大力加强标准化建设,质量标准检测认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将科技创新作为轻工业产品质量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贡献率。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新形势,应采取以下政策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政府对企业的扶持也要转型升级,支持创新产业链金融平台的发展,同时应为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和原创性项目设立财政专项基金。第二,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风险分担机制。对自主投入进行利益补偿,让其愿意创新并有利可图。第三,建立分类创新的引导、风险分担机制。对共性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根据其特点建立针对性的引导分担机制。第四,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突破关键薄弱环节。第五,建设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第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18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闫琪/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