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智能化的下一站:不是全屋智能,而是集成化套系化
对于消费市场来说,在家电智能化和全屋智能中间,还需要一个集成化的承前启后。
杨嘉||撰稿
一边是家电的智能化,甚至正在加速向家电全品类智能化迈进,在完成了单一家电企业的所有品类智能互通后,还在谋求不同企业、不同品牌的所有家电品类的智能互通;
另一边则是全屋智能,不只是家电,包括家居、照明、安防等,以追求家庭全面智能化为目标,意在实现“万物互联”下的用户生活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所有带电产品的上网、连接、可控。
第一阵营,主要是海尔、美的、海信等家电背景的企业,还包括方太、格力等专业化色彩突出的企业;第二阵营,则是华为、小米等手机、通信等背景的企业;双方因为企业的基因、核心业务和出发点各不相同,导致在家庭这个舞台上的思考点、发力点也不相同。
不过,让人奇怪的是,过去几年一度在智慧家庭、智能家居领域想“有所作为”而且动作不断的互联网企业,比如阿里、腾讯、百度,如今要么成为2大阵营的模块化服务商,最常见的就是智能音箱或小程序,要么去搞移动出行、自动驾驶了,对于家庭场景下的全屋智能,兴趣锐减。
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无论是家电企业主导的“智能家电全家桶”,还是手机通信企业主导的“全屋智能数字生活”,其实都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更大的商业机会,同时未来的商业拓展空间远没有之前预期的美丽。
至少,在家电圈看来,对于众多中国家庭和主流消费群体来说,无论是家电的智能化应用,还是全屋的智能化体验,都是从一开始的惊喜感、有趣感,到使用过程的无感化,除非少数智能化的家电还能保持使用的黏性,大部分智能家电基本沦为“路人”,甚至一些全屋智能的样本项目,也被视为“鸡肋”。
究其原因,在与用户的交流过程中,家电圈发现,主要还是实用性、必要性,以及价值感。简单来说,用户并没有从智能家电、全屋智能获得持续的价值、有用的功能,以及超出预期的惊喜感、收获感。企业们传递并释放的美好感,并没有变成用户的获得感和价值感。
首先,对于家电智能化,以及全屋智能,用户第一感觉都是惊喜,这其实给很多厂商带来了误判和误导;也造成了家电的智能化发展在各个品类都是“高开低走”,最终热闹快速回归常态,乏人问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彩电和空调,目前智能已是电视的标配但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智能对于空调还只是一个缺少“吸引力”的卖点;原因就在于,用户不了解智能,而企业又高估了智能家电的价值和作用。
其次,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企业又能提供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命题,原因就在于,用户的需求在变化、接受能力也在成长、需求也会随着经济、科技和家庭环境而变化,而企业的产品和方案也在升级迭代完善。从家电的智能化和全屋智能方案两个维度来看,属于不同企业的不同解决方案,但都没有真正撬动市场的增长和用户需求的裂变。从用户的购买和认同感来看,这都不是最好的答案。所以,这注定了家电的智能化和全屋智能,一定只是阶段性的方案。
再者,基本可以确认,家电智能化的下一步,一定不是全屋智能,给用户的感觉就是“华而不实”,或者说“现阶段还用不上”。而最近2、3年内,真正让很多厂商没想到的是,集成化和套系化。在集成化的家电中,智能是必不可少的技术解决方案,但不是全部,智能技术隐藏在背后,而是功能和体验价值走向前台,抢夺用户的需求,这带来了另一个维度的家电趋势,就是套系化:集成烹饪中心,其实就是一整套的烹饪解决方案;集成化的客厅,就是以电视、空调为中心的影音娱乐和空气净化套系等,类似的家电场景集成化正在进一步落地。
可以看到,对于所有企业来说,无论是家电的智能化,还是全屋的智能化,都必须要走出“小我和自我”,走向用户的“他我和大我”,真正以用户视野和需求撬动产业的发展和变革。而集成化的价值,或者说成套化的市场放量,本质上就是用户需求和价值主导下的一种释放:一边是将单一家电产品的功能复合化、多样化,推动从家电向家庭管家甚至智能机器人的方向进化;另一边则是将家电产品与家居环境的融合集成,变成一套或者多套的生活解决方案。
家电圈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大衣哥回家扒苞米 http://www.xinzhiliao.com/zx/xinde/259.html
- 标签:4480青苹果影院电,火影忍者468,七频道影院,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家电智能化的下一站:不是全屋智能,而是集成化套系化
对于消费市场来说,在家电智能化和全屋智能中间,还需要一个集成化的承前启后。 杨嘉||撰…
-
不止会“宠粉”,国民家电的“格兰仕现象”秘诀还有这些!
“这个微波炉陪伴已经十个年头了,随我们搬了两次家”;“结婚那年买格兰仕,已经十年了”;“…
- 一线家电消费市场何时由冷变热?
- 家电智能化的下一站:不是全屋智能,而是集成化套系化
- 多措并举!志高空调迎2022年首季度开门红
- 不止会“宠粉”,国民家电的“格兰仕现象”秘诀还有这些!
- 从格兰仕柿粉节,看家电专业化魅力与中国制造业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