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友口述实录㉕田际明:穿越旧时光 听
今年深秋,是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纪念日。为此,重庆理工大学开启《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校友口述实录》视频系列访谈活动。通过近40位老校友的口述,分享其在重庆理工大学工作、学习、奋斗、生活的真实再现。
这群校友的故事温暖、感人、励志、朴实,生动诠释了建校至今,重庆理工大学几代教育人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坚守与情怀。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些校友口述,共同回忆那些难忘的岁月,共同纪念那段一起走过的时光,共同追忆在“重理工”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的值得永远怀念的人和事……
人物档案:田际明,男,汉族,生于1925年4月,山西汾阳人,中员,副教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1950年分配到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重庆理工大学前身)任教,曾任重庆理工大学经济理论教研室主任,在校工作38年,直至1988年退休。
主持人:田老您好!很高兴您今天能接受访谈。您1950年来到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任职,可否讲讲您与重理工的情缘与故事?
田际明:我是1950年进校,1988年退休,经历了学校中专全过程和大学的初期。我今年95岁,退休30余年。当时来到学校任教,可以说,纯属偶然。1950年寒假,重庆刚解放,市里举办一个中小学教职寒假研究会,我所在的中队,来了一个西南工业部教育处的领导,过来考察、物色、聘请教师。很幸运地,研究会结束,我就收到重庆市文教局的通知,聘任我为教员,到西南工业部下面的一所学校任教。我就是这么到学校的。
这个学校在江北五里店,我记得第一天去到那个地方的时候,着实吃了一惊。那个地方真的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我到了学校附近,左看右看都没看到学校在哪里,又好笑又无奈的是,我问了周围的人才知道,学校就在“沟里”。这是一条山沟,人称象鼻咀,全长不过四五百公尺,中间只有一条路,路的右边除学生宿舍和食堂外是一连串的车间,车钳锻铸木一应俱全。路的左边除了一个小操场,一个小礼堂和女生宿舍外全是山坡,只有中间有一块小平坝,前面是校办,后面是单身教师宿舍,道路尽头则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教学楼。这就是当时学校的一个整体环境。我到学校的感觉就是一面书声琅琅,一面机声隆隆。
我们学校开始是一所技工学校,对外称士继公学。学校创始人是著名兵工专家李承干先生,是一个很能干的进步人士,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一定要培养有学、有能、有品、有德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因此,他不仅创办了21兵工厂,还在厂里办子弟小学、中学以及士继公学。李承干在社会上很有名气,有口皆碑,也与大家交好,就连我们学校的校歌都是郭沫若作词,贺绿汀作曲,这还是很难得的。
1950年西南工业部接管了学校,改名为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由蒋崇璟副部长兼任校长。蒋校长虽然是一个大学没有毕业就参加抗日战争的学生,但文化程度很高,对人很谦和,很受人敬重。我们学校是一所技工学校,对外称士继公学,所以我到学校的感觉就是一面书声琅琅,一面机声隆隆。
主持人:学校更名为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之后,当年并没有向社会招生,1952年调整为中专之后,学制发生了哪些变化?
田际明:1950年,技校还有两个班尚未毕业,其他学生一部分来自各兵工厂的子弟校,另一部分是外招的。学制为两年制和五年制大专,设机械、工具和铸造三个专业。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为中专,原五年制专科四年级和五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调到沈阳学俄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六个班都只读了四年就提前毕业,一年级四个班改为中专。两年制专科的学生则合并到重庆大学了。学制变了但教学内容仍比较充实,仍然一边是书声琅琅,一边是机声隆隆,教学质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1953年中专正式对外招生,除本市外,还在专县招了一部分,共七个班,其中机械、工具各三个班,铸造一个班,从此我校进入中专阶段,先后办了十几年,校名改为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校,简称一工校。
主持人:搬迁之前,学校在五里店,地理位置不佳,地势狭窄,多为山坡,更没有宽阔的大操场,那个时候,师生的文体活动是如何开展的?
田际明:学校位置条件虽差,但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体育场地不足则上山跑步,越野赛跑成为重要项目。有时还到长安厂大操场锻炼。我校第一次运动会就是在那里举办的。其间还有个趣闻,要开幕了还不见蒋校长到来,后来才发现他早已穿着运动服在下边跑步呢!文娱活动缺乏,同学们就组织了鲁迅文艺社、保尔舞蹈队以及星海歌咏队,其中《英雄的汽车司机员》及舞蹈节目曾在市里演出。此外周末还有舞会,师生同乐。
这里还应提到的是一批青年教师,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和其他活动,密切了师生关系,带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其中翁志武、王声振后来荣任校领导,其他人也成为教学骨干。
主持人:1953年,学校选址杨家坪进行扩建,1955年,江北五里店校区全部搬迁至杨家坪新校址,您能讲讲当时搬迁的情况吗?您对杨家坪新校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田际明:象鼻咀为长安厂所有,一来他们要修建靶场,二来山沟狭窄学校没有发展余地,因此蒋校长决定另择新校址,几经勘察后定在杨家坪。1955年春节过后,我们率领学生整队徒步迁往新校扯,一进校门学生们就被那幢绿瓦楼吸引住了,从此结下不解之缘。许许多多优秀的学子出自这幢大楼,许多动人的故事也发生在这幢大楼,每当校友怀念母校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这幢大楼,毎当校友们回到母校时首先要看的还是这幢大楼。国务院分管文教的前副总理刘延东说得好:“很多中外名校,每一幢建筑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我想大家都有同感。我校在杨家坪50年,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瓦楼就是我校的标志性建筑。绿瓦楼所承载的悠悠岁月,永存我们心中!
我校从五里店到杨家坪的过程,也就是从技校、中专到大学的过程,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来的。
主持人:历代重理工人心怀工业救国和教育育才的初心,坚持工以建国,技以利工的办学思想,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面向服务国防科技,国防建设和兵器工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您认为重理工发展壮大至今,离不开哪些因素,重理工在您心中最珍贵的是什么?
田际明:80年来我校校名校址几经变更,学制改来改去,但从总体来看,无论办学思想还是具体措施基本上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尊师重教。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我校开创者李承干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首先他聘请了一批德才皆备的教师,并组织他们编写了30余本教材。这些教材本来是为本校使用的,却被当时许多大专院校采纳,可见水平之高。解放后第一任校长蒋崇璟是从交大唐山工学院肄业参加,很懂教育,因而从各工厂抽调了20余人来校任教,再加上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一支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1955年就任校长的巩敬庭也是一位老干部,学历不高但虚心好学、联系群众。他尊重教师,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他关心学生,加强了各专科的辅导力量。他这种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受到大家的好评。这些都为办好学校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是育人为本。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还要全方位育人,这个人是大写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当年李校长就要求学生有学、有能、有品、有德。首须立志做人,以求有益于国、有益于人。他以爱国爱民、宁正不阿、勤俭朴素、廉洁自持为师生典范。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思想教育,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外除文体活动外,还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籍,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江姐等先烈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印在了他们的头脑中。我校校友余新江(原名余祖胜)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三是手脑并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段名言:“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手脑都会用,才算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手脑并用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学活用。美国麻省理工将此定为校训。我校在这方面有许多优势,有技校的优良传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有兵工企业为后盾。学生一进校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参加工作后,在科室能搞设计,下车间能搞实验,甚至能顶班干活,因此深受厂方的欢迎。有一年,分配到西安某厂的66名学生,不久就被评为66名红旗手。
四是开拓创新。手脑并用与开拓创新是因果关系,手脑并用必然产生新的观念、新的设想,从而开创新的成果,“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类事例在我校有很多案例,较突出的是程序控制机床的研发,这在当时已是尖端技术了。因此学生参加工作后喜讯频传,54届毕业生贺元馨在技术改革上取得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57届毕业生牟正国等设计的枪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射击比赛获得金牌;1959年毕业生黎孝纯在卫星通讯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事迹已载入世界科技辞典。像这样的国家级专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十几位。
总之,我校在中专时期已享誉重庆市,并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被评为百面红旗之一,1965年升格为重庆工业学院,我认为这都是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办学的结果。
1969年学校被改为国营七一仪表厂,这一改就是十七年。好在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1986年学校终于恢复了。历届领导依靠群众,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继承和发扬我校办学优良传统,充分利用背靠兵工的优势,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办出了水平,办出了特色,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三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被誉为“重庆市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引人注目的高校之一”。2009年升格为重庆理工大学之后,正向着西南一流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迈进。
田际明:八十年来我校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先为抗战而建校,继为加强国防建设而发展。时代变了,初心未变。今年是我校80周年校庆,大家都很高兴,我也非常高兴,我在这个学校前后40余年,对这个学校很有感情,前几天我看到学校有一个奋斗目标,要成为西南地区第一流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我觉得这个目标很有远见,也很符合学校的实际。因此,我希望重理工的老师们和学生们、校友们大家共同努力,使这个目标早日实现,祝愿大家今后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贡献!
今年深秋,是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纪念日。为此,重庆理工大学开启《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校友口述实录》视频系列访谈活动。通过近40位老校友的口述,分享其在重庆理工大学工作、学习、奋斗、生活的真实再现。
这群校友的故事温暖、感人、励志、朴实,生动诠释了建校至今,重庆理工大学几代教育人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坚守与情怀。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些校友口述,共同回忆那些难忘的岁月,共同纪念那段一起走过的时光,共同追忆在“重理工”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的值得永远怀念的人和事……
人物档案:田际明,男,汉族,生于1925年4月,山西汾阳人,中员,副教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1950年分配到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重庆理工大学前身)任教,曾任重庆理工大学经济理论教研室主任,在校工作38年,直至1988年退休。
主持人:田老您好!很高兴您今天能接受访谈。您1950年来到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任职,可否讲讲您与重理工的情缘与故事?
田际明:我是1950年进校,1988年退休,经历了学校中专全过程和大学的初期。我今年95岁,退休30余年。当时来到学校任教,可以说,纯属偶然。1950年寒假,重庆刚解放,市里举办一个中小学教职寒假研究会,我所在的中队,来了一个西南工业部教育处的领导,过来考察、物色、聘请教师。很幸运地,研究会结束,我就收到重庆市文教局的通知,聘任我为教员,到西南工业部下面的一所学校任教。我就是这么到学校的。
这个学校在江北五里店,我记得第一天去到那个地方的时候,着实吃了一惊。那个地方真的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我到了学校附近,左看右看都没看到学校在哪里,又好笑又无奈的是,我问了周围的人才知道,学校就在“沟里”。这是一条山沟,人称象鼻咀,全长不过四五百公尺,中间只有一条路,路的右边除学生宿舍和食堂外是一连串的车间,车钳锻铸木一应俱全。路的左边除了一个小操场,一个小礼堂和女生宿舍外全是山坡,只有中间有一块小平坝,前面是校办,后面是单身教师宿舍,道路尽头则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教学楼。这就是当时学校的一个整体环境。我到学校的感觉就是一面书声琅琅,一面机声隆隆。
我们学校开始是一所技工学校,对外称士继公学。学校创始人是著名兵工专家李承干先生,是一个很能干的进步人士,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一定要培养有学、有能、有品、有德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因此,他不仅创办了21兵工厂,还在厂里办子弟小学、中学以及士继公学。李承干在社会上很有名气,有口皆碑,也与大家交好,就连我们学校的校歌都是郭沫若作词,贺绿汀作曲,这还是很难得的。
1950年西南工业部接管了学校,改名为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由蒋崇璟副部长兼任校长。蒋校长虽然是一个大学没有毕业就参加抗日战争的学生,但文化程度很高,对人很谦和,很受人敬重。我们学校是一所技工学校,对外称士继公学,所以我到学校的感觉就是一面书声琅琅,一面机声隆隆。
主持人:学校更名为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之后,当年并没有向社会招生,1952年调整为中专之后,学制发生了哪些变化?
田际明:1950年,技校还有两个班尚未毕业,其他学生一部分来自各兵工厂的子弟校,另一部分是外招的。学制为两年制和五年制大专,设机械、工具和铸造三个专业。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为中专,原五年制专科四年级和五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调到沈阳学俄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六个班都只读了四年就提前毕业,一年级四个班改为中专。两年制专科的学生则合并到重庆大学了。学制变了但教学内容仍比较充实,仍然一边是书声琅琅,一边是机声隆隆,教学质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1953年中专正式对外招生,除本市外,还在专县招了一部分,共七个班,其中机械、工具各三个班,铸造一个班,从此我校进入中专阶段,先后办了十几年,校名改为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校,简称一工校。
主持人:搬迁之前,学校在五里店,地理位置不佳,地势狭窄,多为山坡,更没有宽阔的大操场,那个时候,师生的文体活动是如何开展的?
田际明:学校位置条件虽差,但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体育场地不足则上山跑步,越野赛跑成为重要项目。有时还到长安厂大操场锻炼。我校第一次运动会就是在那里举办的。其间还有个趣闻,要开幕了还不见蒋校长到来,后来才发现他早已穿着运动服在下边跑步呢!文娱活动缺乏,同学们就组织了鲁迅文艺社、保尔舞蹈队以及星海歌咏队,其中《英雄的汽车司机员》及舞蹈节目曾在市里演出。此外周末还有舞会,师生同乐。
这里还应提到的是一批青年教师,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和其他活动,密切了师生关系,带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其中翁志武、王声振后来荣任校领导,其他人也成为教学骨干。
主持人:1953年,学校选址杨家坪进行扩建,1955年,江北五里店校区全部搬迁至杨家坪新校址,您能讲讲当时搬迁的情况吗?您对杨家坪新校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田际明:象鼻咀为长安厂所有,一来他们要修建靶场,二来山沟狭窄学校没有发展余地,因此蒋校长决定另择新校址,几经勘察后定在杨家坪。1955年春节过后,我们率领学生整队徒步迁往新校扯,一进校门学生们就被那幢绿瓦楼吸引住了,从此结下不解之缘。许许多多优秀的学子出自这幢大楼,许多动人的故事也发生在这幢大楼,每当校友怀念母校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这幢大楼,毎当校友们回到母校时首先要看的还是这幢大楼。国务院分管文教的前副总理刘延东说得好:“很多中外名校,每一幢建筑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我想大家都有同感。我校在杨家坪50年,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瓦楼就是我校的标志性建筑。绿瓦楼所承载的悠悠岁月,永存我们心中!
我校从五里店到杨家坪的过程,也就是从技校、中专到大学的过程,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来的。
主持人:历代重理工人心怀工业救国和教育育才的初心,坚持工以建国,技以利工的办学思想,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面向服务国防科技,国防建设和兵器工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您认为重理工发展壮大至今,离不开哪些因素,重理工在您心中最珍贵的是什么?
田际明:80年来我校校名校址几经变更,学制改来改去,但从总体来看,无论办学思想还是具体措施基本上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尊师重教。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我校开创者李承干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首先他聘请了一批德才皆备的教师,并组织他们编写了30余本教材。这些教材本来是为本校使用的,却被当时许多大专院校采纳,可见水平之高。解放后第一任校长蒋崇璟是从交大唐山工学院肄业参加,很懂教育,因而从各工厂抽调了20余人来校任教,再加上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一支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1955年就任校长的巩敬庭也是一位老干部,学历不高但虚心好学、联系群众。他尊重教师,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他关心学生,加强了各专科的辅导力量。他这种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受到大家的好评。这些都为办好学校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是育人为本。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还要全方位育人,这个人是大写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当年李校长就要求学生有学、有能、有品、有德。首须立志做人,以求有益于国、有益于人。他以爱国爱民、宁正不阿、勤俭朴素、廉洁自持为师生典范。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思想教育,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外除文体活动外,还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籍,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江姐等先烈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印在了他们的头脑中。我校校友余新江(原名余祖胜)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三是手脑并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段名言:“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手脑都会用,才算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手脑并用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学活用。美国麻省理工将此定为校训。我校在这方面有许多优势,有技校的优良传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有兵工企业为后盾。学生一进校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参加工作后,在科室能搞设计,下车间能搞实验,甚至能顶班干活,因此深受厂方的欢迎。有一年,分配到西安某厂的66名学生,不久就被评为66名红旗手。
四是开拓创新。手脑并用与开拓创新是因果关系,手脑并用必然产生新的观念、新的设想,从而开创新的成果,“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类事例在我校有很多案例,较突出的是程序控制机床的研发,这在当时已是尖端技术了。因此学生参加工作后喜讯频传,54届毕业生贺元馨在技术改革上取得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57届毕业生牟正国等设计的枪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射击比赛获得金牌;1959年毕业生黎孝纯在卫星通讯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事迹已载入世界科技辞典。像这样的国家级专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十几位。
总之,我校在中专时期已享誉重庆市,并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被评为百面红旗之一,1965年升格为重庆工业学院,我认为这都是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办学的结果。
1969年学校被改为国营七一仪表厂,这一改就是十七年。好在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1986年学校终于恢复了。历届领导依靠群众,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继承和发扬我校办学优良传统,充分利用背靠兵工的优势,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办出了水平,办出了特色,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三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被誉为“重庆市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引人注目的高校之一”。2009年升格为重庆理工大学之后,正向着西南一流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迈进。
田际明:八十年来我校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先为抗战而建校,继为加强国防建设而发展。时代变了,初心未变。今年是我校80周年校庆,大家都很高兴,我也非常高兴,我在这个学校前后40余年,对这个学校很有感情,前几天我看到学校有一个奋斗目标,要成为西南地区第一流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我觉得这个目标很有远见,也很符合学校的实际。因此,我希望重理工的老师们和学生们、校友们大家共同努力,使这个目标早日实现,祝愿大家今后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贡献!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友口述实录㉕田际明:穿越旧时光 听
今年深秋,是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纪念日
-
陕西理工大学新增3个国家级、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2个本科专业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7号),陕西理工大学新增获…
- “组团”式优秀!重理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霸寝室”走红
- 权威发布丨陕西理工大学2021年招生简章
- 创新药企恒润达生IPO:实控人轻工机械专业出身、曾任职险企尚无产品上市三年半累亏
- 重庆理工大学是几本?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 二、海珠区省轻工机械集团片区微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