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了突出位置,“调结构、促转变”是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毋容置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是一项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紧迫性、艰巨性的任务。改革开放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广东省韶关市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暴露出深层次矛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年,韶关市已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三场硬仗”之一。如何打好这场硬仗,本文拟从韶关市经济结构的特点入手,分析当前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调整韶关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近几年来,韶关市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紧紧把握大好机遇,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确立了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工作主线,不断优化产业产业结构,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优化结构良性互动,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韶关市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优化第一产业、增强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571.73亿元(当年价),增长10.1%。第一产业增加值82.06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33.77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55.90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1.8∶48.5∶19.7调整为2009年的14.3∶40.9∶44.8。第一产业下降1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5.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二一三”格局转变为2009年的“三二一”格局,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占主体向城市经济占主体的质的转变。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国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即第一、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的产业结构。
随着近几年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内涵式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2009年,韶关市农业增加值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38元,增长10.1%。
1、农业全面发展,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6.6%,粮食产量增长6.6%,蔬菜、花生、水果产量分别增长8.5%、4.9%、27.8%,生猪出栏量增长12.1%,肉类总产量增长10.2%。种植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4.8%提升为2009年的73.4%。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粮食播种面积所占比例由1986年的66.6%降到2009年的52.5%。优质粮食面积比例提高,粮食持续丰收。花生、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大发展。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9.9%、0.8%提升为2009年的14.8%、3.6%,分别提高4.9和2.8个百分点。
2、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特色农业呈区域化发展。通过抓主导产业,全市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迅猛。优质稻、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畜禽、优质鱼、竹类等七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在曲江、南雄等县(市、区)建立了一批优质米生产基地,积极推进100万亩优质稻生产加工基地工程建设。先后建立了无公害蔬菜、新丰佛手瓜、仁化沙田柚、乐昌马蹄、翁源三华李等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韶关市已初步形成一批“一乡一品”乡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市共有省市级专业镇30个,约占全市乡镇总数的30%。其中兰花专业镇翁源县被誉为“中国兰花第一县”和全国最大国兰生产基地。现代特色农业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经济效益,并带动全市现代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韶关市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目前,全市累计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生产企业(或单位)共有74家,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8家、绿色食品认证9家、有机农产品认证7家;产品144个,批准产量26.72万吨/年。
4、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加快。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009年,韶关市有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家,同比增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5家,同比增8家,销售收入达3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带动农户15.3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32%,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968元,增长7.1%。二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各地已有建成或在建的占地300亩以上的各类农业园区24个,总投资8.41亿元,分布在10个县(市、区),涉及水稻、蔬菜、水果、黄烟、蚕桑、糖蔗、生猪、水产等产业以及农产品流通等领域。
5、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2009年,韶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257个,总资产3.47亿元。社员9301人,带动农户80013户。另外,我市有8家合作社被列入省级合作社示范单位。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五、六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八十年代以来,韶关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近几年,韶关工业紧紧围绕“建设粤北经济强市”的目标,突出特色,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了以钢铁、采掘、电力、机械、电子、纺织、建材、医药、化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要工业门类的工业体系,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9年,韶关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126.65亿元,增长3.1%,轻工业产值55.18亿元,增长14.9%。2009年轻重工业比重由1978年的25.1∶74.9调整为2009年的30.3∶69.7。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吸引外商、港澳台投资,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转让、拍卖等形式有步骤退出。在鼓励、扶持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引导下,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2009年,韶关市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计88363户,同比增长7.42%,注册资金161.8亿元,同比增长7.30%。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2家,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29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为55.56%。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其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为58.8%。2009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45.7%,比2005年提高8.6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占60.2%,比2005年下降11.4个百分点,民营工业比重占16.9%,比2005年提高3.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达35.4%,起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作用。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88.45%。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推进,韶关市城乡结构改善步伐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拉大,体系和功能不断完善。一是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末的23.6%上升到2008末的46.9%,提高了23.3个百分点。二是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壮大。2009年,韶关市县域GDP达264.16亿元,比重为46.2%,比2005年的42.5%提高了3.7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增加值达90.98亿元,比重43.5%,比2005年的34.9%提高了8.6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从2009年《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排名显示看,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韶关市的仁化县进入全省山区五市的县域经济发展十强。乐昌市在全省山区五市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前十位中排名第8位,并成为广东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调研基地。
韶关被誉为“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绿洲”,是广东生态保存最好的地区。横亘广东北部的南岭山脉,是广东省的天然绿色屏障,这里有原始森林、华南最美的乳源大峡谷、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韶关市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而且自然资源丰富。2008年,韶关市已被列为全国首批六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我省已建立实践科学发展观评价体系,对生态发展区也有相应的政策倾斜,韶关当前和今后要做好的就是要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韶关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国家重点林区,是广东省重要的用材林、水源林、天然林基地及重点毛竹基地,林业用地面积142.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丰富的林产品资源可为现代林业、家俱、造纸、人造板、竹木工艺等制造业发展提供原材料保障。
韶关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由于雨量充沛,河流众多,全市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2条。丰富的水资源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有169.92万千瓦,已开发装机容量146.6万千瓦。根据韶关市水利局发布的2008年水资源公报,韶关市2008年可为下游地区提供水资源总量为191.78亿m3。总体水质优于Ⅲ类标准,水资源开发利用产业蕴藏巨大商机。
韶关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9种,其中储量位居全省前三位的有35种,居第一位的有23种。在不可再生资源逐年减少的未来,韶关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潜力巨大。
近几年,韶关一直以“大交通”理念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3000多公里,公路密度为71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京珠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4条国道和17条省道为干线、大量县乡公路为脉络,内接珠三角、外连周边省的公路网已经建立。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韶关市已融入广州“一小时生活圈”和粤湘楚3小时经济圈。武广高铁为韶关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目前,韶关市已形成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等七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产品门类齐全,企业生产的液压油缸、铸锻制件、轴承、轴瓦、低水头水轮发电机等产品达到先进水平。韶钢集团年产钢能力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成为省“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示范企业”,凡口铅锌矿、韶关冶炼厂产量居全国第三位,韶冶连续多年被列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最佳效益企业。韶关发电厂经过六期的工程建设,现安装机组9台,总容量为924MW,年发电约70亿千瓦小时。乳源东阳光公司是全国100家产业化示范基地,铝箔生产名列全国第一,被列为国家重点产品。韶铸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铸锻件专业生产企业之一。
目前,韶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低、高耗能行业比重高、资源制约环境压力较大等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产比重高、二三产比重低。从三次产业构成与全国、全省对比来看,韶关市三次产业构成为14.3:40.9:44.8,全国为10.6:46.8:42.6,广东省为5.1:49.3:45.6。韶关市第一产业分别比全国和全省的高3.7和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分别比全国和全省的低5.9和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国的高2.2个百分点,比全省的低0.8个百分点。尽管“十五”时期以来,韶关市加快结构调整,但经济结构粗放式经营,产业链还没有得到充分延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韶关市农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不强,现代农业发展潜力不足。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较差,抗灾能力弱。二是经营规模较小,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当前,韶关市农户家庭经营耕地分散、规模太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对土地高度集中、连片规划、全程机械化耕作的需求,大大限制了农村劳动生产力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三是政策引导不足,农产品结构还不合理。由于农民种植蔬菜具有较大盲目性,新品种、优势产品、特色蔬菜种植并未形成较大规模。四是粤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待改善。县(区)机构不完善,有的成员单位对农业园区建设工作仍没有进入角色,联动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升,《规划》不够完善,特别是条块规划有待于细化;缺乏农业园区建设的启运资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园发展慢。五是科技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在应用生物工程、转基因技术、培育新的农业品种、发展精准农业、高效低毒农药等方面,韶关市农业还处于较低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从工业结构看,韶关市轻工业比重低,重工业比重高。2009年,轻工业比重30.3%,与全省的40.7%比,低10.4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69.7%,与全省的59.3%比,高10.4个百分点。韶关市重工业比重过重,且高耗能行业比重高。2009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五大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27.98吨标准煤,占全部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3.2%。而五大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只占全市的41.9%,不到一半。韶关市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源消耗和以重化工为主的高耗能产业增长。
韶关市工业资本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韶关比重较高,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高达60.2%,广东只有17.9%。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不足,民营工业比重偏低。我市工业经济增长过于依赖韶钢、韶冶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致使韶关工业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较弱,稳定性较差。而与此同时,在民营经济发展中,企业和项目的开办设立、运行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偏重,以及政策兑现不到位、审批事项过多、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韶关市7个县(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市的80%和70%以上。县域拥有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资源,理应经济发展总量分量应该更大,但韶关市县域经济比重明显偏小。2009年、2008年韶关市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分别为46.2%和47.9%,不足五成。在五个山区市中,2008年清远市、云浮市、河源市、梅州市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分别为65.9%、81.0%、71.8%和79.3%,比重均比韶关市2008年高两位数以上。
国务院和省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有关政策措施。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40条”。加大了对山区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对重大项目实施政策倾斜、设立了粤北山区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继续对山区用地实施政策倾斜、建立支持山区生态发展的长效机制等举措。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实施不但能够加快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也为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积极的政策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政策机遇,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做好谋划,要创造性地用好省“40条”。切实落实市委“60条”工作行动计划,打好“生态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韶关市要充分发挥优势,对产业布局必须走生态发展之路。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和重要的抓手。
1、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从而催生生态产业,这应当是“生态发展”应有之义。韶关市要深入实施绿色战略。一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山区宜居城市。通过实施“森林生态市”、“林业生态县”、“生态示范乡(园、村)”、“国家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力度,积极推进北江、武江、浈江等主要河流综合治理,打造“畅通、清洁、生态”母亲河,把韶关市打造成绿水青山宜居城市。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实施优质农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重点开发蔬菜、优质稻、优质畜禽、烟草、优质鱼、特色水果等优势主导产业,提升发展花生、蚕桑等特色产业,优化开发园艺花卉等新兴产业,重点培植休闲观光农业。加快粤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粤台农业合作示范区等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把韶关市建设成为珠三角及港澳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三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旅游休闲基地。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机制。抓好“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三大景区和旅游圈的建设。大力开发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推进“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三大体系建设,打造旅游服务中心。利用高铁做好韶关旅游资源的南延北拓,成为全省旅游休闲的首选地,把韶关市建设成为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最终形成以大旅游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
2、利用丰富资源,优化发展方式。一是积极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立足本市丰富林业资源,培育特色食品、药材以及经济林新品种,构建开发、培育、加工、出口的林业产业链。大力发展良种油茶种植,建设广东省重要的油茶生产基地。二是立足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重点产业。抓好有色金属工业的开发和精加工,提高附加值,力争形成年产铅锌金属100万吨的生产能力。三是努力开发水资源。加大水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水力发电量在韶关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充分利用韶关市水质优良的特点,开发饮用水产业,做大做强蓝松天泉、大禹等韶关饮用水知名品牌。
3、利用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我们要围绕将韶关建成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的总目标,大力推动各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在紧紧抓住韶赣高速、广乐高速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大广高速、昆汕高速、粤湘高速公路韶关段建设。在抓好高速公路以及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打造市区环路的公路网络。武广高铁路客运专线,有利于韶关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提高产业集聚度。要抢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遇,引进知名商贸和物流企业,积极建设大型物流项目。培育现代物流业龙头企业。推进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现代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商贸中心城市。
4、发展基础工业优势,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产业,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在冶金、电力、有色金属、机械等新兴制造业开展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清洁生产活动,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循环型企业,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做好韶关发电厂“上大压小”项目、韶关核电项目、华电韶关南雄热电冷联供等项目建设,把韶关市打造成为广东省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并利用省三年内投资1000亿元对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技术改造的政策,扶强扶优,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力争进入省“五个100”项目计划。二是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新兴制造业基地。围绕打造产业集聚中心,重点推进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玩具等比较优势行业与珠三角配套协作,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建设粤北钢铁生产基地、粤北世界锌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韶关基地、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将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示范性产业转移园,支持县域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1、加大“双转移”力度。继续掀起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两个。狠抓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招商,不仅要注重引进大项目、好项目,而且要着力引进产业链项目和龙头项目,特别突出抓好高新技术项目,结合韶关市重点培育打造的主导产业进行招商选资,找准产业配套对接的切入点,积极沟通、主动攻关,引进更多大项目进入“广东现代产业500强”。务实推进区域合作。加强与珠三角、泛珠三角、红三角、长三角、港澳台等地合作,促进相关产业项目加速向韶关市转移落户,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紧紧围绕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这一主题,促进莞韶、东莞石龙(始兴)、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园建设上规模、上水平,推进南雄精细化工、乐昌钟表制造、仁化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乳源氯碱化工及生物制药、始兴制笔研发制造、新丰华夏生态建陶和翁源华彩化工涂料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力争比亚迪汽车等一批重点承接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2、提升“双转移”质量。提高“双转移”质量是韶关市2010年要打的一场硬仗。因此,必须把“招商引资”切实转向“择商选资”上,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积极培育引进总部企业,总部经济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坚决做到“四个不引”,即破坏资源的项目、污染环境的项目、危及安全的项目和高耗低能的项目不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产业化。
3、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城镇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转移,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和国家产业政策,抓住制造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推动工业的聚集发展和优化升级,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一手抓县城的发展,一手抓小城镇建设,实现县城与城镇、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增大区域经济总量。
去年,韶关市按照省生态发展区类型的考核办法和要求,建立了《韶关市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及《考核评价实施细则》、《韶关市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办法》、《韶关市招商引资责任制考评奖励办法》,制定了《韶关市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将污染物削减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因此,必须真正加大奖惩制力度,加强目标责任考核。通过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成效的考核,并以此为依据考察使用提拔干部。二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改进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加大力度精简审批事项,提供上门服务,做好项目跟踪与服务工作,全面推行“马上办”制度,提高行政效率,积极协调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的项目谋划、用地、资金、人才等问题。加强加强督促检查,落实行政问责,严格责任追究,切实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营造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以此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韶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效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环境生态需要转变。
1、实施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网络。公路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曲江至南雄、广乐等高速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方面。加快建设韶赣、韶关至贺州铁路,适时启动韶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建设乐昌峡、湾头水利枢纽等工程。实施韶关至清远段航道综合治理。推进“数字韶关”建设,加快“无线城市”建设进程。总而言之,增加投入,加快以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城乡区域发展环境。
2、实施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增强企业“科技兴企”意识。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和集团的骨干作用,鼓励其自主开发,加大R&D投入。积极探索建立由企业牵头的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机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对经济的驱动力。其次,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地方政府应运用自己的财力,专门对处于起步或爬坡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予以扶持,针对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把资金向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项目倾斜,在经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予以优惠和支持,营造一个鼓励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并为企业拓宽技术成果和科技信息的交流和联系渠道,实现自主创新助推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3、重视抓好科技人才的培育、引进和使用。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要解决好当前我市科技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的状况。第一要大力加强培育现有的科技人员,提高他们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第二大力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高等院校、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基地,加大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要把引智创新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战略措施加以实施。各级政府要为企业吸引人才提供支持,为人才的住房、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就业等生活进行周到安排。改善就业环境筑巢引凤,使韶关市“人才公寓”真正成为各类人才集聚的“栖息地”。第三要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改善科技人员福利待遇,对出成果的给以表彰和奖励,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韶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了突出位置,“调结构、促转变”是年经济工作的…
-
考研故事:努力是奇迹的别名她以391分从文华学院考入武汉理工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目盈远方,一苇可航,回望过去的努力,汗水凝聚时光,付出终将得到回报…
- 陈求发:促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推动结构优化提质增效
- 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举办研究生学术英语演讲比赛
- 重庆理工大学MBA2023年招生简章
- 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2022年招生简介
- 首赛告捷!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荣获学生专业技能大赛“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省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