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张謇有哪些成功之道
张謇作为近代杰出民营企业家代表,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率先垂范,以士大夫的身份投身商海,为近代轻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纵观其一生,张謇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他的成长历程和人格塑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家同样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张謇的成功在当今社会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张謇生于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他的一生经历了农、士、官、商等不同社会阶层的转变。纵观其一生,最为人所关注的是他在民族危亡之际,以状元身份兴办实业所产生的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它既体现中国传统士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也反映张謇对“实业救国”的践行。曾评价张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今日的中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回望张謇,这位同样身处“千古变局”的先贤,他的人生轨迹与成功之道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力量源泉和前进指引。
出身冷籍:学而优则仕。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张謇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农民家庭。张謇自幼天资聪颖,十岁便已通读诗书,且能“制艺成篇”,被父母寄予厚望。16岁时,张謇开始了科考生涯,但由于张謇家中三世无隶名学官为生员,遂名为“冷籍”,为避免学官和保人的刁难,张謇“冒籍”应试,而后“冒籍”事泄,为平息风波,张謇及其家庭为此负债银千两之多,濒临破产边缘。在封建社会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张謇要突破固有的阶层划分,实现阶层跨越极为困难,但张謇的遭遇有幸得到了地方官员的关注,加之对张謇文采的赏识,这才使张謇有了再度学习、科考的机会。在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下和家人老师的期许下,张謇科举意志日久弥坚,他潜心学习“治经读史为诗文之法”,最终也逐渐获得了士人群体的认可。
跻身名士:襟怀天下。光绪二年(1876年),23岁的张謇成为庆军统领吴长庆的幕僚,吴长庆待张謇十分优渥,特筑茅庐五间供张謇起居,每月俸银20两,并积极支持张謇的科考。这一时期,张謇对“士”的理解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观人于不得意时,于不得意而得意时,于得意而忽不得意时,经此三渡,不失其常,庶可为士”,张謇所理解的“士”,就是宠辱不惊,不骄不馁,意志坚定的读书人,而“士”担负着国家之责。1882年,朝鲜爆发“壬午兵变”,襟怀济世抱负的张謇终于迎来一次“朝鱼而暮龙”的机会,张謇跟随吴长庆一同赶赴朝鲜平叛,在这段时期张謇起草了《陈援护朝鲜事宜》《谕朝鲜檄》,协助吴长庆制定作战方案和兵力部署,被吴长庆盛赞“赴机敏决,运筹帷幄”。
苦心孤诣:以实业谋复兴。1894年,在经历过25年的各级科举考试后,原本“绝意进取”的张謇在41岁时终于状元及第。然而,就在同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次年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几罄中国之膏血”,这一历史事件也成为张謇人生中的新转折点。在国家危亡、民生维艰的时刻,张謇没有被状元头衔带来的名利冲昏头脑,他一方面毫不忌惮朝廷内部不同派别的斗争,鞭挞李鸿章败在求和,请求朝廷重新派遣将领出战。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了民族工业的步履维艰。大批国外工厂在华设厂投资,使得外国财阀几乎完全掌握了中国市场的命脉。截至1913年,在中国全部近代产业资本中,外国资本已达到本国资本的4倍以上,严重影响到民族工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挽救颓势,张謇放弃了“四民之首”的士大夫身份,以绅商的身份投身到商人的“末业队伍”,“中国需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怀揣着这样一份裕民富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张謇于1899年在江苏通州创办了大生纱厂,投入资本699300元,纱锭20300枚,“状元办厂”轰动一时。经过数年艰苦创业,张謇逐渐在工商界崭露头角,跨入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门槛,张謇顺势在大生纱厂的基础上,增建了大生二厂、三厂、八厂,以及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铁治厂、通燧火柴厂等等,直至1921年,张謇控制的企业和事业团体多至27家,资本总额达到3000余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
立身行道:为国为民计。“虽不做官,未尝不做事”,张謇的毕生事业不仅是企业的盈利与发展,还有对国家和地方的责任。张謇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张廷栖写的《张謇所创中国第一》一书中,记录了张謇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具备城市规划的近代城市,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个实行小学义务教育的县级单位,以及张謇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个纺织学校、水利学校、水产学校、航海学校、戏剧学校,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第一个气象站,第一个测候所。除此之外,张謇还建设了医院、养老院、剧院, 扶植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他甚至制定了中国第一部 《森林法》……张謇一人之力置于广阔的华夏大地上或许渺小,但在江苏南通,他的“社会实验”无疑是成功的。1899年,在大生纱厂建成之时,张謇曾写下这样一幅诗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张謇领一时风气之先,是名副其实的社会改革家和国家建设者。
厚植爱国情怀。强烈的爱国情怀是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张謇所处的时代正逢战乱动荡,涌现了大批奋发图强、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张謇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审时度势,将中国的出路寄托于振兴实业,教育救国。对于振兴实业,张謇并非唯利是图,而是将企业的利益与民族利益紧密结合。在研究过光绪、宣统年间的《海关贸易册》后,张謇发现进口商品中棉纺织品为首,钢铁次之。因此,张謇主张以棉铁为中心,以此夺回国家的经济权。在大生纱厂逐渐步入正轨以后,张謇又提出:“今求国之强,当先教育,先养成能办适当教育之人才”,与同时期的教育家不同,张謇并不主张兴办大学,而是将视野投到了平民化教育中,“父教育而母实业”的主张极富有远见,在他的努力下,南通地区先后兴办370余所小学、6所中等学校、3所高等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多所职业教育学校。兴实业以求裕民富国,重教育以促智民救国。张謇的人生轨迹始终贯彻着爱国主义情怀这条主线,奉行着“当为天下全大局,不为一己沽直名”的人生理想。
创业敢为人先。创业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的。清末民初,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想要发展民族资本是极为艰辛的,而蟾宫折桂的张謇已然跻身上层社会,富足体面的生活近在眼前,但他放弃了眼前的名利,以外行人的身份重新出发,投身实业、兴办教育,可见张謇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这不仅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牺牲。张謇在甲午中元被授翰林院修撰后,不久即辞官南下,回到通州,以在籍士绅的身份在家乡从事实业、教育活动。而当时的通州风气未开,见闻固陋,单是集股筹款,“仅畸零小数”,在《承办通州纱厂节略》一文中,张謇描述了最初创业的艰辛,“含垢忍尤,遭闵受侮,千磨百折”,“其危苦独心喻之,固不能尽其百一也”。创业之路虽然困难重重,但张謇丝毫未有气馁,更加锐意进取,率先垂范,一开股份制民办企业的先例,为民营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成为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典范,是近代国家轻工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一战期间,民族资本迎来了发展机遇,张謇的大生企业系统发展态势突飞猛进。据统计,到1923年,它的资本总额达到了3448余万元,为当年申新、茂新、福新企业系统资本总额的3.5倍以上。
提升学习能力。张謇自幼就勤奋好学,聪颖过人,在意识到传统思想无法再适应当下的社会形势后,张謇主张汲取先进文化。中日甲午战争后,国内上下一片哗然,许多有志之士将目光转到亚洲的“弹丸小国”——日本身上,在师夷制夷思想的影响下,张謇十分赞赏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变法效果。他在《条陈立国自强疏》一文中提到,要向日本学习,派遣海外留学生,培养人才;要发展工商业,推行有利于“护商”的政策。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謇东渡日本,对日本的教育、财政和工商业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这是张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国考察,此次考察对张謇的思想认识产生了巨大冲击。张謇周历了东京、西京、青森、札幌等地,对日本当地的工业、商贸、金融业、农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身为一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人,要办实业、兴教育、做公益,没有出色的学习能力,是很难掌握这些门道和技巧的。
坚守社会责任。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张謇有着非常清晰的义利观,他认为“自儒者不于义利上分别,遂至无所不为,人禽之判岂待他哉”,这种“义”就是“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开始专注人民生计问题,“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业公司——通海垦牧股份公司,为几十万农民提供了耕作的土地。而后,他又用大生纱厂五年薪俸和红利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民立中等师范学校,掀起了南通重教兴学的热潮。除了发展实业和教育,张謇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自1905年始,张謇先后建立了通州育婴堂、养老院、贫民工场、残废院、栖留所、济良所等一系列慈善机构,通州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张謇都考虑到了。这些事业资金的来源,均是张謇实业所得,后期入不敷出时,他还多次到上海、南通等地售卖自己的书法字帖,以此来补贴费用。张謇为改变苏北地区落后面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的推动下,南通率先完成了早期现代化。
拓宽国际视野。一个人的成功受制于视野的宽度、深度和纬度参数图片)。张謇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闭塞的传统观念遭到冲击,封闭保守的模式不再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唯有将眼光着眼于世界,才能谋求国家与民族更高的发展。张謇身处这一时代潮流,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强调,“善取法于各国参究之后,是则吾人之责也”,而取法的关键,则在于要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风气等特点,审时度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取舍学习的内容,不能“削趾以适履”。张謇虽仅有一次出国游历的经验,但极具国际视野,在《改革全国盐政计划书》的终章,张謇指出:“吾人所主张之政策,必须适合世界之大势,根据本国之历史,若徒好为高论,无裨事实,不过理想上之改革,非吾辈所宜出此。”既着眼于世界,又注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是张謇取得成功的重要法门。
把握时代脉搏。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卷入了世界发展的洪流当中。这种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促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改革者和建设者。张謇冲破腐朽桎梏的封建藩篱,紧跟时代步伐,勇敢承担起了实现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在张謇的努力下,江苏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城市的典范,而张謇本人更是开创了中国师范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之先河,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也是民族轻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在近代纺织工业的起步阶段成为最早一批纺织技术的骨干力量。张謇的成功,在于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洞察力。时代的历史方位都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每个人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是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张謇的时代已过去一百多年,但张謇成长之路与成功之道在当下仍有深刻地影响和启发。总的来说,张謇的一生始终围绕着实业和社会服务。在发展实业的过程中,张謇殚精竭虑,历尽艰难,为民族轻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实体经济作为当前我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同样需要和张謇一样的企业家投身到实业中来,怀揣爱国主义情怀,扎根实业,锐意进取,以强大的实业基础,为国家在国际的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在社会公益方面,张謇倾尽实业所得,以商养学,一生所获得财富无一不是为社会服务,而张謇本人则极为简朴,不喜奢靡,创造社会效益成为张謇毕生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张謇最为人敬佩之处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张謇有哪些成功之道
张謇作为近代杰出民营企业家代表,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率先垂范,以士大夫的身份投身商海,为近代轻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
国匠之手·民族之花——轻工“大国工匠”预选发布会在长沙举行
(通讯员 杨刚)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7月15日上午10点,“国匠之手·民族之花”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民族工艺美术分会推选…
- 烟工职院轻化工程系专业优势凸显
- 福建新高考必读!福建农林大学2021招生章程重点解读来啦~
- 齐鲁工大轻化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
- 四川轻化工大学2021年招生章程
- 【国金轻工揭力团队】轻工制造行业策略周报:造纸行业利好频传家居标的高增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