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轻工新闻  动态

以产业兴旺促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落地,推动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约8.14万亿元,占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重的48.8%;农业全产业链条发展更加成熟,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2万亿元,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6.69万亿元,随着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20年,全国农林牧渔业休闲观光与农业农村管理服务实现增加值6213亿元,建设了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镇(乡)和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村;技术、人才等要素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不断增强,2020年,农林牧渔业科研和技术服务、教育培训与人力资源服务增加值分别为2515亿元、1520亿元,农业信息技术、农业金融等其他支持服务增加值为3717亿元,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加快向农业流动。

总的来看,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仍有广阔发展空间,关键要在产业发展基础方面继续夯实,当前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项也需及时补足和加强。一方面,乡村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不够强,表现出门类不全、规模较小、链条较短、布局较散的特征;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都亟待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农民获得的增值收益都比较低;一些地方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突出,产业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都需增强。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主要是农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等较为薄弱,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较为缓慢,这些都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和配套设施支撑仍不足,制约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的障碍依然存在,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技术研发支持力度不够,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乡村交通物流、网络通信、仓储冷链、商业网点等设施建设也有待加强。

要解决好这些现实问题,需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聚焦稳住农业基本盘的要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农业产业特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农村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做强做优现代农业。聚焦产业现存的关键薄弱环节切实发力,继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形成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快推动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把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国家农业标准化体系;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体系,培育彰显地域特色的“新名片”。

二是发展特色富民产业。重点是依托乡村农产品资源优势,按照“集链成群”的思路,以工补农、以工促农,让一产能够“接二连三”,健全产业链、融合创新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向“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全产业链条方向发展,提高综合效益,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还需依托县域链主企业,强产业龙头、扩生产基地、带广大农户、创区域品牌,选择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高、资源后备足、比较优势大的特色优势产业来发展“一县一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是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全面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拓宽产业门类,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依托乡村独特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各类休闲农业新业态。同时,加快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畅通产品进出乡村的通道。

四是充分发挥功能性平台的作用。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中小微企业集聚区等平台,加强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和政策集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特别是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大力推进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

五是不断完善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既要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城乡交通、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物流短板,又要瞄准构建世界一流数字农业基础设施目标,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此外,还需在健全要素保障体系上下功夫。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城乡要素流动的堵点,促进要素资源更多向乡村产业流动。重点在放活土地要素、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等方面切实发力,持续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动力、活力和竞争力。

(作者安淑新 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经济日报)

玻璃比重计 http://www.xinzhiliao.com/zx/jianshen/27248.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秋字书法,hunt-079,520dnf,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