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建设“双创”支撑平台
在位于保定高新区内的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工人正在组装产品。 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去年6月,河北保定籍的华林高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李皓回家了,在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建了智慧社区研发团队,家乡的创业环境并没让他失望。
“以前觉得研发只能在北京做,保定可能不太好招聘软件研发人才。”让李皓颇感意外的是,他很快就组建了15人的专业研发团队,今年开始着手成立市场部门,“保定的生活成本相对北京具有优势,而且区位优势明显,对科技型创业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提升”。
记者了解到,河北保定高新区自2017年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以来,“双创”支撑平台数量以每年20余家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20年末,保定高新区内省级以上“双创”平台达到122家。
“目前保定高新区已有多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建有科研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保定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婧告诉记者,各类创新平台的落地运营,有效提升了区内研发应用、检验检测能力,推动保定高新区从制造中心向研发、技术、检测中心跨越升级。
“京保协同”聚集资源
在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LED农业核心团队打造的“植物工厂”里,一株株鲜嫩的水培蔬菜在没有土壤、阳光的条件下迅速生长。这是科技人员将LED技术、光电和测量技术与生物农业交叉应用的成果,突破了LED光源创制、蔬菜营养品质调控、植物工厂智能化管控等重大技术难关。
“在发挥LED优势的前提下,育苗效率可提升30%,兼容多种作物在各个生长阶段的需求,可迅速实现大规模推广。”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LED智慧生物农业事业部的科研人员臧玉文说,目前他们已将技术应用到荆芥、紫苏、板蓝根等11种中草药及花叶生菜、小青菜等20余种生菜品种的育苗与生长中。
2016年,北京大学半导体材料研究专家孙永健,带领多名北大半导体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在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创办中创燕园。4年多来,中创燕园组建了新型图形化衬底生产线、LED智慧生物农业示范生产线等,让多项自主开发的技术实现从实验到产业开发,并完成量产。
中创燕园是京保高端科技资源联动的一个缩影。2015年4月,北京中关村首次打破固有合作模式,在京外设立首个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形成中关村“走出去”的“保定模式”,并被复制到全国20多个城市。同时,在保定中关村培育出了“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的协同创新格局。
目前,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创新基地已吸引包括中国信通院、中创燕园、玄云动力、诺未科技、隆元达等398家科技型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
特色载体培育沃土
保定迈拓港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从事信息化产品集成系统的企业,2018年,公司董事长王家琳看到了5G技术应用的机遇,在保定高新区的扶持下研发“5G智慧室内分布系统”。公司2019年完成研发并开始生产,目前已经占领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在这个过程中,迈拓港湾受益于保定高新区的“双创”特色载体5G融合应用创新中心。
2018年,保定高新区“科技资源支撑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设方案获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复,3年专项支持资金5000万元。经过实施建设,5G融合应用创新中心、保定大学科技园工业设计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挂牌运营,有效提升了孵化载体研发应用、检验检测能力。
记者了解到,保定大学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中关村智能制造保定科创基地、保深科创产业园等一批特色载体孵化器已经成为保定高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阵地。在孵化器带动下,一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逐步成为成果转移转化重要平台。
目前,保定高新区已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10家、市级1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省级以上21家、市级29家,入驻各类创新创意团队800余个;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446家,较2016年增长35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1053家,较2016年增长579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8件,远高于河北全省平均水平。
“一园多校”畅通对接
产品检测难,曾是保定市冀能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遭遇的“痛点”。企业核心产品是配电自动化终端,产品入网专项检测需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检测前要提前报名,1个月后才通知送样,样品如有一项不合格则需重新检测。一般要经过3至5次才能完成检测,费用和时间成本高昂。
保定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的“中小企业涉电产品公共检测服务平台”运营后,冀能电力自动化设备公司的检测难题迎刃而解。“企业可以在我们的平台完成各项初检,合格后再送中国电科院检测,可以实现一次通过。”保定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中小企业涉电产品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主任杨聪聪告诉记者,仅2020年就为该企业提供了近300项/次检测服务,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检测成本。
中小企业涉电产品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位于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的华北电大科技园,平台成立后,服务保定及周边企业300余家,每年为区域内企业节约研发成本1240余万元。
与大多数大学科技园只有一家高校运营不同,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5所大学共同管理运营,形成了“一园多校、地校共建、联合创新”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高校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截至2020年12月,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393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7家,搭建省级以上众创空间7个,获得专利570余项。
“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高校院所科研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提高创业和孵化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提升培育和孵化新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能力,是科技、教育、经济有机结合的载体。”保定高新区创业中心主任袁斐表示,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在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体系,通过搭建高精尖服务平台,依托园区内5G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特色项目,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
创业逐梦科技园
“我是学技术出身,感觉自主创业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2009年到2019年,裴少通在华北电力大学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业后,在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的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创办了保定云深电子科技公司,实现技术落地和团队公司运营。
2013年,学电气工程专业的裴少通开始积累技术,瞄准为能源电力企业提供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而努力,并参加多项创新创业相关竞赛;2018年,裴少通在华电电火花创业孵化中心组建了学生创业团队,开始着手相关技术研发及落地。
“科技园内电力相关企业聚集,多是校友创办,具有明显的行业资源优势。”裴少通告诉记者,他的全职团队目前不到10人,但是平时有30多位在校学生做兼职。
裴少通的公司目前核心产品是他积累多年的“智能化解决方案”。“用无人机进行电力线路巡检,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但只实现了自动化。”裴少通说,他所开发的就是让无人机不用现场操作,在巡检的同时,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同步智能化分析,发现问题可以实时预警、现场解决。2020年,裴少通参与的“基于多光谱成像和旋翼飞行器的输电线路巡检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0年公司有100余万元的营业收入。”随着市场的开拓,裴少通对创业充满信心,“今年一季度签了约100万元的合同,全年预计可以实现更快发展”。
- 标签:暗黑启示录2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武汉地铁红色专列上线 “移动红色博物馆”穿越全城
6月9日上午10时,由武汉地铁集团推出的“初心号”地铁红色专列在武汉地铁1号线、2号线同时首发。…
-
只争朝夕建设科技强国
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科学家诗朗诵节目《沿着党的指引勇攀科学高峰》,现场观众报之以…
- 勇挑重担攻克疫苗难关
- 党领导科技事业走向辉煌
-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科技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飞跃提供坚实支撑
- “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首批科学影像图来啦!
- 画出时代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