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智能摄像头安全性亟待提高
在家里安装上智能摄像头,年轻的父母可以随时查看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上班的子女能随时观察家中老人的情形,防止意外发生;离家在外时还能够实时房屋财产安全状况,记录下人员的体态样貌,甚至还能远程报警……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家用智能摄像头的安装应用日益普及,使人们对家居实时远程变为可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此产生的隐私泄露等安全风险如影相随。如何规避这些安全风险,已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同时作为消费者也亟须补上这方面的“功课”。
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全球使用中的智能联网设备有64亿个,较2015年增长30%,2016年每天新增550万个智能联网设备,而2020年智能联网设备将增至208亿个。美国科技行业咨询公司LinleyGroup预计,到2020年,每个家庭将会拥有大约10个智能联网设备。
业内人士指出,智能摄像头进入居民家庭,是当前智能家居设备快速发展的缩影,以互联网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智能生活已经从“概念”成实可触及的现实,世界正在以超宽带速度进入“互联”时代。然而,如同所有新技术,智能设备也存在硬币的正,当我们被智能设备接入互联网,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具有了基于互联网的高度关联性和可访问性,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智能设备对网络构成了严重,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
本是为了家人、家宅安全而安装的摄像头,如今却出了不少安全纰漏。有网友发现,自己正逛着网络论坛,电脑屏幕突然弹出自家客厅的照片,甚至日常生活的视频片段;有人正与家人在自家餐厅里吃着火锅唱着歌,或正在浴室里洗澡,自家的智能摄像头却当了“”,一不小心,在家里的吃喝拉撒都在网上被直播……这样的场景并非杞人忧天。360攻防实验室去年发布的《国内智能家庭摄像头安全状况评估报告》就表示,近八成智能摄像头产品存在用户信息泄露、数据传输未加密等问题,黑客可以远程获取用户实时画面。
据360攻防实验室安全工程师介绍,该实验室去年曾经对国内市场上销售的近百个品牌的家庭智能摄像头进行安全评估测试,发现有近八成产品存在用户信息泄露、数据传输未加密、App未安全加固、代码逻辑存在缺陷、硬件存在调试接口、可横向控制等安全缺陷,这些安全缺陷的存在让接入网络的智能摄像头,可以轻易被所控制,随时获取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和语音信息,对安装摄像头的家庭或公司进行甚至网上直播,从以往披露的拍摄内容看,其中很多连家庭住址、户主姓名等隐私信息都一览无余。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认为,智能摄像头是一种普及率颇高而且发展很快的家庭智能设备,其同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设备进入普通居民家庭的趋势不可逆转,然而,由于设计生产的相关企业繁杂,目前国内市面上销售的智能摄像头鱼龙混杂,不仅品牌多达100多个,而且无品牌的山寨产品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很多产品缺乏完善的安全设计,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利用这些设备的安全漏洞,黑客不仅可以接管这些设备的控制权而,还可以窃取用户个人信息和个人数据,其危害不容小觑。
智能家庭摄像头产品之所以良莠不齐,与加密成本高、厂家无序竞争、大打价格战不无关系,由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还不高,急需通过产业联盟等形式,组织企业与专业化标准机构编制摄像头安全信息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摄像头要有严格的保密设置、多层密码、完整安全性测试等生产环节,加密成本较高,便宜的产品往往了安全性。但是大多数消费者由于缺乏对加密专业知识的了解,对这部分投入并不,因此也不太愿意为此买单,价格低的产品往往更容易受到用户青睐,这样就造成了山寨产品市场,“劣币良币”的现象。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消费者尤须提高防范意识,如在购买时应到正规卖场或网店挑选知名度高、加密设置要求高的品牌产品;使用家庭摄像头时,密码设置不仅要复杂些,而且要定时修改,并随时按照厂家的提示进行升级,以提高安全系数;不使用摄像头时,要及时断开电源和网络,以减少泄密的风险。
同时,专家提醒,一旦隐私被泄露,消费者应通过法律渠道自身权益。目前,摄像头“泄密”造成的损失究竟由谁来承担,国内的法律法规仍是空白,需要尽快弥补法律漏洞。而消费者购买智能家庭摄像头时,应尽可能要求厂商将对产品保密性能方面的承诺写在合同上,一旦发生了纠纷,既能要求厂商在技术上解决问题,又能够正当索赔和。
在互联网时代,智能家居是大势所趋。面对出现的漏洞,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寻求应对的办法。同时还需要全方位的协作,厂家和用户之间的协作、厂家之间的协作、行业之间的协作。只有现实,及时发现产品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从而不断完善,方能为消费者提供真正安全放心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