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游|被迫放弃抛物线屋顶,悉尼歌剧院背后的故事
地点:悉尼歌剧院
亮点:设计故事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的地标性建筑,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贝壳形建筑外表铺着100多万片瑞典陶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么,你知道这座建筑背后的故事吗?它最初的原型,应是更酷的椭圆形抛物线水泥屋顶;设计师本人并无缘见证这座令他名声大噪的建筑最后落成。
悉尼歌剧院于1973年竣工,已有近50年历史。据说,1956年澳大利亚向全世界征集设计方案,在32个国家的233份作品中,约恩·乌松的设计样稿脱颖而出,他的设计在当时非常另类,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局限。
1973年悉尼歌剧院落成典礼。
方案被采纳后,乌松出任悉尼歌剧院总建筑师并举家迁往悉尼,他甚至打算从此定居澳大利亚。然而,乌松与他悉尼歌剧院的之间的联系却错综复杂,他甚至没有等到悉尼歌剧院的落成。
乌松最早的设计方案采用的是抛物线型屋顶,更酷更超前。但这个设计的建造难度过大,超越了当时的施工水平,最终抛物线水泥屋顶的设计被证实无法施工,乌松和设计施工团队又耗费了数千小时,将屋顶方案转化为半球形设计。
短短一年时间里,悉尼歌剧的建筑经费已经追加到980万澳元,几乎增加了40%。乌松追求完美,不断飙升的超额开支受到多方质疑。最终乌松于1966年辞去总建筑师的职务,由澳大利亚设计师Peter Hall接任,他延续了乌松的风格,完成了歌剧院的内部建筑。失望的乌松带着家人离开了澳大利亚,并发誓永不再来。
直到20世纪末,为改善悉尼歌剧院大厅,应悉尼歌剧院信托基金会的邀请,乌松与悉尼歌剧院重续前缘,担任歌剧院未来发展的设计顾问和监督,并提供了新设计。2003年,在悉尼歌剧院建成30周年之际,乌松获得了世界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
新京报记者 曲亭亦
- 标签:气动法兰蝶阀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