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振兴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三个转型”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发轫之初,民族地区便已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以乡土村落和当地民族文化为依托,在改善地方经济条件的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旅游和民族旅游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传统的乡村旅游主要以观赏自然风景、体验民族风情、乡村农家休闲为主要内容,借助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打造旅游品牌。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对乡村的文化辐射导致乡村文化日益萎缩,民族旅游村落的优秀文化不断被现代商业文化取代。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内涵及其软实力也因此弱化,民族旅游村落也相继陷入发展瓶颈。
在旅游学视域中,任何旅游地都必须通过特定的产业模式实现发展,地方旅游的发展不仅是产业的发展,也是当地社会的发展。而民族旅游村落的发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产业模式、文化资本、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当民族旅游村落陷入发展瓶颈时,便意味着原有产业结构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亟需调整原有结构,优化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我国针对农业、农村、农民如何在新阶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规划蓝图,它涵盖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内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乡村社会的发展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作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重要依托,民族旅游村落因其乡土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在发展途径、发展内容、发展机制等方面异于其他乡村。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主要集中于对当地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展示,且经济效益是其主要目的。然而,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也越来越难以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体验需求而渐呈弱势。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从宏观层面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到不同类型的乡村发展实践,又必须因型制宜、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据此,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升民族旅游村落的自我优化能力,促使民族旅游村落成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兴增长极。为此,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注意从模式、服务和功能等方面进行转型,助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从外向型模式向内向型模式转型。目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以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产业主导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对于欠发达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用,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为积累经济资本而采用此种模式无可厚非。但是,当民族旅游村落通过旅游业逐渐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后,便应将发展重心转向强化文化特色,夯实品牌基础,提升品牌质量等方面。与外向型发展模式不同,内向型发展模式是相对于产业主导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而言的。它更加注重旅游品牌内涵的提炼,通过对地方特色和优势资源的挖掘与优化,突出差异化的品牌营销,增强旅游地的文化吸引力。众所周知,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所传习与实践的农业文化是其异于现代都市文明的重要资本。在现代商业资本和都市文明不断向乡村社会渗透的今天,守好并用好优秀历史传统,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越来越彰显出巨大的产业价值和人文关怀。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地方民众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社会的综合效益是乡村旅游模式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的重点。
从需求型服务向供给型服务转型。今天,个性化的休闲生活和体验消费已成为市场主流。在旅游服务方面,从需求型服务向供给型服务转型的关键在于把握旅游者和当地村民的诉求,从制度层面和旅游服务层面做好供给侧改革。惟有如此,才能在旅游开发中做好产品设计,改进产品质量,使旅游者和当地村民共同受益。这是因为,旅游业打破了传统村落的地方局限,使民族旅游村落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场域,加速了各种资本的流通,促使村落的社会格局更加开放。而如何应对开放、多元、变化的旅游市场,既关系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又关系到民族旅游村落的社会发展。随着旅游者体验需求的增多以及乡村旅游模式的普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产品服务的供给方面也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通常而言,旅游需求决定着旅游供给,而在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新的消费需求也随之产生。调整供给内容,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便成为乡村旅游决胜市场的突破点。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优化已有资源,更要围绕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进行食、住、行、游、购、娱等产品的设计和供给,盘活乡土社会各种资源,建立建全乡村旅游的精准营销体系,打造新型民族旅游村落。
从单一型功能向综合型功能转型。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需要注意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这种双重需求是基于民族旅游村落的特殊性而言的。在民族旅游村落的发展中,当地居民的发展是内部因素,旅游产业的发展则是外部因素。传统的乡村旅游大多重视旅游产业对乡村社会的经济贡献,而忽视了乡村社会中的居民、经营者、管理者、旅游者之间的关系互动,致使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单一,未能充分发挥产业的最大效能。因而,在今后的发展中,乡村旅游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打破传统的“重经济、轻乡村;重开发、轻保护”的模式,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衡量乡村旅游质效的指标,在旅游规划中侧重发掘旅游兴村的多元化功能,以乡村旅游促进民族旅游村落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等功能的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提质增效是民族旅游村落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旅游村落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升级转型乡村旅游的模式、服务和功能,在主动适应旅游市场的同时,促进民族旅游村落的振兴与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本文系贵州民族大学人才引进项目“贵州民族旅游村落乡风文明建设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
- 标签:广州市物价局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