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资管逐步进入公募化时代  构筑核心竞争力是破局关键
随着大集合公募化改造逐渐推进,券商资管逐步迈进公募化时代。
9月16日,国泰君安资管旗下第一只大集合转公募的产品开售。该产品规模很快达到120亿元。
9月9日,中信证券旗下首只公募化大集合正式开售。这只债券型产品也卖了数亿元。
日前,国君资管和中信证券两大龙头券商资管成功完成公募首秀。随着大集合公募化改造逐渐推进,券商资管逐步迈进公募化时代。
在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的探索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构筑核心竞争力是破局的关键。相比有公募牌照的公司,那些尚未拿到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资管面临的问题更为迫切,三年过渡期后,参公产品的何去何从是它们最为关心和焦虑的事情。
券商资管参公改造提速
9月16日,国泰君安资管旗下第一只大集合转公募的产品开始销售。该产品规模很快达到120亿元。此前一周,9月9日,中信证券旗下首只公募化大集合正式开售,这只债券型产品也卖了数亿元。
作为首批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的试点公司,无论是偏股混合型产品还是债券型产品,两大龙头券商资管的公募首秀都可谓非常成功。在这背后,有历史业绩和市场的支撑,有品牌效应的嫁接,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券商资管平台资源、投研实力以及激励和决策机制的综合加成。
券商资管的参公改造逐渐提速,多家已有明显进展。作为同为首批试点的公司,东方红资产管理相关负责人表示,参与改造的“东方红7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存量客户较多,为确保客户利益,产品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合同变更公示期,目前尚处于向存量客户征询意见阶段。
“我们正积极按照监管要求推进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例如对部分产品实施终止清算;控制预期收益类大集合产品规模,做好符合新规的替代产品安排;对于个别整改周期较长、涉及客户较多的产品,已在投资限制、流动性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出进一步规范,逐步有序地推进整改。”华泰资管相关负责人表示。
华东一家中型券商资管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已向上海证监局上报部分大集合改造方案,证监局已进行现场检查。
构筑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目前,券商资管里拥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公司仅有13家,在2017年底中泰资管拿到公募基金牌照之后,至今监管部门仍未向券商资管发放过一张公募牌照。在大型券商中,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等都还没有该牌照。但是,大集合允许转公募化运作给了一个券商资管和公募基金同台竞技的机会。如今成功拿到入场券后,摆在它们面前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公募江湖。如何破局成为关键。
“在公募化时代,我们将延续既有优势,在养老目标基金和多元资产配置领域积极探索,帮助中国老百姓实现有尊严养老。”东方红资产管理相关负责人表示,参公改造对公司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将带来明显增加。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东方红资产管理的权益类基金规模达到828.4亿,已位列行业第十,随着150多亿大集合产品陆续转型为公募基金,其权益类基金规模将超越排名第八的广发基金,逼近第七名兴全基金的存续规模。
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相关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市场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及未来分散化配置的需要,未来还将迎来以养老第三支柱税收优惠为代表的政策支持,有能力的资产管理机构都可以在公募基金市场争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资产管理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是投研能力,无论是公募机构还是私募机构都是一样的。”他表示,作为一家券商资管机构,中信证券的平台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研究实力雄厚、交易资源等,这些都是背靠头部券商平台的优势所在。据了解,目前中信证券资管业务拥有超过85人的投研团队。
“券商资管在研究、渠道上,相比传统基金公司有一定优势,根据监管的导向和投资者的选择,强大的主动管理投研能力将是券商资管最核心的竞争力。”上述华东中型券商资管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券商资管可以协调券商的投行、研究、渠道等资源,围绕核心竞争力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产品品牌和特色,占据基金行业的一席之地。
事实上,在任何市场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和坚守都是破局的关键,而不同的资管机构都有自身禀赋优势。
华泰资管相关负责人指出,一方面,逐步清理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产品,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发展主动管理业务,改变固有产品生态,推进特色产品创设,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公产品三年过渡期后何去何从
对于券商资管来说,在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的探索过程中,一些待解决的困惑甚至是担忧,仍然时时“敲打”着它们。
“根据操作指引,大集合产品可以在过渡期内逐步转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私募产品,但两类产品在监管标准、投资者适当性、投资运作、备案程序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华泰资管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议备案程序实施绿色通道机制,例如大集合变更为私募产品,从加快转换进度、防止交易中断等角度,建议简化备案程序,提升效率。他还建议,在投资者适当性方面实施“新老划断”,如采取“一刀切”模式,可能带来客户流失,甚至引发客户投诉等问题。
对于东方红资产管理而言,在产品转换为公募基金的过程中,涉及估值核算、信息披露等规则调整,已凭借多年公募基金的运营管理经验得以顺利衔接,目前主要涉及隔离公私募投资经理而进行的人员调整,未来公募基金的拟任经理将在基金合同生效前,卸任其兼任的小集合产品的投资经理,相关产品将由私募投资总监级别的资深投资经理接任。
记者采访多家券商资管后发现,相比有公募牌照的公司,那些尚未拿到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资管面临的问题更为迫切,虽然大集合改造涉及的估值核算方式的调整是大部分没有公募基金运作经验的券商的改造重点,但它们的焦虑更多集中在三年过渡期后参公产品何去何从。
根据监管规定,在2020年12月31日之后,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可以申请将存量大集合变更为风险收益特征匹配的公募基金;未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则鼓励其通过将大集合产品管理人更换为其控股、参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并变更注册为公募基金的方式,提前完成规范,或者就该大集合产品向证监会提交合同变更申请,合同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3年,3年期满仍未转为公募基金的,将适时采取规模管控等措施。
“现在多数大型券商资管是受限一参一控而无法申请公募牌照,如果到明年底还拿不到牌照,难道真的要把产品给旗下公募基金公司来管理?”华东一家券商资管的工作人员表达了担忧,“对于管理人来说,产品就是‘亲儿子’,给旗下公募基金公司去管理并不现实。”
此外,在其看来,参公产品的持续改造需要考量此类产品在资产类别、久期上的全面覆盖,以及在公募基金市场中的竞争力、公司利益与客户利益的平衡,尤其要关注客户的体验,另外,还要考虑与现有小集合同类产品的差异性与互补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投入很多资源,短期内并不容易完成。(章子林)
- 标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