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八成远程医疗设备闲置 破解尴尬需细致政策
平均每家医院每年会诊不到10例
虽有5G加持,超八成远程医疗设备还是“闲”着
实习记者 代小佩
上午10∶30,屏幕两端顺利连线。一端是江苏省宿迁中医院的4位医生和1位六旬患者,另一端是位于北京的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吴卫平主任医师,屏幕两端实时互动。30分钟后,吴卫平主任针对患者给出了明确分析和治疗方案。
“随着5G在远程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我国远程医疗技术在世界上较为领先。”日前,第六届中国国际远程医学大会在杭州开幕,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主任张梅奎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远程医疗在实践中遇冷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张梅奎认为:“国家很重视远程医疗,但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还有待更细致的政策。”
“事实上,真正搞远程会诊的医院不到20%,尚有很多远程设备闲置着。”张梅奎坦言,大多数医院并没有充分利用已有的远程会诊资源。
张梅奎透露:“与解放军总医院联网的1300多家医院中,一年下来只有1.2万例远程会诊案例。这意味着,这些医院平均每家每年的远程会诊例数不到10例。”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脊柱骨病外科主任医师张智海负责该院的远程医疗。他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与我们联网的医院有30多家,2017年有500多例远程会诊,2018年有100多例,2019年截至目前却只有几例,远程会诊的案例逐年下降。在我们看来,远程医疗服务遇到了很大挑战。”
张智海认为,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医疗本身强调精准性,隔着屏幕做诊断不如医生患者面对面交流直接有效,容易漏诊误诊,患者对远程会诊的信任度较低。其次,受到技术和网络限制,远程手术可能出现卡顿或受摄像头限制而出现偏差。再者,远程会诊成本较大,不论人员配备、设备维护还是网络资费方面。很多因素导致远程会诊遇冷,远程设备利用率总体很低。”
破解尴尬还需细致政策
但远程医疗依然大有可为。
“远程医疗适用于解决疑难杂症、慢病管理问题和开展多学科会诊。”张梅奎表示。
张智海对此表示认同。他提出,远程会诊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协助医生进行后续跟踪诊疗。“比如,北京的医生到偏远地区义诊,与患者面对面交流,回京后医生可以借助远程手段对患者状况进行后续跟踪。我认为,远程医疗可以作为完善医疗行为的工具。”
专家们均提到,要改变远程医疗“声势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需要中央和地方出台更加具体细致的政策和标准规范。“远程会诊服务如何收费?能否纳入医保?医院如何规范管理医护人员并调动他们参与远程会诊的积极性?第三方利益如何划分?这些都是问题。”张梅奎表示。
“而且,我们缺乏专业的远程医疗系统。医院内网如何与外网联通,并且在保证病人隐私不被泄露的情况下,解决缴费、开发票、电子认证等问题?这需要非常好的防火墙技术,目前还没有解决。”张智海坦言。
1997年伊始,解放军总医院在全国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如今已积累了10万多个相关案例。“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基层更需要远程医疗服务。但由于存在政策、认知等方面差异,远程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并没有打通。”张梅奎说,本应成为远程医疗救助中坚力量的年轻医师队伍还没有参与进来。
远程医疗自身也需寻觅突破。“未来,远程医疗设备要更加微型化和便捷化,更好服务偏远地区。我们希望早日对现有的10多万远程医疗案例进行大数据分析,为远程医疗服务提供更好的指导。”张梅奎表示。
- 标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