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数千干部满腔热忱投身精准脱贫谋实功老年人文体活动安排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省委部署,筹备好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12月上旬,按照省委安排,省州县乡2000余名党政领导干部赴各地扶贫村调研。
12月4日,冒着严寒,骆惠宁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最贫困的尖扎滩乡幸福村。在贫困户索南当周家,察看房屋、锅灶、口粮,与一家人坐在土炕上,嘘寒问暖,询问家里的生产生活情况。
组织部门开展明察暗访,查看第一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履职情况,对不适合岗位要求的第一、扶贫工作队实行“召回”制度。
这本是一次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各市州委、部分县委关于贯彻省委九次全会和开展“党政领导干部扶贫调研”情况汇报。领导干部能不能“以上率下、示范带动”,直接关系着脱贫攻坚工作严不严、实不实。为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骆惠宁有意识地将其变成了一场“不留情面”的严格“考试”,以期提高认识、传导压力、激发动力、促进工作。
在脱贫攻坚的赶考上,处处澎湃着“严”和“实”的脉动。也正是由于这“严”和“实”,按照“八个一批”的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海显得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有力量。
“严”和“实”的压力传导到了每一个干部身上。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在上抓两头:一头抓干部的责任,一头抓群众的信心,建立了指挥长统领下的组织领导网状体系。按照“五看法”要求,迅速在50个重点村逐一开展“拉网式”排查,对前期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全面“回头看”和二次扫描,重新建立扶贫台账。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一个贫困村的情况各不相同,每一户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千差万别,精准识别后,就要精准施策、精准滴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幸福村第一王景武,是果洛州国家税务局机关服务中心主任,他和扶贫(驻村)队员索南才让、才让索南一道,针对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采取召开群众大会、入户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发动群众参与,解答群众疑问。在贫困户申报的基础上,依照贫困和低保标准,运用“五看法”,挨家挨户开展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确认贫困户52户230人,公示后,群众对精准识别工作无。他们在工作中“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也得到了骆惠宁的充分肯定。
“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省委在思考、在谋划、在行动;各级干部在践行“三严三实”,满腔热忱地投身脱贫攻坚。
- 问题导向
“三严三实”是干部为人做事、执政用权的价值追求,也是干事创业的风气之魂和动力之源。
在村民家里,在村头巷尾,郝鹏与乡亲们手拉着手唠家常,询问家庭收入怎样,有没有出去务工,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有没有上学,低保能不能兜底,并与大家一同商量脱贫的办法。
最值得一提的是李培坤的手绘村庄地图和精准扶贫入户调查表。手绘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着每户人家的房屋,全村155户人家的一目了然。入户调查表上,贫困户类型、家庭年收入、参加保险情况,甚至是否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是否参加扶贫互助资金、有无结对帮扶对象等都有详尽记录。
5000余名干部向贫困村“集结”,察实情、摸家底,践行“三严三实”,确保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文化吉不顾患有高原性心脏病,深入实地调研。有的贫困小村庄不通要步行,来回需要3天时间。当地群众竖起大拇指称赞:“文化吉局长干工作扎实啊,她走山,男人们都赶不上。”
“派出的干部有没有能力精准识别?”“干部经验和能力不足怎么办?”有的领导发言时,骆惠宁就一些细节问题追根问底。
省委一班人善于担当,讲、谋大局,以“严”的要求干部作风,确保脱贫攻坚“落细落小”
也是在12月4日,郝鹏冒着凛冽的寒风,前往黑泉水库上游的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孔家梁村。
西宁市城北区廿里铺镇孙家寨村第一李有新现已成了“村里人”,他说:“是不是践行了三严三实,帮扶贫困就是一种,不实干行吗?”“群众的事无小事,多干实事,让群众满意,群众满意了,我们的工作就做到家了。”
“严”和“实”的压力在传导。“考生们”时而回答提问,时而埋头记录。他们深深感受到,省委对脱贫攻坚的重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纷纷表示,要从讲的高度对待脱贫攻坚,以强烈的感紧迫感,从思想上严起来、实起来,向严要成绩、靠实出效果,努力做脱贫攻坚的明白人。在工作中,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解决好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按照省委安排,省州县乡党政领导干部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进农家、访牧户,察实情、摸家底,一场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在青海高原次第展开。
在足足4个半小时的“考试”中,工作严实者,对答自如,一知半解者,红脸出汗。骆惠宁语重心长地说:“粗放的领导方式抓不了精准扶贫。讲精准扶贫,首先自己要精准起来。扶贫工作出现问题,首先要从干部身上找原因。”
-当脱贫攻坚的明白人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针对丹麻镇索卜沟村劳动力过剩、群众缺乏技能、村里“光棍”扎堆的实际,组织群众提升就业技能,先后培训150名电焊工和50名刺绣工,组织80余人外出务工。
2000余名领导干部调研,进农家、访牧户,以“实”的作风落实工作任务,确保精准识别、精准施策
改作风永远在上,好作风永远出在实践中。
“123”工作机制是脱贫攻坚的“桥和船”。“1”即建立省州县单位与三类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固定结对关系,形成干部由结对单位选派,一线有干部、后方有靠山的“一联”工作机制;“2”即建立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村、干部结对认亲帮户的“双帮”工作机制;“3”即建立治穷、治弱、治乱并举,没有盲区,不留空白,全方位全覆盖的“三治”工作机制。
广大干部说,摘掉“贫困帽”,穿起“致富衣”,前进的上,不管风霜雪雨,还是荆棘险滩,都要风雨兼程,群众一日不脱贫,就一日不下火线。
在工作实践中,搭建“123”工作机制这个“桥和船”,找准“三基”建设这把“金钥匙”,奏好群众工作这支“和谐曲”,牵住责任落实这个“牛鼻子”。
互助县松多藏族乡村在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县农村商业银行支持下,建立了“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信贷支持”的扶贫模式,给68户贫困户建立了金融服务档案,为41户贫困户信用评级,并办理了自主循环贷款“福农卡”,授信金额90万元。村第一王彦青说,随着银行对贫困户信用评级授信力度的加大,预计今年22户贫困户人均可增收600元,明年全村预计发放贷款达到301万。
“考试”内容只有一道论述题“如何践行三严三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但10分钟的答题时间和主考官的提问、追问、点题、解答,着实让参会的一些领导干部出了汗、红了脸。
西宁市委领导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途径,摸清底数,“解剖麻雀”,与县、乡、村干部、、群众一起研究办法,力争探索、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
说其特殊,是因为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是省委、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骆惠宁,省长、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郝鹏,参加者是有关省领导,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州委、部分县委。
海西州格尔木市财政局驻村干部李敏,为把工作做严做实,拜郭勒木德镇新华村支部为师,学习青海方言,通过语言拉近与群众的感情距离。格尔木是个移民城市,新华村有不少来自海东等地的移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格尔木户籍。李敏没有将他们当“外人”看,而是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向上级提出了关于解决外来人口户籍问题的。
12月12日,周六上午,古城西宁小雪纷飞。省委常委楼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考试”正在紧行。
索南当周的大女儿专吉格先天失明,骆惠宁亲切问道:“想不想到盲校学点知识?”专吉格马上说:“想!”骆惠宁立即让随行的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联系省特殊教育学校。五天后,专吉格踏入了梦寐以求的校园。
广大干部还说,必须拿出志在必得的精气神,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苦干,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大通县青山乡青山村有一名特殊的“村民”第一、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探院第七分院副院长李培坤。每天早上6点,他打着手电筒送村里走读的学生到2公里外的学校上学;重阳节,自己掏腰包给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过节;为了解村里的水质土壤,专门取样拿到西宁化验;帮助贫困户李生远夫妇在西宁务工,月入6000元。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乡排子山村,由于贫困,村里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常年外出打工;由于贫困,留守的村民死盯着一点救济款。扶贫工作队进驻后马不停蹄开始忙活,筹划修,解决行难;建村级活动场所,方便村民健身;组织爱心捐助,为特困户及孤寡老人送关爱一连串实事,办到了村民的心坎儿上。
“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根基、关键,事关社会公平。”骆惠宁说,精准识别,最重要的是“精准”二字,没有精准就不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地要按一定程序,识别贫困户,初步建档立卡,进行大数据识别,做到总体公平。评价精准扶贫成效,既要看减贫数量,更要看脱贫质量,不提不切实际的指标,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扶贫工作好比一架琴的琴弦,一头连着党,一头连着群众。心中有民,方能为民。助推精准扶贫,离不开“严”和“实”这个法宝。
不达目的,誓不。第一是村里的一把手、掌舵人,是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共同推进扶贫攻坚大业。果洛州玛沁县下大武乡清水村第一东保加说:“为贫困村找准一条致富门,是我们第一的重要任务。接下来,我们将发挥派出单位的优势,围绕八个一批,为贫困群众致富出谋划策。”
日记者、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挂职干部蒋新军,在学校开设“新闻班”,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说能力,策划“新闻班行”活动,为囊谦县教育种下了活力的种子,了囊谦文化,提高了囊谦知名度。
践行“三严三实”,骨头再硬也要啃,“指挥员”靠前指挥,“尖兵”下沉一线,向贫困村“集结”。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最基础的工作,“三严三实”是精准扶贫的动力之源。
在村活动室,骆惠宁与扶贫(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围坐在一起,了解扶贫工作队工作进展情况和村“两委”工作情况,肯定“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并指出,现在贫困和低保“两线合一”,新一轮精准识别最重要的是公平。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黄藏寺村第一陈波,是省储备物资管理局的干部,他和驻村工作队轶感慨地说:“脱贫攻坚,得实打实地干,来不得半点虚假。”
问题导向,是扶贫开发创新的必由之,必须“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
2015年7月,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讲话,专题研究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出了提前一至两年实现整体脱贫,再抓一至两年巩固提高,有效完成中央提出的脱贫工作目标。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省委、省全面贯彻落实习总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前一年整体脱贫,再用一年巩固提升,到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2020年整体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一三一”总体要求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为“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导向和径、动力和保障。
各地各单位把选派第一、派驻扶贫(驻村)工作队,作为任务、刚性要求来抓;选派、派驻人员把精准扶贫当作经济工作、民生工程、来看待。
- 踏实苦干啃“硬骨头”
在关却加家,骆惠宁询问草场生长和牲畜出栏情况。得知15岁的小女儿拉毛羊吉初中毕业后没再上学,便鼓励她上职业学校,掌握一门技术,以后可以出去打工创业。骆惠宁语重心长地说,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抓好,我们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十三五”即将开局,我们已经踏上了脱贫攻坚的赶考。如何啃“硬骨头”、攻坚拔寨、补好“短板”,决胜“十三五”?
青海新闻网讯 确保到2020年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在村委会议室里,郝鹏与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就精准识别、因人因地帮扶、异地扶贫搬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制机制、扶贫对象内生动力等深入座谈,听取大家的意见。
以习总系列重要讲话为引领,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保持一致,践行“三严三实”,把青海的事情办好,一直是省委一班人的自觉、行动自觉。在脱贫攻坚这件大事上更是如此。
郝鹏说,为了让大家挪出“穷窝”斩“穷根”,同时为了好重要水源地,要深入研究黑泉水库上游几个村的搬迁问题,统筹考虑政策落实、配套设施建设、后续服务等问题,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骆惠宁、郝鹏率先垂范,在分别多次前往联系点的基础上,再次深系点,求真务实,督查调研,展现了“严”和“实”的优良作风。
我省自然条件,生态脆弱,目前,尚有53.97万贫困人口,且大多数居住在干旱山区和高寒牧区,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全省5000余名干部,带着省委省的重托、广大贫困群众的,奔赴1622个贫困村,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海东市委6名常委带队赴六县(区)15个村调研,各县(区)38名县级领导赴82个村调研,检查指导第一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查看扶贫项目推进情况,走访慰问贫困农户。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决定向贫困村选派第一、派驻扶贫(驻村)工作队。骆惠宁对此非常重视,多次就选派干部的能力素质、职责任务、纪律要求等提出明确要求。
、省长做表率,不断“严”和“实”的压力,省州县乡四级党政领导干部不敢懈怠,按照“三严三实”要求鞭策自己,纷纷赶赴扶贫村,深入困难群众当中,开展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