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文体高考|曹津源:例说怎样写好杂文体高考作文
这是比较典型的杂文体结尾:一是以形象灵动的语言强调中心论点,收笔时不忘再“幽”一“默”,寓深沉于诙谐,让读者读后发出会心一笑;二是呼应题目和朱东润老先生例,于收放自如中体现严谨细密的笔法;三是以问句表达对当代文坛的厚望——让“倔”和“笨”的“春华”“智慧”回归“我们的作家”,为社会留下更多的精品,这一结尾也是杂文“甘为人民鼓与呼”这一特点的体现。
当我们师生的内心停止了“出发”,作文的窘迫便随即而来。高三犹如是!
的确,对于讲求效率的“智慧”的当代人来说,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不知变通,乃至于冥顽不灵了。三年,岂止是三本,著作等身怕也不是问题。只要愿意“坐家”,轻敲键盘,日码万字也能轻松搞定。只是,如此随缘、如此写作,其怕也如稀释过的咖啡,醇香不再,喝起来恰如变了质的白开水。
例是在同一个平面重复展开,而是另辟一面,从不同角度呼应已经叙述的
这个世界上需要真正的“”,而真正的,我想是能够让你逐渐看到自身内在的美好与力量的。师生皆如此。
上世纪时期,朱东润老先生作为复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却牙根紧咬,面色难看。简直要场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说出话来:“我原计划五年完成的三本书,现计划三年完成!”话音刚落,便是一片哄笑之声。“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劲却上来了,说什么都不肯再让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这若是被日码万字的当代作家看见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这么“倔”?何必跟“效率”较劲?简直是一根筋!
作者已经从朱东润先生的事例中提炼出一个“倔”字,接着又从江衍振先生的事迹中提炼出一个“笨”字。如果说前一例侧重于身处危境中的坚守初心,那么后一例则侧重于已是名家的守望和行事准则。过渡语“同样‘冥顽不灵’的”提醒读者:两个事例同中有异,互相补充,能使论点的内涵更加丰富,更有现实意义。请赏读这一段:
本质入木三分,时弊一针见血,体现杂文“关注当代,扶正祛邪”的文体特色
避开严密的逻辑论证,而是让数字性细节说话,用一句话“定性”立论
杂文写作比较灵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允许构思随意和结构松散。上述佳作的结尾仅30余字,却很精彩。请欣赏:
以体现杂文特色的语言收尾,呼应开篇
“
源自语文
看,作者“”本质内涵只用了40余字,却字字千钧,蕴含三层:“倔”与“笨”才是“真正的智慧”;“倔”的可贵,“笨”的行动更是达成大智慧之本;“倔”与“笨”的实质是远离浮躁与,“慢”中求“精”,“慢”中得“智”。这样的行文,其亮点并不在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严密而有力的论证,而在于精警思维与妙言慧语的紧密结合,而这样的结合用来剖析社会生活,可以给文章带来更强的当代感。作者对“市场利润的引诱”所带来的治学与创作的乱象深怀忧虑,“流于平庸”,春华“离我们越来越远”“早已随浮华而去”等用语尖锐泼辣,这正是杂文“目光锐利,贴近时代,干预现实”等文体特色和亮点的体现。
什么时候,我们的作家能够再一次手拍胸膛,:“不行,最少三年!”
在议论文这个“大家庭”中,杂文是运思谋篇相对灵活的特殊。与“典范”议论文相比,杂文可以不那么“中规中矩”,叙述描写比较,议论文字的占比也不一定那么多;与哲议论文比较,它不一定显得高深,往往寓尖锐犀利于幽默风趣之中。2015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命题提供的是一则关于“智慧”的阐述性材料。有位考生采用杂文体裁写出一篇满分佳作,文章的多种技法值得我们写作杂文时借鉴。
析例文字继续运用调侃语气,适当运用夸张法,诙谐而不失泼辣
作者没有走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的老,而是一落笔就进入叙述,且有“牙根紧咬,面色难看”“支吾了半天”“哄笑”“太慢了”等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可以说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场面,这在“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中是很少出现的。叙写后作者模拟“当代作家”的口吻收住,点出核心词“倔”,此时作者的观点已经寓于“简直是一根筋”等反语之中,但分析还有待深入。地说:“老师,其实,自您离开后,我就没有记了……也觉得没有什么可记的了……”然后,是电话里我们俩一起献出的沉默。我鼓励青黛说:“其实恐怕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的心波停下来的时候,笔下也便是一片沉寂了。即便靠我们较好的语言能力,勉力为之,但内里的贫乏与虚弱是不了的。或许我们力图想从几个‘方法’里短平快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无心源活水,再好的‘方法’其实也只能是一种勉强的‘补救’。要写下去,记下去,特别是高三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更需要有跃然生姿。”青黛听了,激动地说:“谢谢老师!真的特别感谢您!现在我可能正处于自己的低谷,但我一定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那个小本子我一定翻看,觉得那时候的自己还挺让人的,我一定努力!”
综上所述,这篇杂文紧扣时代脉搏,针砭时弊尖锐泼辣,在破立结合中诠释智慧真谛,体现出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议论、叙述、描写等多种表达手法运用灵活,富于变化,指向集中;用语风趣幽默,亦庄亦谐;运思谋篇“放”而有度,“收”得严谨。由此可见,作者“智慧”地利用杂文的文体特点,写出了考场杂文的压卷之作,值得我们揣摩借鉴。
这一段没有落入引用古今名人名言进行论证的窠臼,而是继续上一段的调侃笔法,围绕“出书成名”的“快”与“慢”展开形象化。“冥顽不灵”“著作等身”等夸张语的运用,增强了行文的意味。段末妙用比喻,揭露那些追求快速成名的“日码万字”者令人唾弃的后果,可谓一针见血,痛快淋漓,体现出杂文幽默诙谐、尖锐泼辣的行文特点。
在上一段文字中,作者叙例时保持着“正话反说”“似贬实褒”的语言特色,不厌其烦地选用“十多年”“三本”“七十余万字”“百余字”“两千多万字”“几天几夜”等表数量的词语,让它们构成令人深思的比较或对比。此时,文章无须再作严密的推理,一句“方知是‘字字含血’”,水到渠成,力透纸背,为江衍振老先生的治学与人品定性,其语气变调侃为赞叹,体现出杂文用语灵活、手段多样的特点。至此,“分”的部分收住,“倔”和“笨”的“智慧”属性尚待在“合”的部分作剖析透视,以使论述更进一层。
摘要:2015年江苏省一篇杂文体高考作文《“倔”和“笨”的智慧》获满分,文章从多方面就“怎样写好杂文体高考作文”这一课题给我们以。这就是:立论紧扣时代脉搏,拟题精准,引人一读;叙例加点“调料”,适当放开;析例语含调侃尖锐泼辣,本质入木三分,时弊一针见血;收尾寓深沉于诙谐,让读者发出会心一笑。
学生出发之前,教师就要出发。一同不停出发的师生是快乐而幸福的一群。成全了的生命,也便成全了的作文。高分作文又何足道哉!
请欣赏第二段:
文章转入精彩的“合”的部分,请欣赏:
青黛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
“题好一半文。”这篇杂文的题目《“倔”和“笨”的智慧》就很精准,形容词“倔”和“笨”是从文中所举两个事例中提炼出来的核心词,被打上了引号,暗示作者“易贬为褒”的内涵,而用“智慧”表示“倔”和“笨”的所属,不禁使读者疑从中生,趣从中来——本是“智慧”的两个,怎么会和“智慧”统一起来呢?读者期待着解开谜团。
二老的作为,认认真真地: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倔”、成于“笨”,在于甘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坚定地从“笨”处着手。古人吟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方才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震撼。然而,这种离今天的我们实在太远了。在速度与效率所带来的紧张与刺激中,精品之作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不敢说今天市场上的作品全部流于平庸,但在市场利润的引诱下,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作品,早已随浮华而去!“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流失了的春华,恰恰是我们最可珍惜的“智慧”。
关键词:杂文体高考作文关注当代手法灵活放收自如用语幽默
亮出一个精准且有内涵与趣味的题目
同样“冥顽不灵”的,还有历史学家江衍振老先生。他曾一度声名鹊起,然而他的出名,却不是因为有多少的“智慧”,而是因为“笨”。十多年的时间,老先生统共写了三本书,加起来不过七十余万字,平均到每天不过百余字。然而,为了搜集史料,老先生访遍了各地图书馆、书库,翻阅了两千多万字的史料,简直是“上穷碧落下”。如此辛苦如此笨,甚至弄得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最终才有了那么一点老笨结晶。然而,这样的著作,定心读来,方知是“字字含血”啊!
请欣赏第一段:
开篇直接进入叙例,适当进行描写,加点“调料”——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