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

武汉公共文化建设:让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2016年12月17日武汉市洪山区

武汉市财政投资3000万元,为市群艺馆建造了一座300座的集排练、演出、培训、展览多功能于一体的小剧场,切实加强了这座国家一级馆的服务功能。各区还由投资先后重建了高标准的洪山区文化、图书两馆,硚口区文化、图书两馆,维修了江汉区图书馆、江夏区图书馆。市财政投资300万元,按5万元标准为6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提档升级。南湖社区在实现小文化到大文化的转变过程中,社区建成了总面积达2617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场所,三层楼的文化活动中心共有2018平方米。类似的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在百步亭、常青花园等许多社区兴起。在依靠社会力量兴建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中武汉闯出了一条新。

市委、市还为公共文化工作提出了观看演出、走进博物馆、服务读者三个1000万人次的具体工作目标。正如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述永提出的,要通过持之以恒、润物细无声的支持,使“文化五城”建设取得新突破,要让读书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让市民走进博物馆;让艺术盛会成为市民的文化盛宴,让设计创意打造出武汉品牌;让大学真正融入武汉,没有大学和城市之间“无形墙”的阻隔。武汉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方向,以“文化五城”建设为抓手,以三个1000万为工作目标,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携手并肩,共同将“文化五城”建设蓝图一一变成现实,江城武汉的动力、影响力、艺术魅力、创新魅力和吸引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未来5年内,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将全部达到国家等级标准,社区(林)将全部建有标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电视“户户通”、农村智能“村村响”,区级流动文化车、文体活动广场全覆盖。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地图、数字出版等文化数字化服务项目,将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供给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

位于武昌区首义广场南侧的辛亥博物馆是为纪念辛亥、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其宏大的“V”形建筑和夺目的“楚国红”,寓意敢为人先的首义和武汉的腾飞。该馆“之基——辛亥历史陈列”与其对面的辛亥纪念地之一的红楼一起向观众讲述着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故事。该馆还颇有创意地将前苏联空军支援武汉抗战的英雄事迹演绎成“武汉上空的鹰”的展览,受到武汉市民和烈士后代的喜爱,并将于明年赴俄罗斯巡展。

武汉市少儿图书馆是“楚才杯”作文大赛、“马良杯”书画大赛的发起者,2015年市少儿图书馆承办了全国少年儿童经典阅读绘画大赛,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2所图书馆选送3386幅优秀画作参加比赛,取得了成功。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是武汉市传统的文化活动品牌。2015年,武汉市完成广场文化活动510场,观众120余万人次。与武汉联办的全市第二届群众广场舞大赛共比赛82场,896支广场舞团队、22639人参加。随后又参加湖北省群众广场舞展演,一批优秀团队和广场舞之星应运而生。2015年,武汉市委、市对全市文化工作提出的三个1000万目标即“全市全年观看各类演出观众由520万人次增加到1000万人次、各类图书馆服务读者由550万人次增加到1000万人次、各类博物馆接待观众由550万人次增加到1000万人次”现今已全面实现。近人次翻番的迅速增长使上百亿元的投入取得了明显效益。

武汉三镇三城的三重地标性的公共文化建筑引领着全市公共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全市14个文化(群艺)馆、16个公共图书馆、25个国有博物(纪念)馆、77个专业和民间博物(纪念)馆、84个自助图书馆、163个街(乡镇场)文化站、1249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122个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对外,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不一样的“硬件”建设步伐

2016年第39届“武汉之夏”优秀群众文艺展演江汉区专场演出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武汉城市圈城市歌手大赛引群众关注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事实和数字证明,武汉公共文化建设正在实现全市城乡的普及和覆盖,广大市民在获得“免费午餐”的基础上,也同时享受到了“文化盛宴”。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市民最大化地享受到公共文化发展的。

琴台音乐厅的建成,使武汉有了国际一流的音乐展示平台。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社会文艺团队的建设与文艺创作,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力量和“艺术之城”建设的基础,是武汉公共文化建设的强项和亮点。邮政艺术团、电信艺术团、市老干部合唱团、硚口星海合唱团等都是全国小有名气的艺术团队,不仅是武汉公共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而且是以群星为代表的全国各类比赛的夺大户。各区、各基层单位、各社区的社会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南湖社区便有各类团队43个。

为完成三个1000万的公共文化建设目标,武汉市公共文化系统近期完成了102座博物馆、100座电影院、100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共建任务。其中100座电影院既有院线影院,也有各大商家自建的影院。而100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则是武汉地铁集团和市图书馆以“通借通还”的方式联合完成的。这“两个100”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功实现文化与社会的对接,实现了电影放映的全市大面积覆盖。今年6月才建成的江汉区荆楚金石博物馆,更是全国少年的别具特色的博物馆。它以金石全形拓省级传人张友海数以千计的秦砖汉瓦、武汉历代城建砖瓦,以及大批体现城市建设的碑、碣拓片为展品,以江汉区文体局提供的汉口文体中心为展馆而建成,充分展示出多种力量共办公共文化的魅力。

不一样的顶层设计描绘出

“迎春舞龙暨锣鼓大赛”、“武汉之夏”群文活动、“全民阅读暨江城读书节”、“少儿知识工程识书活动”、“博物馆日主题活动”、“非遗进校园活动”以及武昌首义文化节、洪山高校艺术节、黄陂木兰旅游文化节等市、区特色文化艺术活动都闻名遐迩,深受武汉市民欢迎,其中武汉首创连续开展39届的武汉之夏群文活动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不仅极具武汉地域特色,而且还被评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以“木兰传说”为主题的黄陂区木兰旅游文化节活动影响深远。以“木兰传说”为代表的黄陂公共文化的发展不仅为黄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成为建设“好山、好水、好黄陂”的远大目标中的一丽的名片。在开展传统特色活动的同时,适应武汉经济发展在全省和长江流域的龙头和中枢地位的需要,武汉首创“中国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和“武汉城市圈城市歌手大赛”。前者吸引长江流域11省的400项非遗项目、600位传承人参与,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展陈面积达1.5万平方米。后者吸引武汉及城市圈内8个城市的歌手比赛,并通过电视在市民中颇具知名度。

文以载道,文化健康。决定一座城市高度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高品位的文化。武汉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文化五城”已经魅力初显。经过深入持久的建设,“发掘武汉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建设载体,让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必将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添强大的营养和物质动力!(武汉文明网综合)

创新市民点单、买单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为武汉公共文化建设画卷添上了精彩的一笔。由市买单,每年春季组织文化部门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三下乡”活动,深受远郊农民群众欢迎。市每年投入200万元,由市群艺馆在“江汉区大舞台”组织300场演出,每年观众高达200万人次,其受欢迎的程度10余年来不减,“江滩大舞台”被武汉市民形象地称为“新乐园”。今年,全市各类惠民演出已达773场。此外,2015年,“第十三届高校文化艺术节”采取需求自愿、时间自定、剧团自排、剧目自选、买单的办法,不仅有5个地方剧团、15个剧目、20所大学受惠,而且惠及辖区群众2万余人,给大学之城、艺术之城建设注入了活力。

位于琴台中央文化艺术中心的琴台音乐厅的建成,使武汉有了国际一流的音乐展示平台,武汉人不仅能在口欣赏到世界著名音乐团队及艺术家的表演,也使不分国界的音乐在知音传统的故乡找到了知音。

武汉市第二届群众广场舞跳出了高水平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催生日新月异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速度

波澜壮阔的武汉公共文化建设画卷离不开决策者精心的顶层设计,离不开公共文化筑城者一砖一瓦的基础建设。当前,武汉的公共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武汉顺势而上,在“十二五”规划中,市委、市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文化强市战略,为实现武汉百年梦想设计了“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大学之城、设计创意之城”的“文化五城”建设蓝图。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阮成发对建设“文化五城”,打造文化强市的内涵做出解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绝不能把文化工具化、商品化、快餐化。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和市委、市“文化五城”建设顶层设计的优化,武汉市又相继出台了高标准的《关于加快构建武汉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2016—2020)》和《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不一样的公共文化建设画卷

设置首页-搜狗输入法-支付中心-搜狐招聘-广告服务-客服中心-联系方式-隐私权-AboutSOHU-公司介绍-网站地图-全部新闻-全部博文

不一样的“软件”升级创新

“软件”升级创新不仅是公共文化建设基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补齐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这块短板,提供与城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途径。

每天不一样的武汉公共文化建设画卷令人欣喜,深受市民赞许。随着武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个画卷还在不断充实,不断完善。

敢为人先的“文化五城”建设蓝图

武汉关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10月15日,是习总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2周年的日子。习总强调要重视文化艺术工作,“以文化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城市的灵魂,是人民群众的家园。一个城市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江城武汉在努力建设人民群众家园的过程中,尊重市民的文化,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培养市民的文化自信,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奠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武汉百年梦想的人文基础;通过文化强市促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进程,达成复兴大武汉的目标。

位于汉口长江边的武汉关,是近代武汉开埠和遭受列强的象征,也是武汉人民英勇不屈抗击列强入侵并取得胜利的象征。将其建成一座博物馆是决策者和武汉公共文化建设的神来之笔。听着武汉关钟声长大的老武汉人以此来记住那抹不去的乡愁,广大青少年则可走进博物馆阅读城市的历史。这也是开馆不到半年,该馆观众便达到30余万人次的原因。

彰显江城追求卓越的文化特质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为使“硬件”过硬,武汉采取投资、社会筹资、税收倾斜、民办公助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实现国家、社会乃至个人齐抓共建的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公共文化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公共文化建设的全覆盖,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分享文化建设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相继落成的琴台音乐厅、辛亥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不仅是武汉公共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其深刻的历史、地域文化内涵是无法更替的。正如人们评价故宫建筑是故宫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武汉关建筑是武汉关博物馆的最大一件藏品,在建设武汉关博物馆的过程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精心的。

市民在辛亥博物馆参观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百年武汉关变身博物馆,成为群众了解历史的重要场所。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武汉市群艺馆的“江汉区大舞台”、市图书馆的“名家论坛”、市少儿图书馆的“马良杯”书画大赛以及一区一品的江汉“金桥书吧”、蔡甸区“书香莲城”、江夏“谭门京剧”、新州“在朝节”等都是市民耳熟能详、踊跃参与的市、区公共文化品牌。以市、区品牌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广泛开展“互联网+”服务模式,方便了读者的查询和借阅。目前公共图书馆、地面与地铁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场实现了“通借通还”,特别是蔡甸区将数字图书馆终端、电脑、手机、电视等各类数字终端相结合的“跨阅读”方式,不仅为“智慧城市”建设所需,更为武汉的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武汉公共文化建设画卷正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同步,以“带”(长江经济带)“圈”(1+8城市圈)“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服务联盟的磅礴气势不断向前铺展,并在努力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百年梦想过程中,每天不一样,一天更比一天亮丽。(熊朝锏徐坚胡怀存)

正在江城徐徐展开

为适应武汉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节奏,“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累计投资百亿元,从汉阳琴台——龟北核心和武昌古城——环东湖、沙湖及汉口沿江——张公堤园博园的“一核两带”中心城区到远城区和开发区,每天不一样的武汉公共文化建设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群众积极参加武汉市第二届群众广场舞大赛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