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双炯:瓷国明珠老顽童?模具制造工艺论文
虽然已83岁高龄,但邱双炯仍每天关注新闻,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在问及新型城镇化话题时,他竟然有不少新鲜的观点。
正是这种乐观的态度和创新的,让邱双炯在退休之后还能在陶瓷艺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柳暗花明”
文章关键词:公司
现在评审职称、评审大师等,都要先交一大堆学历证书、论文等资料,在邱双炯看来,这些都是虚的:“我主张无论评什么教授职称,特别是我们瓷器这行的,要评什么,让大家当场在评委们的眼皮底下,做一个东西出来。做出什么样的水平就评他什么水平。”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城城北,有一座风景优美的凤凰山坡,青山掩映之间,坐落着一座合璧的建筑——凤凰陶瓷艺术馆。小楼三面环山,绿木苍翠,池塘红鱼嬉戏,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境。
他认为,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是要实事求是,一定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文化的传承。“为什么现代人那么喜欢出去旅游,去亲近自然,这一方面当然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渴望陶冶情操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大城市只见高楼大厦,望不见山,看不见水,把自然与人割裂,人们呆在这样的中,自然天天渴望出去与大自然交流。”
邱双炯刚从县领导岗位退下后不久,即发明了“薄胎瓷塑”,并在水性颜料“釉下彩饰”工艺研究方面获得重大成功。他创作的人物典故珍品《贵妃醉酒》《贵妃出浴》《木兰易装》等,大有“呼之欲出”的艺术感染力。此后,他又先后创作了大型“中国白”《五百罗汉》瓷造像,大型“中国白”瓷塑《水浒一百单八将》和薄胎瓷塑《四大美人》。
这种实事求是的,却曾让他从政时数次被闲置。1983年,搞干部体制,当时任县委副的邱双炯因为从不搞学历造假,履历上永远填的是小学文化程度,因此被退居二线,当上了县委“顾问”。
“德化以白瓷著称于世,但有一个缺陷:‘德化陶瓷无大器’。过去老祖烧制的没超过50厘米。如何让中国白瓷大型雕塑大雅之堂,促进德化陶瓷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愿。”邱双炯说。
这位瓷国明珠老顽童就是邱双炯。他小学毕业后即辍学到瓷庄学徒6年,掌握了陶瓷工艺技巧,此后虽一直在部门工作直至成为德化水电事业、德化县委副,仍未将陶瓷艺术这个爱好丢掉,退休后更是心无、心地将这个一生的爱好发扬光大,终成一代大师。
古代中国的知识,除了日常上朝处理政事外,回家之后就钻进书房,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其乐。等告老还乡后,还是可以醉心于这些兴趣爱好上,享受老年清闲的生活。
正是由于对瓷雕艺术一生,邱双炯退休后不但没觉得老,反而更觉得有太多事情要做。他觉得自己艺术的春天来了,可以心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情上了。他认为,老是相对的,关键是心态。
前两年刚做过手术,胃部被全部切除了,每隔两小时,邱双炯就需要一次,以提供身体必需的养分。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邱双炯依旧没有对生活对艺术减低热情。
而最初学习这些乐器的起因竟也十分简单,“一方面自己记住乐谱,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一方面通过弹琴,锻炼手指动手能力,可以增强大脑活力,让自己不会过早地衰老。”
无欲则刚
走进这座蠲弃繁念、远避尘嚣的清幽院落,见到陶瓷艺术馆主人,一位83岁仍然醉心于陶瓷艺术的老人,其清瘦矍铄的面容、皓眉如雪、笑容可掬的样子,让人不禁联想到他创作的佛——“宽容大度,达观乐天”。
每天晚上点钟,在德化凤凰陶瓷研究所小院内,便会传来悠扬的钢琴声或者电子琴声。这便是邱双炯每天必修的功课,也是他一天最享受的时刻。灵动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走,脸上流露出如孩童般的笑容。
正是由于其创作的“贵妃醉酒”,时任国务院总理在1993年为中国三大瓷都之一的德化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
3D打印技术去年刚刚在美国兴起,今年邱老就开始琢磨如何将这种前沿技术应用到瓷雕的模具制造上。“这种工艺肯定不能代替瓷雕的艺术创作,但可以节约模具制作中的人工成本。”
“搞完了五百罗汉、我们还可以搞七十二贤、孙子三十六计,中华文化宝库的内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将传统文化瑰宝变成精美陶瓷置于瓷窑,就是很有特色的中国陶瓷文化的延续,就是一种传承的,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就是邱双炯的心愿。
与别人不同,邱双炯弹琴从来不用看曲谱,都是将曲谱和旋律牢记于心的。他最小的女儿是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的高材生,却说其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与其父亲相比相距甚远。不仅如此,钢琴、电子琴、手风琴、口琴、二胡等乐器,只要到了邱老手中,稍加研究即可吹拉弹唱自如。
“退休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止,更不意味着生命的终止。为什么退下来就无所事事?领导没有文件批,就以为生命结束了。”对现在一些老年人退休后无事可做的现状,邱双炯如是说。
他并不看重头上的众多,有人称他为业界的泰斗、大师。他摆手说:“我不是什么泰斗,只是一名从事德化传统瓷雕艺术研究及创作的老兵;也不是大师,顶多是一名负责传承传统瓷雕技艺的老师……”
因此,邱双炯眼中的新型城镇化,是要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是不能千篇一律的,要“柳暗花明又一村”。
童海华
即使在80岁时刚刚做完手术,依然乐观笑对人生,对陶瓷艺术痴情不改。或许,正是这样如佛的境界,再加上一方青山绿水的,成就了这样一个中国工艺美术界的“老顽童”,成就了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成就了他的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
“天人合一”
步入凤凰陶瓷艺术馆内,赫然可见“无欲则刚”四个大字,这正是邱双炯的写照。
他经过13个月攻关而成功创作的《八本尊》白瓷佛塑像,每座尊身高均在l.5米以上,立尊身高更是达到了1.8米以上,《八本尊》之首千手高至2.2米。
“跟老邱下乡整天饿肚子。”邱双炯当时的司机总是抱怨,不愿跟他下乡。那时下乡基层干部总是想办法给来的干部加餐、喝酒。而要请邱双炯吃喝他马上就走。邱双炯深知上念正,下念看。“你吃一分,他挖一寸”。正因为这样,邱老被人说“脑袋瓜就像花岗石一样”不开窍。
正因为如此,83岁的邱老依然能在瓷塑这个精巧的艺术世界中,用其灵巧的手指描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也正是如此,“我是八十岁的人,四十岁的心态。”这让邱双炯在艺术上始终保持着一种和创新。“我就是艺术上的老顽童。”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一个人最初的爱好,往往就是他最终的归宿。邱双炯也是如此,在他工作期间直至后来当上德化县领导的几十年间,从小与瓷结缘、生长于中国白瓷故乡的他,还是醉心于瓷塑创作,利用工作之余学习陶瓷专业理论知识,搞瓷土配方和陶瓷创作,在德化民间传统雕塑技艺的同时,致力于开创雕塑技艺的新篇章,让德化陶瓷变得更加完美,走得更加遥远。
然而也正是这样花岗石一样的脑袋和较真的,让邱双炯一辈子能够无欲则刚,活得坦荡,毫无牵挂,让自己心地投入工作,投入陶瓷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