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福州(二十)丨“习书记对棚户区改造倾注了很多心血”
采访对象:杨木泽,1958年7月生,广东陆丰人。1990年3月任福州市台江区物价委副主任,1993年2月任台江区政府办副主任、主任,2000年9月任台江区宁化街道党工委书记、市台西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2016年7月任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委员。2018年退休。
采 访 组:邱 然 黄 珊 陈 思
采访日期:2017年6月6日
采访地点:福州市芳沁园
采访组:
杨木泽同志,您好!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工作的时候,您在台江区工作。请您讲讲在工作上和他的接触。
杨木泽:
我刚认识习书记的时候,总觉得他跟大家想像中的“高官”不太一样。他很朴素,说话不打官腔,平时生活和工作上也不摆谱,下去调研很少有人在旁边给他拎包,就像一个淳朴的北方大哥一样,让人感觉很亲切、很随和。但他一讲话,就显出他的与众不同:条理非常清晰,很有思想内涵,声音很有磁性,言谈话语很接地气。
后来,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他是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一步一步干起来的,既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又有长期的领导经验,所以才练就了他既接地气又富有思想性的讲话特点。当时我就觉得,这样的领导不多见。我和习书记的接触,主要是在他指挥棚户区改造的时候。从那时起,我深深体会到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作风,感受到他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
采访组:
请您讲讲台江区棚户区改造前的情况。
杨木泽:
我是1987年到福州的,那时候对这个城市还不太了解。有一天傍晚,我下了班,在食堂吃过饭,到大街上去转转。那时候还是夏天,我从单位出来,过了一个桥,就看到了当时的棚户区,木板搭建的简陋房屋连成巨大的一片。房子都破破烂烂,好像一阵风吹来就能把整个房子吹跑,这个场景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人们所说的“纸糊的福州城”是什么意思。我在简陋的街巷里行走,看到男女老少都在房门口搭张桌子吃饭,还有很多年轻和上了年纪的男人光着膀子在路边洗澡。我当时觉得太“奇葩”了,省会城市的市中心,怎么会这样破烂,这样不体面?
我和当地人聊了几句,用比较委婉的方式问他们为什么不在屋里洗澡。他们说:“夏天,在屋子里面怎么洗澡?没地方嘛,而且里面又闷又热,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只有到了冬天,才会弄个木桶,在房间里洗澡。”我想,老百姓过着这样的生活,确实很不好受。
当时福州市比较显眼的建筑是邮政大楼,其他大多都是矮矮的木头房。特别是台江区,棚户区面积非常大,老百姓的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别的地方的姑娘到台江区相亲,一上楼梯,踩在歪歪斜斜的木板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当场就打了“退堂鼓”。
棚户区的房子大多是杉木板搭成的。以前老百姓生火做饭、拜菩萨点蜡烛经常会导致火灾。一有火灾,我们就要第一时间往现场跑,组织和协调灭火救援。那些杉木板又薄又易燃,一烧起来,火势蔓延非常快,隔三差五发生的大小火灾,时常会造成老百姓伤亡。
所以,福州市的棚户区改造,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不改不行。习书记来了以后,看到老百姓生活的这种情况,马上就开始着手抓棚户区改造。
采访组:
请您讲讲习近平同志当时提出的棚户区改造的理念和要求。
杨木泽:
习书记提出改造棚户区,完全是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他说:“旧城改造的目的不是地产开发,而是要安置好百姓,特别是贫困的百姓。”他指示我们,改造后的住宅要具备一定的标准,功能要齐全,要方便,一定要有卫生间,千万不要再让老百姓在外面洗澡、拎着马桶出门了。
习书记还明确要求,一定要考虑到贫困群众的实际状况,他们没有钱来装修房子、买家具,所以要做到能让特困户“拎包入住”, 政府要把其他的一切事情给解决好。他大致划出了贫困群众的范围,包括特困的、贫困的、残疾的,还有五保户。
习书记跟我们讲:“不要怕接触群众,不要怕他们提要求。群众的要求并不高,都是实事求是的东西,在政策范围内帮他们解决就是了。”他还说,“锦上添花”当然谁都喜欢,但我们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更应该雪中送炭,还是将来再做锦上添花的事吧。
习书记还提出要“就地安置”,反对把老百姓迁走、让富裕人群搬进来的做法。他说,老百姓世世代代住在这里,为什么要让他们搬到远的地方去?他们住得如果太远,配套设施又不健全,小孩读书也是问题。富裕人群有车,进城也方便,他们可以在郊区住。从习书记这些观点看,他做事非常务实,有着浓重的爱民情怀。
- 标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