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日常用品  装饰

文化赏用启示录

  在时尚国度,文化是万能兼容的灵感之源,它唯一的不能与不容,是缺乏理解和尊重的挪用。滥用外貌符号的争议甚嚣尘上,让我们解码“文化挪用”的真实意涵,寻求文化觉醒时代“欣赏”与“挪用”的新关系,相信每一步探索和省思,都能带来关于美丽真知的启示。

  闹钟准时发声,你披上唐顿庄园女眷同款睡袍,用粉晶刮痧滚轮帮脸消肿,给发梢涂抹有机柯拉坚果油,顺手点开来自朋友的派对邀请函,“热带狂欢”主题让你决定下单亚马逊雨林色系眼影盘……这是你的、我的、我们的日常写照,而在短短几分钟里,我们已经惹上多项“文化挪用”嫌疑。

  没错,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福布斯》杂志列举的“时尚界焦点问题”之一,与其相关的每件案例皆引发超越圈层的热议。纵观一下近期:Comme des Gar%uE7ons秀场仅供白人模特佩戴的玉米辫假发、柯契拉音乐节留影必备的印第安羽毛战冠、泛滥IG平台的印度“眉心红点-鼻环”造型,以及卡戴珊们病毒式营销的深色皮肤、非裔嘴唇和狐狸眼妆。

  这些“复制或抄袭不属于自己文化的事物,且不加以了解和尊重、甚至意图掩盖其内涵”的行为,符合牛津英语词典的释义,是显而易见的文化挪用,施以谴责我们绝无异议。

  然而时尚的本质是满足好奇、拥抱幻想、寻求并创造新事物,跨越地域、种族、文明界限的文化元素能拓展时尚引领者的审美与思维,激发设计师、手工匠、视觉艺术家与风格制造者富有深度的创作灵感。

  如作家Thomas Wolfe所言,“文化将艺术创作提升到信仰高度”。再看牛津词典百来个字符的定义,划出了文化挪用的禁区,却对应给予文化提供方的理解和尊重语焉不详。这样的不确定性很容易误伤诚挚的文化欣赏者,长悬在时尚圈的“挪用嫌疑”之剑更破坏多元包容的创作环境,造成整个时尚产业的交流停滞和发展。

  2017年6月,联合国专家、科罗拉多大学法学院院长James Anaya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成员的身份,呼吁各国通过“凡涉及文化挪用即违法”的议案。法条通过任重道远,惹议事件仍在发生,我们不需要剪贴复制式的檄文,认知和矫正“文化挪用”行为是我们该做的事。

  借鉴别国文化从来不是新鲜事。早期航海贸易打开东西方文化交流大门,同时为文化的采样和借用开了路,在彰显财富地位的服饰妆扮上率先体现。例如17世纪由欧洲贵族带起的西服风尚,灵感来自伊斯兰国家男子的三件套正装。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的丝绸礼服和克什米尔披肩不仅织料来自亚洲,绘纹设计也以亚洲为主题。

  待近代美容业崛起,“异国元素”在产品设计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娇兰缔造香氛经典的“蝴蝶夫人”、Coty首款古铜色蜜粉“拉丁美人”,到伊丽莎白·雅顿诠释中东文化的Sheik唇膏系列,洋溢异国情调的广告出现在杂志和百货店,“跨文化”审美形象走入大众生活。

  “20世纪中期之前,时尚界由西方精英主义主导,设计师总在寻找新鲜事物,那些自家后院没有的东西。”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时装和纺织品首席策展人Pamela Golbin说道,“大家惊叹着远方的灵感,倾力展示非比寻常的美,‘羞辱’、‘盗用’这样的质疑从未听说。”

  一方迷醉的背后是另一方的觉醒。进入自由至上的1970年代,“文化挪用”概念作为对殖义的学术批判出现在社会学领域,主要指向西方殖民者对他国物质文化和手工艺的窃取或不公正待遇,Edward Said等评论家则提出著名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首度揭示西方创作者取用亚洲文化时不加掩饰投注的刻板印象。

  随着学界针对西方挪用原住民文化的研究激增,美国历史学家George Lipsitz在1990年代追加了文化挪用的判断方法,即“当一种来自边缘群体的文化被主流群体采用,其表现和内涵却未获得尊重,或者仅为主流群体的商业或社会利益服务,文化欣赏就变成了文化挪用”,此观点至今仍被视作辨别文化挪用的理论基础。

  当人类来到21世纪,洲际旅行的增加、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兴的媒体消费促进了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大家开始重新审视某些“异国情调”和“审美特征”原本的文化意义。

  2014年,喜剧演员Desus和Mero在他们的播客节目“BodegaBoys”中造出新词“Caucacity(也作caucasity)”,结合“Caucasian(白人)”和“Audacity(大胆)”双重词义,讽刺白人“如同迷恋南瓜香料般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以及对少数派文化所作的公然无知的言行。

  “Caucacity”一词迅速通过互联网传播,指涉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文化挪用、种族主义“笑话”和表述隐晦、却令少数派个体遭受排挤的“微歧视(microaggressions)”。“Caucacity”用一种玩笑意味形容白人犯下的种族主义和文化掠夺暴行。”

  文化没有非黑即白的可能,要么愤怒地举起双手,要么用手指捂住耳朵,都意味着不参与,都很不明智,也违背文化或创造力的运作方式。世界上首所时尚法学院Fordham Law School负责人Susan Scafidi教授在其著作《谁拥有文化?:美国法律中的挪用和原创(Who Owns Culture?: Appropria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American Law)》里写道:文化不是博物馆的立体模型,它随社会环境不断演进,文化挪用的界定标准也随之流动。

  近年来“时代精神(zeitgeist)”美容风潮愈盛,对应“去中心化”、“价值多元”、“解构创新”的时代特征,众多“跨文化”、“次文化”元素被品牌研发者或潮流引领者采用,并进行混血、重组、再创作。若再以“主观改动=挪用”探讨美妆时尚,显然不合时宜,连在网络执长鞭的文化都觉离谱;那么,我们如何超越指责,创造一种兼具开放创造性和文化敏感性的共存方式呢?没有标准答案,但有“赏·用”要点,让我们一起涉足应变。

  肤色、毛发、五官等外貌特征是最显性的种族表现,装扮成不属于自己的天然外观,等于宣告认同刻板的种族印象,无元几世纪,都是极具冒犯力的文化挪用行为。以正在欧美盛行的网络词汇“Blackfishing”为例,意指非黑人采用黑人造型,包括借助粉底把肤色加深、编织源于黑人文化的发辫、甚至接受整形手术令身材和嘴唇带上黑人特征。

  此举看似没有贬低他人文化,背后却是通过剽窃文化牟利的意图:白人女性Rachel Dolezal假扮西非裔长达20年,一路爬上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 (NAACP) 主席的高位;Kylie Jenner后天打造极其黑人化的双唇,由贩售唇膏开始建立价值10亿美元的美妆帝国;Kim Kardashian以包容肤色和身材为卖点的内衣品牌SKIMS,开业数分钟创下2百万美金订单,而内衣王牌Spanx开业的整年业绩是4百万美金。

  反观真正的黑人群体,肤色仍是他/她们争取权益和事业发展的障碍,黑人女性的天生卷发或传统发辫则被视为“不专业、不干净”(所以许多黑人女性戴假发,且触摸黑人女性的头发相当不礼貌)。在第8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Zendaya梳着雷鬼头(dreadlocks)出席,《时尚》节目主持人Giuliana Rancic嘲笑前者“头发很可能闻起来像广藿香油,或者杂草”,并称赞白人女星的同款发型“酷而时尚”,这样的文化挪用宛如在歧视伤口上撒盐。

  亚洲人的“黄脸(yellow face)”议题同样如此。这个源自上世纪好莱坞电影界的语汇,意指“把白种人化妆成黄种人进行演出”,因为亚裔几乎没有露脸的机会,或只能演仆人之类的角色。而乔妆成亚洲人的白人演员,会故意形象迎合西方观众的审美猎奇和恶趣味(参见:凯瑟琳·赫本在1944年《龙种》中的蜡黄脸和胶带拉扯的眼睑,以及米基·鲁尼在 1961 年《蒂凡尼的早餐》中荒谬的尖牙房东扮相)。“吊眉眯眼脸”是比文化挪用更甚的屈辱记忆,永远不应该以任何形式成为潮流。

  担任迪奥创意总监的Chiuri,在筹备品牌2020早春系列时将灵感地锁定非洲,并率领设计团队走访当地艺术家与工坊、深入研究非洲文化历史,一切织物和图案皆经过共同切磋,而合作的人名、工坊名与品牌并列在产品标签上,使合作者获得被世界看见的机会。

  早春大秀Chiuri选择远赴北非摩洛哥马拉喀什举办,她希望模特们有回家的感觉(没错,非裔模特比例大幅增加);妆发造型团队更有半数以上在当地招募,彩妆总监Peter Philips和发型师Guido Palau由本土化妆师带领着参观露天市场,各式散装颜料、自制眼线笔和民间发饰如两位大师所言“美得令人振奋”。

  姑且不论设计,单就眼界和格局来看,Maria Grazia Chiuri和她代表的迪奥把文化的主语权和世界的镁光灯以最具诚意的方式交付非洲,超越了审美层面,将文化致敬提升至全新境界,值得所有时尚掌门借鉴。

  不久前弗洛伊德遇害案催生了一个新短语“表演性行动主义(Performative Activism)”,讽刺流于形式的声明只是一种作秀,标榜“跨文化”的美妆品牌同样不乏此类表演。

  荷兰美容品Rituals曾推出一波水疗及身体护理产品广告,画面呈现不同亚洲国家的文化场景,而身穿亚洲民族服饰的模特全是白人。

  菲律宾时尚博主Bryanboy看到广告后发帖喊话:“亲爱的@RitualsCosmetics,能告诉你的营销部门以及荷兰总部的高管,‘文化挪用’是什么意思吗?”Bryanboy继续表示,把蓝眼白肤的女孩安置在亚洲风情画里绝非无心之错, Rituals很清楚东方水疗卖点、异文化视觉元素和消费力高昂的亚洲市场情感共鸣将带来多少好处,但一切为营销服务,内核的高加索审美倨傲不容动摇。“说‘挪用’都太轻巧,这是文化盗窃。”Bryanboy写道。

  时尚与文化的理想关系是,文化差异获得充分礼赞和分享,不被哗众取宠地模仿,也绝不是贬低或歧视的工具;带着文化求索精神的设计师,将文化元素精准反映于作品,并以各自角色回应时代精神,赋予时尚乐趣和新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