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日常用品  装饰

壮锦有了新时尚 一针一线新生活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在广西考察。这是27日上午,习在南宁市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壮族文化展。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2021年4月27日上午,习总来到位于南宁市邕江之畔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壮族文化展。

  和着竹笼织机的“吱呀吱呀”声,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自治区级壮锦代表性传承人谭湘光向习总演示了壮锦的织造过程,并一一回答了总的提问。

  “没想到总肯这样花时间跟我们手工艺人交流,太感动了!”谭湘光回忆起一年前的这一幕,仍然兴奋不已。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是壮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千百年来,壮锦在一针一线间织出了千变万化的美丽图案,如今更是织就了美好新生活。

  师傅曾带着年少的谭湘光坐着颠簸的拖拉机,跋山涉水寻找散落在乡野民间、凝结着壮乡人民智慧的壮锦传统样式。被面、背带、头巾、衣物一件件被当做废弃品的织物被谭湘光当成宝贝珍藏了几十年。布面上四方连续的纹样环绕着绽放的梅花和菊花,象征着生活如百花盛开,就像一本传承壮族文化的“教科书”。

  纹样是壮锦文化积累的最直接体现。1981年,谭湘光将西安考古工作人员提供的一块壮锦碎片整理复制出来,做成带有万寿花纹样的面料。这幅壮锦色彩斑斓绚丽、结构规律严谨,每一种元素都有寓意,万字纹代表“长寿”,花籽意味着“子孙满堂”这是壮锦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之一。谭湘光将传统的“万寿纹”“龙凤纹”融入服饰设计之中,令壮锦有了“新时尚”。

  “壮锦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不仅可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广西非遗保护中心振兴与发展部部长李宁表示。

  如今,谭湘光已经俯首织机52年。在坚守的岁月里,谭湘光一直寻找机会向年轻人教授壮锦织造技艺。让壮锦“活”下去,是她一直放不下的使命。

  为此,谭湘光与多个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入校成立“谭湘光大师工作室”,在高校里播撒壮族文化的种子。同时,开办织锦培训班,带动家庭妇女织锦,开展阳光助残活动,授人以渔。

  薪火相传,方能继往开来。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90后年轻小伙兰培文因为一句偶然的承诺,逐渐成长为一名壮锦文化推广人。

  “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忻城土司老街沉淀着百年的织锦文化。兰培文家中有一位长辈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绣娘,也喜欢唱山歌。“有一次,老人家帮人制作壮锦背带时感慨这门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这让我十分触动,当即表态自己会将这份手艺传承下来。”兰培文回忆道。

  2015年,为了兑现这份承诺,兰培文毅然辞掉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返乡与表哥创业,在忻城县莫土司衙署附近经营起了壮锦店铺。随着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兰培文不仅精心策划开展壮锦织布技艺展示和体验活动,还招收了一批农户,免费教他们织锦技术,替大家销售壮锦产品。“保护传承壮锦单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带动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才能使壮族织锦技艺广泛传承下去。”兰培文说。

  谭湘光很早就意识到,壮锦一定要贴合市场才能获得新生。她将织机上的竹笼改成直径约60厘米,增加织锦的纬线,打破花纹的限制;从苏杭地区引进先进设备,让壮锦走上机床生产线;使用化纤等国际认可的正规材料提升色牢度;设计、制作各类产品精致小巧的口红盒、灵动优雅的耳坠、样式时尚的手提包、可爱的动物摆件他们还与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制作壮锦软瓷,运用于建筑美化、空间装饰。

  2018年,谭湘光设计制作的“锦衣华服”系列壮锦服饰三件套荣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国家级),“壮锦亲子服”系列壮锦服饰四件套荣获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工程精品奖。

  “真没想到壮锦这么漂亮!”谭湘光时常能听到顾客这样的赞叹。然而壮锦的传承不只在于技艺,还在于讲好民族故事,凝聚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旅游工艺品及衍生文创品展示了壮锦文化在发展中的变化和创新,壮锦作为广西的“名片”,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当时我回到忻城,发现我们织的壮锦虽然美丽,但只有一些老旧产品。”于是,兰培文开始尝试制作衬衫、背包等创意产品。量身定制的壮锦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逐渐打开了销路。

  品牌打响后,兰培文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利用“文化+旅游”的方式,在莫土司衙署景区大夫第成立壮族织锦技艺传承展示中心。

  今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服饰销售市场火爆,兰培文接到了大量订单,独具特色而又饱含创意的壮族服饰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挑选购买。“特别是儿童民族服装订单,比往年多一倍以上。”兰培文满脸笑意。

  民族风成为潮流,越来越多的人珍视民族文化,壮锦成为广西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一个生动缩影。

  2004年,谭湘光带领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织出了宽3.8米、高6米的巨幅壮锦壁挂“双凤朝花”,令与会客商叹为观止。从此,壮锦在东盟十国的招商引资、访问交流活动中颇受追捧,向世界展示了广西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019年,一支意大利设计团队远道而来,深入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壮锦技艺工坊实地考察。壮锦绚丽独特的图案、古老的织锦技艺、深邃的文化内涵令意大利设计团队感到震撼。

  这一趟文化探寻之旅,让壮锦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小方格图案的手工壮锦与真皮包具相结合,传统匠心工艺与现代时尚创意的碰撞令人眼前一亮。在米兰时装周惊艳亮相后,龙州壮锦技艺工坊成功收到了首张来自意大利的货值400多万元的订单。

  在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努力下,壮锦如今告别了濒临消亡的境遇,慢慢走上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并开始融入现代生活。近年来,壮锦先后被列入自治区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些壮锦产业也被列为自治区级、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靖西市壮锦厂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近年来始终以“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村妇女从事农闲手工织锦及刺绣制作。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壮锦制作成小巧好看的旅游纪念品出售,既能传承传统工艺,又能令制作人获得可观的收入。

  今年4月,广西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等方面的作用。

  “过去,我们壮族姑娘出嫁要有壮锦作为陪嫁物。”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76岁的壮族大娘李艳芬说。每天清晨,她都会在家中织一段壮锦。在龙州壮锦技艺工坊的带动下,她每月有上千元的稳定收入。

  前不久,谭湘光受邀到北海市参加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围绕“博物馆文物活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一主题,谭湘光与许多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这次活动令我深受启发,应该唤醒我收藏的那些老物件,让传统的纹饰重新鲜活起来,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谭湘光感叹道,“这些可以是衣服上的花纹,客厅里的摆件,也可以是道路两旁花圃的瓷砖、路灯上的装饰”

  过去,对于壮锦的机械化生产,作为传统手艺人的谭湘光虽然有过不少尝试,但更多的是犹豫。“总的叮嘱让我坚定了信心,只有机械化生产才能让壮锦真正地走进千家万户,壮锦文化产业才有机会持续发展。”谭湘光说。

  如今,谭湘光带着设计团队开发的壮锦工艺产品越来越多,这些家居装饰品、旅游工艺品、时尚服饰等畅销国内外,都得益于壮锦的机械化生产。

  在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古老的壮锦有了“新时尚”。拥有千年历史的壮锦,正在壮乡广西焕发新的光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