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日常用品  饮料

用户登陆

  两个月后,这座曾包含了健力宝饮料当年辉煌与衰落双层意义的地标大厦,将正式被接手的地产公司改换成自己的名字。

  如今的健力宝,似乎也能像这座大厦一样,虽然易手,但依然不倒,在抛掉过去的阴影时,寻找到新的发展点。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因北京亚运会而崛起,随后又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健力宝,25年后会以什么姿态回归?会借2010年广州亚运会再掀魔水旋风吗?

  但和25年前不同的是,斗转星移,中国饮料市场已群雄四起,健力宝如何卸下历史的包袱,自我救赎,再创辉煌?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程赴坐落在广东佛山市三水区的广东健力宝贸易有限公司,专访其总经理李文杰,及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区长卢立湃。

  健力宝要获得下一春,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迈过历史的坎。

  对于一代中国人来说,健力宝三个字的含义,早已超越了一家企业的名称或是单纯一罐饮料的界线,而是一部传奇,一段关于中国历史和一代人共同亲历、互相交错的复杂记忆。回顾健力宝历史,依然具有现实的警醒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健力宝风靡中国城乡,谱写出中国饮料之王的传奇。而李经纬,则是这传奇的缔造者,开启了健力宝的崛起时代。

  1983年,时任三水酒厂厂长的李经纬,无意中得知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研发出一种能消运动疲劳的饮品,但由于滋味如同药水难以下咽,没有厂家愿意生产,便主动找上门去要求合作。

  当年8月,李经纬和研究员欧阳孝风云际会。在欧阳孝配方的基础上,历经128次反复试验,酒厂终于成功做出了饮料。

  1984年的三水酒厂,一年利润不过几万元,李经纬却把目光直接盯向了8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8月7日的女排决赛上,被誉为东方魔女的中国女排姑娘直落三局,击败东道主美国队,实现了三连冠。这原本与健力宝毫不相关的幸事,却戏剧般地成就了魔水传奇的开始。

  《东京新闻》的记者有贺不经意发现,中国女排选手在比赛中一直在喝一种从没看见过的饮料,便信手写了一篇花边新闻《靠魔水快速进击?》。随后,这条新闻又被一位随团采访的《羊城晚报》记者改写成《中国魔水风靡洛杉矶》,并被广泛转载。

  健力宝一夜成名,企业发展也迎来爆发期。1984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为345万元,第二年就飞蹿到1650万元,再一年达到1.3亿元,此后15年间,它一直是民族饮料第一品牌。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是健力宝发展史上的另一个转折点。李经纬掷出了令人震惊的1600万元高额赞助费,却一转身在当年10月的秋季糖酒会上捧回了7.5亿元订单。这一年,健力宝完成了原始积累期,开始迎来腾飞的7年黄金时段。

  1994年,健力宝销售额超过18亿元,到1997年,健力宝集团的年销售额一举突破了50亿元,举目国内,无人可及。同年4月,健力宝获得国家第一批中国驰名商标称号。8月,中国饮料协会公布行业数据,健力宝在产量、总产值、销售收入和税利四项均在饮料企业中排名第一。

  飞速发展的健力宝,将民族情结发挥到了极致,擎起了抗击两乐的大旗。虽然始终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作为市场上的直接竞争对手,但健力宝却从来没有因此而制订过任何一个直接针对两乐的市场竞争战略。包括1994年健力宝大举杀入可口可乐老家美国时,也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结果是,美国超市里根本看不见健力宝的身影,看得见的,只有健力宝花500万美元在帝国大厦买下的一层办公楼。

  1997年,饮料行业风云突变,两乐分别从南北两侧通过攻占沿海地区和大都市向中国市场进行包抄。在两乐的凌厉攻势下,健力宝节节败退,大连的市场失守,整个集团遭遇重创。

  从1997年开始,健力宝的销量开始以每年七八万吨的速度持续下降。到1998年,两乐占据了中国碳酸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2001年,两乐及其旗下品牌已经占据中国碳酸饮料70%的市场,而健力宝的市场占有率缩到了不到3%。

  在与两乐的对抗中败下阵来之后,健力宝仍没能正视中国的饮料市场已经开始细分的现实,始终固守大众化、多元化的营销战略。健力宝与不同的竞争对手拼服务、拼广告、拼价格、拼产品,四面出击地推行着多元化扩张,加剧了健力宝的衰落。

  1986年,健力宝首次改制后,股权架构成为:广东健力宝饮料厂占健力宝集团公司的60%股权,澳门南粤集团有限公司占10%,香港顺明企业有限公司占5%,而广信企业发展公司占15%。就这样,健力宝成了一个独特的外资型国企。在当时全国大部分企业还在讨论厂长大还是大的时候,集厂长、、工会主席于一身的李经纬,已实现了自主经营的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水市政府一位相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如是评价李经纬的管理团队:过早的施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有了大权,但缺少制度的约束,必然导致混乱。

  据知情人士介绍,此后,当时的三水市为了完成就业率,又提出一项要求:健力宝的员工必须保证三水人占到45%的比例。

  这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政府在企业安插人事的结果是,很多有裙带关系的当地人成了健力宝的主要中、高层骨干,这导致企业内部管理队伍老化,人情代替制度,管理异常混乱。

  1997年,38层高的健力宝大厦在广州落成,公司资金旋即断奶。8个亿啊,把公司的流动资金都抽干了,连员工工资也发不出来。而李经纬对其团队的承诺也很难再兑现,空头支票越开越多,江山便开始动摇了。包括后来翻出来的各种经济案件,其实都是内部举报的。上述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回忆说。

  终于,在2001年,健力宝的好日子过到了头。健力宝销量直线下滑,员工工资发不出,银行上门催债,健力宝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中已是风雨飘摇。

  2002年的第一场雪并没有给健力宝带来好兆头。这年,迫于无奈的健力宝进行改制,谁曾想,改制让衰弱的健力宝又栽进一道坎里。

  2001年6月,由原三水市政府办公室、国资办、体改办、工业局负责人和健力宝两位副总组成的改制六人小组诞生。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按健力宝4.5亿的资产评估价,以半公开的方式招商。

  此时,三水市政府心目中理想的买家是国内饮料业同行,而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承担健力宝所有的员工及负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健力宝的品牌。

  从开始和青岛啤酒(28.24,0.44,1.58%)集团谈,改制小组辗转找了法国达能、新加坡第一食品(14.42,0.15,1.05%)、香港永富、新疆德隆等等企业,但却没有一家愿意掏钱来买一家问题成堆,前景堪忧的厂。唯一对健力宝有点兴趣的达能,也只愿意买下健力宝的壳。

  一直到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出现。在改制小组看来,浙江国投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并且进行过发展饮料新市场的调研,对采购、现金流管理、新品研发都有一整套思路。而最令三水市政府欣喜的是,它不仅没有讨价还价,还承诺会接管健力宝所有的员工和债务。

  为了一扫李经纬时代的老气,张海一上台,就对健力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格式化改革,健力宝18年来的运动饮料路线年4月,张海不惜舍掉五六个亿的营业额,把健力宝下面的非健力宝品牌产品全部停产,旋即推出了第五季。并且是一口气推出维C可乐、热带水果宾治饮品、鲜橙汁饮品、冰红茶、饮用纯净水、冰淇淋维C汽水等六大系列25种饮料,令人眼花缭乱。

  在高密度的广告轰炸下,第五季全年获得了10亿元的销售额。这让张海的信心爆棚,2003年,他急不可耐地推出了另一个全新的品牌爆果汽。为了更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眼球,他大胆地启用了被人戏称为农药瓶的黑塑瓶作为产品包装。2004年3月,健力宝还推出茶饮料。

  尽管张海的原意是用健力宝攻运动饮料市场,用第五季、爆果汽攻生活饮料市场,从而形成夹击。但事实上,在整个集团的资源向后者的重度倾斜中,在市场上拼杀多年的核心产品健力宝运动饮料,已不知不觉间被张海休克掉。健力宝成功的基因及核心竞争力,就这样一点点地被削弱、剔除。过度的产品延伸加上过度的广告轰炸,让健力宝的定位更加模糊不清,在五花八门的产品堆里,它从运动饮料的代表沦落为一个人人皆知却又人人不清楚的饮料品牌。

  (5.51,0.05,0.92%)、河南平顶山宝丰酒业、华意电器、湖北双环科技(8.29,0.36,4.54%),投资3个足球俱乐部、江西景德镇健康产业园这种盲目扩张的恶果再现李经纬末期的资金困局,2004年初,健力宝集团出现资金危机的端倪,拖欠供应商货款、经销商货物成为了家常便饭。没过多久,产品变味事件爆发,近2亿元的产品和价值几千万元的原材料堆在仓库里,健力宝彻底掉进了资金黑洞。

  接下来的健力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时期。工厂停产,政企官司,经销商逼宫,健力宝陷入最低谷。2004年的健力宝,号称47亿元总资产,但实际负债近30亿元,其中短期债务1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70%,且资产水分很大。如对外公布2003年的销售额为28亿元,实际上却不足20亿元,除去应付账款,健力宝集团甚至已经资不抵债。

  相比李经纬的缺乏创新,张海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跨越的步伐迈得太大、太快,对健力宝的资金、营销网络和生产线都构成了难以消化的压力。

  张海的命运难脱李经纬的覆辙:同年8月23日,张海被健力宝集团宣布下课。

  2005年3月,张海因在健力宝集团期间涉嫌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被公安机关拘留。经佛山市中院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两次审理后,2007年,张海被判犯有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犯挪用资金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0年。

  从李经纬末期到张海的折腾,健力宝已是千疮百孔,濒临崩溃的边缘。健力宝何去何从?这道难题再次摆在了彼时已撤市变区的三水区政府面前。

  正当健力宝命悬一线之时,一直对其颇为赏识的统一集团在2004年10月初出价1亿美元提出收购。统一的诚意,很快打动了三水区政府,不料却令健力宝的经销商大为光火,他们无法接受,一个积怨颇深的对手将成为自己头上的领导。

  各地经销商的书如雪片般飞来,面对他们誓与健力宝共存亡、愿筹资两亿救健力宝的呼声,三水区政府不得不于2004年10月18日宣布,与统一并购意向破裂。

  2004年11月16日,北京汇中天恒董事长李志达在广州与健力宝集团控股公司的代表张海、祝维沙和叶红汉分别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受让三人在健力宝集团上游控股公司的所有股份,从而间接持有集团91.1%的股份,成为健力宝第一大股东。

  不过,资本玩家阴影犹在,三水区政府对这个半路杀出来的据称怀揣两亿的李志达,条件反射般地投了极度不信任票。当张海团队与李志达达成股权转让协议后,三水区政府不惜以小股东的身份动用权力,查封公司账户,将李志达一班人马驱逐出境,并于12月7日,紧急召开复产大会。3天后,由三水区政府出资100万元注册的国有独资贸易公司健力宝贸易公司成立。

  尽管三水区政府极力反对,但2005年5月,汇中天恒还是正式成为健力宝的合法大股东,掌握了91.1%股权。出人意料的是,健力宝股权再次骤变,李志达萌生退意。一度离开健力宝的叶红汉戏剧性地从李志达的手中接过健力宝58.3%的股份。

  在这一轮股权变幻风波趋于平静后,先前颇有诚意的统一集团又被三水区政府请了回来。经过几轮短暂而仓促的谈判,2005年10月,统一集团以一个至今外界都难探究竟的价格收购了健力宝贸易公司100%的股权。

  健力宝集团巨大的品牌价值和同样巨大的债务包袱,是健力宝股权风云变幻的主要原因。不过,在统一进入时,这个问题已经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据一位健力宝内部人士透露,汇中天恒从三水区政府手中接过第一大股东帅印的时候,健力宝已被拆分成健力宝集团和健力宝贸易公司两大块。

  该人士称,叶红汉掌控的健力宝集团承担了近四十亿元的不良资产,但同时健力宝商标、生产系统等健力宝的重要资产也划在这里。而健力宝贸易公司,没有集团的任何债权债务,包袱比较轻,可以看成是由统一控制的健力宝体外循环公司。统一有多年产业整合经验,这次股权转让,是借贸易公司这个媒介,实现健力宝与统一在销售渠道方面的合作。

  事隔4年后的今日,由叶红汉与统一分别掌握的健力宝集团和贸易公司依然是分权而治。就集团与贸易公司之间的关系,叶红汉曾经公开给出这样的解释:为了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管理,健力宝生产也是交给贸易公司代理。贸易公司和集团之间有保底合同,有预付加工费,把未来几年的加工费都给了,两者之间有宏观层面的相互控制。

  久病的健力宝,要快速恢复健康,对任何职业经理人都是巨大挑战。曾在统一集团分区担任总经理的吴福章和李文杰,在先后走上健力宝贸易公司总经理位置的那一刻起,就体会到重担压身的感觉。

  接管健力宝贸易公司后,统一曾高调宣布,2006年将实现20亿元的销售目标。然而一直到2008年,连续亏损3年的健力宝,销售额离这个目标仍相去甚远。

  不过,这很难说是统一的错。四年来,统一对健力宝所表现的耐心,已足以令此前热衷换手游戏的投资者汗颜。只能说,统一在把健力宝推上快车道之前,还有一件事是必须做的,那便是疗伤。

  对于健力宝以前留下的后遗症却是几年都难以消化:定位模糊的产品,千疮百孔的品牌,闭塞不畅的销售渠道,庞大却近乎瘫痪的产能,以及内心忐忑的员工和经销商。

  2005年11月,从统一华东区总经理调任健力定贸易公司总经理后,这个以整合并购见长、行事果断的人,并没有雄心勃勃地抛出他的改革大计,或是盲目推出新品,而是埋头在团队建设、经营体制、恢复生产、稳定人心等方面进行了梳理。

  也恰恰是他的不作为,被外界视作健力宝的幸运。毕竟,此时的健力宝,已再经不起任何折腾了。尽管吴福章在任期间,健力宝2006年和2007年分别实现了40%、30%多的增长,但最终他仍被认为因没能完成统一集团的销售目标而离职。显然,此时的统一,对健力宝已有了更大的期待。

  2008年1月,李文杰任健力宝贸易公司总经理,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仍避免不了巨大的落差感。实际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困难得多。但作为职业经理人,李文杰更视这份工作是自己难得遇到的一次挑战。

  他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潜心研究健力宝从出世到飞跃、再到沉寂的历史,结果痛心地发现,作为国内最早的运动饮料,健力宝本该成为这一集团军的领跑者,结果却跑岔了道。近10年来一直在与汽水竞争,价格越来越低,销量越来越小。

  运动饮料占国内饮料市场的份额不到3%,远低于美、日30%左右的比例,发展前景广阔。而且在这一块,并没有像两乐这么强势的竞争对手,健力宝有着更多的空间。

  看到市场空间,李文杰选择了向起点回归。跑了一大圈冤枉路后才发现,运动饮料定位才是正确的,因为健力宝从一出生就是运动饮料。

  为此,他先后两次拜访了创始人李经纬。对运动饮料定位同样的坚持,让两位相隔多年的健力宝如遇知音。李经纬先生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其中有很多恰好是我正在做的,包括对亚运赞助权的争取,可以说,虽然管理方式不同,但我们的很多想法都很相似。李文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运动饮料的路线被重新确立下来之后,李文杰更确定健力宝要的是什么,但他却并不主张把孩子连同脏水一同倒掉。因此,在张海时代残余的数十个品牌分类被果断砍掉的同时,第五季的番石榴汁和阳光果葩却保留了下来,并且今年又新推出了芒果汁。

  在李文杰看来,在健力宝产品线中,第五季并不是核心品牌,却是一个有价值的产品。每年有两个亿的销量,至少能让健力宝现在好好活下去。他把第五季品牌定位于健康果汁饮品,作为健力宝品牌的补充。

  去年第五季柠檬汁被娃哈哈挤出市场和今年芒果汁的意外畅销,让李文杰更意识到了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他感叹:只有做到品类第一,才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ME TOO(我也是)的跟随策略对健力宝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而差异化战略下运动饮料的重新定位,甚至给健力宝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市场地位的改变。按照调查研究机构欧睿咨询提供的数据,在2008年的中国功能性饮料市场,健力宝以22.2%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三得利维体、宝矿力水特以及百事可乐旗下的佳得乐。

  回归,让健力宝重拾久违的自信。2008年,健力宝实现了15亿的销售额,2009年,李文杰把目标定在了18亿元。

  而健力宝所在的三水区政府,同样对健力宝的未来寄予厚望。三水能成为国内目前唯一的饮料名镇,要感谢健力宝。是健力宝让世界人民认识了三水,它奠定了三水饮料业的基础,也启动了三水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的进程。健力宝这一中国民族饮料知名品牌,我们三水区政府十分重视,会尽力去扶持它进一步做大做强,重振雄风。我们对它的期待是永立桥头,开拓未来。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区长卢立湃对《中国经济周刊》如是说。

  自2008年1月执掌健力宝以来,李文杰,这个具有统一基因的人所要承担的,不仅是健力宝的复兴重任,也是一个民族饮料品牌再度振兴的使命。

  健力宝是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起飞的。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将是健力度再度起飞的日子。8月13日,在健力宝贸易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李文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讲述起这段他一生中 最艰难也最具挑战性的履历时表示,未来一到两年,人们会对健力宝有新的记忆。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家喻户晓的中国魔水健力宝曾创造了民族饮料的神话,也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沉寂。您是怎么看健力宝这个品牌的?

  李文杰:我来健力宝两年多,给我感触最深的有四点。一是品牌价值被远远低估了。这是在外面根本感受不到的,包括我来健力宝之前也没觉得它有多好。健力宝创造了民族饮料品牌的奇迹,有着深厚的根基。

  第二、企业、品牌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要坚持创新。如果不创新,再辉煌的品牌也会没落,国内像这样的例子已经有很多。

  第三、企业的信誉、诚信很重要。要能够带给客户、员工、消费者信心。在健力宝过去的几年里,经销商的信心受到了很大伤害,我们一直在尽力恢复,包括还以前欠他们的货款等。

  第四、企业的能力匹配很关键。你想跑得更快,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你必须考虑,你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眼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有人问我,健力宝拿到亚运会赞助权了,为什么不抓紧时机,铺天盖地打广告?我说,作为健力宝必须有计划性地去修复,因为以健力宝目前的发展情况及健力宝的销售渠道情况,并不是最适宜的时机去这样做,做了也不一定有效果。

  健力宝之前有段时期,迅猛扩张,业务人员从几百个飚到九千多,但结果怎么样呢,根本吃不消的。企业必须考虑资金、人力资源等各种能力的匹配问题。在恰当的时候做正确的事。

  《中国经济周刊》:对于健力宝大起大落,外界有各种说法,在您看来,导致健力宝一度低迷的原因有哪些?对今后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李文杰:1997年到1999年,是国内饮料业大变革的时期,健力宝没有抓住机遇,错过了行业发展时机,之后也没有注意到企业能力的匹配。另外,核心产品创新不够,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抓住下一代的年轻人。

  我进来以后,感觉网络渠道、品牌力量都是健力宝的劣势。但压力的确也很大,因为我多了一份民族品牌重新振作的任务。

  有人打电话跟我说,怎么买不到健力宝。我说就算把网络铺到你家门口,你也不会买。因为健力宝目前面临的不仅仅是渠道问题,还包括产品创新、品牌的宣传推广等等,是需要综合治理的。应该更深刻地看到难题,不见得投广告就有销量。

  《中国经济周刊》:健力宝重新崛起的希望在哪里?从最初深入人心的运动饮料,到之后的时尚饮料,再到 爆果汽、第五季等果蔬饮料,健力宝的产品重心几度转移,今后健力宝将如何重新明晰自身的定位?产品结构上会进行哪些调整?

  李文杰:尽管有困难,但是,比起初创期,比起开天辟地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我现在还是要好得多,毕竟,健力宝现在一年还有十几个亿的销量,而且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清楚了,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健力宝能不能重新崛起,关键在于消费者、市场能不能接受,而首要的就是要有他们喜爱的产品。没有让消费者喜欢、适合他们需要的产品,广告做得再多、渠道铺得再宽,也不会有销量。

  我带给健力宝的第一个改变是:定位清晰。健力宝天生就是运动饮料,而且现在也必须走差异化战略。以健力宝目前的实力,怎么去跟王老吉斗,怎么和两乐竞争?当大家都知道是机遇的时候,健力宝已经没机会了。因此,健力宝现在不能去跟他们比胳膊粗,只能差异化突围。国内的运动饮料市场还不成熟,而且在这一块,并没有像两乐这么强势的竞争对手,健力宝有着更多的空间。

  《中国经济周刊》:渠道体系的建设和恢复,对于健力宝的复苏来说至为关键。在拓展销售网络、回归城市这一环节,健力宝有何策略与布局?还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

  李文杰:首先,我们要稳住三、四线城市和乡镇渠道,补足这些地方的空白区域。这是健力宝有优势的市场。

  其次,回归城市。这是健力宝的短板,只能一步步来,预计需要两到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就是,回归城市,回归年轻时尚,回归现代化渠道管理,三个回归。

  有人问我,怎么回归年轻时尚?我说像健力宝的亚运会啦啦队选拔赛,在全国各城市各高校展开,难道这还不够年轻,不够时尚吗?(年轻化)很多事情我们没有说,但其实一直在做。啦啦队选拔赛就是要让健力宝回到高校,回到年轻人心里,他们是饮料消费的主力军。

  健力宝能成为亚运会指定运动饮料,要感谢亚组委的领导。坦白说,从健力宝现有的状况,根本不够资格成为亚运指定品牌。但在我们跟亚组委领导表达了健力宝对2010年亚运会的期待后,最终得到了亚组委对这一民族品牌的大力支持,让健力宝成为广州2010年亚运会运动饮料赞助商。

  我从去年四、五月份就在构思这个产品,考虑推出新一代的运动饮料。因为健力宝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橙色汽水,已经太老了。健力宝不应只有原来的产品,而应该与时俱进,有更符合21世纪运动人群和休闲人群需要的产品。

  健力宝NEXT爱运动是我们和国家体育科研所合作后推出的第一款产品。它突破了目前市面上基本型的运动饮料,是全新配方,在功能上更理想。如添入了左旋肉碱成分,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款饮料含有,因为成本太高,但它能加倍补充能量。

  它不仅是健力宝的Next,是新一代的中国魔水,也代表整个运动饮料的Next,是新一代的中国运动饮料。同时,也是消费者的Next,价格也会很有竞争力,初定在(每罐)三块五到四块。

  (健力宝NEXT爱运动)目前已经有经销商抢货了,今年只能采取分配的办法了。很快我们的产品就将全面上市,在亚运到来之际,相信一定会形成很大的市场冲击。如果亚运会上大家都喝Next,健力宝不成功,你信吗?

  李文杰:很多对健力宝有着浓厚感情的人们,都恨不得健力宝明天就能重新崛起,我也想,但这是不现实的。一个曾经深受伤害的品牌不可能一夕之间恢复枝繁叶茂。

  我相信,通过整合性营销,通过产品、渠道、形象等各个方面系统有序地推进,在明年亚运前后,会有一个全新的健力宝出现。

  作为中国饮料业最早的起跑者,佛山三水曾经随着健力宝的沉浮而令世人所瞩目,并一度陷入沉寂。近年来,一大批世界级饮料巨头陆续入驻三水。健力宝重夺亚运指定运动饮料、百威投产、红牛动工在即,三水区饮料业正酝酿着第二次聚变。

  随着健力宝的再度崛起,三水饮料业开始风生水起,这将是三水经济发展史上不容错过的机遇,也将成为广东饮料发展史上最精彩的一笔。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三水区卢立湃区长表示,此次三水饮料业的聚变,目标直指中国饮料之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三水还鲜为外人知的时候,健力宝已经随奥运雄风冲出了广东,甚至冲出了亚洲,一跃而成家喻户晓的第一民族饮料品牌。健力宝的故乡,成为了当时身在外地的三水人对三水最简单明了的介绍。

  遗憾的是,这款写尽传奇的中国魔水,并没有按照人们的想像一帆风顺地登顶巅峰,而像是被施了魔法般地陷入了几起几落、沉浮不定的发展迷局。

  尽管对于健力宝这一托起三水人梦想的支点,启动三水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的引擎,三水从来都是不抛弃,不放弃,然而,一枝独秀不是春的道理,三水区政府又何尝不明白。

  用卢立湃的线;在培育健力宝、隐雪、强力果汁等本土饮料品牌的同时,以独特的资源优势为依托,引进更多饮料企业入驻,形成饮料产业的榕树效应,已成为三水用饮料经营城市的必然选择。

  1999年,作为先行者的青岛啤酒成功收购了三水强力啤酒厂,开创了南中国又一著名啤酒品牌山水啤酒。十年过去,青岛啤酒(三水)有限公司实现了利税过亿的目标。

  三水青啤 当年收购、当年出产品、当年实现盈利的故事,在投产前几年通常是亏损的啤酒行业,作为奇迹广为流传。而这对于有世界啤酒之王之称的百威来说,自然是一个不小的。

  2009年3月12日,斥资6亿元、筹建近两年的百威三水工厂投产,这是百威英博合并后在华开设的首家工厂。到6月份,产量已达8万吨,实现税收4000多万元,预计全年产能将超过20万吨,税收有望突破亿元大关。

  啤酒巨头在三水上演好戏的同时,非酒精性饮料企业也不愿错过三水好时光。伊利乳业落户南山,建成了酸奶和冷饮项目华南生产基地。2008年11月, 红牛也进军三水,预计明年7月建成投产,年产能达3.6亿罐。

  就连可口可乐,也看上了三水。2009年6月9日,可口可乐携6亿巨资落子三水西南金本水乡工业园,第一期产能将达40万吨,有望培育出可口可乐在国内最大的非碳酸生产基地。

  中国已成为可口可乐全球第三大市场,三水项目的上马将有利于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整体布局。可口可乐装瓶商生产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万安列如此形容走三水这步棋的意义。

  据卢立湃区长介绍,目前,整个三水区共有食品饮料生产和配套企业100多家,初步形成了饮料包装、饮料制造、饮料销售为主的饮料产业格局,年产值达到近50亿元。

  饮料巨头齐扎堆,一时间令三水在行业内的关注度直线上升。而关注的焦点在于,三水这个在广东甚至佛山五区都并不十分起眼的小城,何以引来诸多世界级的饮料业巨头落户?

  对此,外界一度认为,传统的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之说,或许正是最恰当的解释。换句线;,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自然也就与饮品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是饮料的生命,饮料品质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质的竞争。卢立湃的观点印证了该说法的合理之处。三水位于西、北、绥三江汇流之处,是珠江三角洲的发源地,优质的水源,为发展食品饮料业提供了最优良的环境。

  百威英博有关负责人的看法与之如出一辙。就饮料业而言,产品包装、营销手段同质化非常严重,因此未来饮料业的竞争将回归到原料的竞争上。

  青岛啤酒(三水)公司有关负责人则更具体地解释说,在啤酒的产品成分中,90%为水,因而啤酒水质对啤酒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水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并且是珠三角向粤西北和祖国大西南辐射的桥头堡,高速公路、铁路、空运等交通网络十分发达。同时,三水饮料业发展起步早,已形成了初步的产业聚集效应,包装、物流配送等配套设施经过多年沉淀,已渐成体系。

  而这一切,对于入驻三水的企业来说,一个最直接的好处莫过于成本的降低。事实上,早在金融危机之前,饮料企业的日子就变得难过了起来。从去年起,广东啤酒业每吨啤酒利润骤降50%。大浪淘沙下,物流、原料、包装设计、市场开拓等各项成本的控制能力已经成为各饮料企业竞争的关键。

  本土饮料品牌与外来强势品牌相映成辉,三水饮料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而去年6月获得的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又为三水饮料业的发展增加了一个重量级的品牌,形势似是一片大好。不过,现在还并没到完全乐观的时候。

  产业集群并不意味着规模效益的产生。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教授提了个醒,三水饮料业尚没有达到区域品牌的程度,目前还只能说企业在三水碰头了。

  如何让碰头的饮企巨头们真正发挥核聚力量?如何将老天赐予的先天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后天竞争力,避免三水成为饮料制造业的纯加工厂?这些都是三水区政府亟需考虑的问题,也考验着当地领导的决策能力和执政、服务能力。

  营造饮料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完善配套,建立饮料产业链,是当务之急。卢立湃区长认为,应当用超前的眼光去规划三水饮料的未来。

  据了解,近年来,三水区先后爆破拆除了立窑水泥厂、关闭采石场,整治陶瓷、纺织、印染等污染性企业,以确保优质水资源的原生态保护。

  此外,三水目前正在西南街道金本片打造占地万亩、以食品饮料加工为主导产业、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工业园区,至今已累计投入2亿多元。

  除继续着力引进知名饮料企业外,我们还将引入上、下游配套项目,使三水形成集生产、研发、包装、物流于一体的饮料产业链,把三水打造成为华南乃至全国的饮料产业集散地。卢立湃区长表示。

  通过食品饮料行业协会沟通内外的桥梁作用,让聚集的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引导他们做强做大,合作共赢。尽管协会还在紧锣密鼓的筹建当中,但卢立湃对它已是寄予厚望。

  而另一个重要法宝,则是即将开幕的第二届三水饮品节。筹办一个节会,搭建一个平台,扶植一批品牌,三水的未来,将是中国饮料之都。采访的最后,卢立湃区长满怀信心地规划着三水饮料的未来蓝图。(《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许社功 陈文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