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画”卷——《齐鲁不凡》系列调研报道之三
近日有关于泳池小故事,天津持刀行凶男子无精神病,2.5天休假制度,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泳池小故事,天津持刀行凶男子无精神病,2.5天休假制度,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泳池小故事,天津持刀行凶男子无精神病,2.5天休假制度,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泳池小故事,天津持刀行凶男子无精神病,2.5天休假制度,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以上就是关于泳池小故事,天津持刀行凶男子无精神病,2.5天休假制度,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潍坊市临朐县九山薰衣草小镇风景。 高秀花摄
“道承齐鲁、襟连海岱”。
用全国1‰的淡水、1.7‰的土地,贡献了全国7.2‰的粮食、15.7‰的蔬菜、12.7‰的花生,是我国的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这就是山东潍坊。
来到潍坊,农业现代化水平颠覆了记者对农业的认知:种地成了技术活,新农品让人眼界大开,智能温室大棚里机器人就有好几种,农业早已不是过去的旧模样,手机成为新农具,农民住在景区绝非虚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潍坊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破解了一个个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难题,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县域经济各具特色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丰富和发展了“潍坊模式”。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运表示:“按照市委基本工作思路,主攻乡村振兴战场,以国家农综区建设为着力点,实施典型带动、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在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开放带动等方面取得突破,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满眼生机勃勃的景象,满目创新创造的活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兴金色产业:
让农民增收又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在乡村振兴这场大考中,农民增收是一道分量十足的必答题,这道题得分多少,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成色。
几千年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是,仅仅种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也就是不愁没饭吃。要发家致富,只能土里生“金”、点土成“金”。土地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种地科技化,已是潍坊农民增收致富的“密码”。
一是让土地“活”起来。在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一排排崭新的二层小楼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村民孙热莱说:“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4口人住着200多平方米的小楼,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俺家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在青州市弥河镇桐峪沟村,农民整体搬迁到山下社区,百年古村变成了高端民宿区,村办旅游公司生意火爆。农民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在景区打工每月有四五千元收入,10年前年人均收入只有几千元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人均收入3.3万元的小康村……
土地活起来,农民富起来。松兴屯和桐峪沟正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两个典型案例。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关键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由家庭分散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目前,潍坊已流转土地452万亩,托管土地210万亩,68%的土地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万多个,联结121万多户农户。
二是让产业“火”起来。推进产业发展,农民得到了哪些实惠?
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56岁的农民孙德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家12亩地流转给青阜公社。土地流转费用每年每亩400元,一年收入4800元;自己在公司打工每月5500元,年收入6.6万元;去年土地流转分红收入每亩230元,全年收入2760元。算下来,孙德桓去年的年收入为73560元。
孙德桓是当地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见证者。土地流转后,农民的收入来源变得多元,其中既有土地的财产性收入,也有农民打工的工资性收入。
昔日盐碱地,今日吨粮田。青阜公社是山东省土地经营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0万亩。青阜村村主任、青阜公社负责人孙德东告诉记者:“原来这些盐碱地一片白茫茫的,没人愿意种,成片成片地撂荒,看得我心疼!通过土地改良,去年小麦亩产接近1000斤。土地流转后,平均每亩地收入接近4000元,青阜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
三是让种地“牛”起来。粮食作物生产实行全过程托管,让农户省心、省力又省了成本,补齐了现代农业的服务短板,将小农户逐渐引入了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为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专业化服务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激活了土地增产潜能,孕育了农业勃勃生机。
连续三届获评“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的高密市宏基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的试水者。
按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思路,宏基专业合作社构建起“整建制农业生产托管”模式,以契约形式承揽了农民的种地任务,推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2020年共实现托管面积10万亩,全年营业收入突破7000万元,为农户节本增收300万元以上。
农民职业化,就是产业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潍坊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波认为,农业产业一旦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领力量,就意味着要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县域特色经济发展了,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就可以放心进城务工经商。2020年,潍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51元,80%的外出务工农民实现了县域内就业,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1572元。
筑绿色底色:
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潍坊不少地方立足自身特色,蹚出了绿色发展、生态兴村的路子。比如,寿光蔬菜、潍县萝卜、青州银瓜、昌乐西瓜、临朐大樱桃等,形成了多点发力、全域均衡发展的格局。
好生态带来好项目,好项目反哺好生态。好项目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海水稻小镇便是鲜活的案例。
在寒亭区袁隆平海水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一望无垠的稻田上机械穿梭,农民们正忙着备苗、插秧。负责基地运营的山东滨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国庆告诉记者,原来这里是一片盐碱地。去年,由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海水稻完成产量测评,亩产量达1250.6斤,实现了盐碱地里稻花香。
袁隆平院士曾说,海水稻就是“种福田”。寒亭区委书记、潍坊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滕双兴表示,海水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种植为基础,布局海水稻种植、研发、生产、物流和品牌推广等全产业链生态。通过项目建设,周边区域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得到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农业及相关产业得到不断发展。
舌尖上的安全牵动亿万人民的心。提高农产品品质,潍坊各地有哪些实招?
按照“三同”(同线同标同质)原则进行监管检测。在安丘市兴安街道四海社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记者看到小韩十里村送来的土豆、姜,检测员逐一检测农药残留等各项指标,检测报告同步录入电子系统。
“现在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都很强,如果检测发现问题,后果会很严重!”四海社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员闫淑美说。
潍坊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赵庆胜告诉记者,潍坊各地在推广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加强投入品使用监管,强化质量检测,要求凡是进入超市和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必须具备合格证二维码,保证质量追查溯源。
生态农产品,到底生态不生态,由谁说了算?标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尤其是建立起消费者真正买账的标准体系。
对此,潍坊的做法是实施标准引领。当地先后建成省部共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目前已集成研发37种蔬菜54项标准技术规范,填补了番茄、黄瓜两个全产业链标准技术规范国内空白。
好生态带来好品牌,好品牌带来大市场。“嘎嘣脆甜”的潍县萝卜、“皮薄味甜”的昌乐西瓜、香气浓郁的青州银瓜……一个个畅销全国的“潍坊农品”远销北上广,享誉全世界。
添蓝色动力:
传统农业变得“更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行走在潍坊的田间地头,记者被眼花缭乱的科技设备所折服:智能化温室大棚里蔚为壮观,通过APP坐在家里就能种地,手机成了新农具……
种菜也成了游戏?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寒亭区前阙庄村的智慧温室大棚里变成了现实。
前阙庄村党支部书记于英智告诉记者,当地按照“网上游戏,实地托管”的思路,开发推广种菜游戏,占地180亩地的温室大棚,只需要一名工作人员管理。消费者网购这里的蔬菜,不仅购买了产品,还可以“购买”整个生产过程,客户通过手机可以在线施肥、浇水,边玩游戏边种菜。
前阙庄村的云上农业只是潍坊农业科技创新的一面镜子。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的“新鲜玩意”,正是以先进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潍坊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成智慧大棚3万多座,建设智慧园区100个、智慧农场100个,潍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
在坊子区洼里村智慧农场,多头奶牛排队等待机器人挤奶。洼里村党支部书记刘向东告诉记者,在有机智慧农场,6个人可管理13728平方米的农场,产值达到3000万元以上,而在智能化养鸡场,1人便可以养3万只鸡。
山东沃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棚内,大葱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由传统人工1天种植1亩地提高到1个小时1亩,实现了大葱的苗齐、苗全、苗匀、苗壮,通过自动化采收,降低了50%的采收成本。
……
高科技设备投入也为投资者带来了不小负担。在调研中记者发现,不少拥有乡土情结的企业家返乡创业,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高科技设备。由于农业科技装备投入大、周期长,部分企业家感到力不从心。
破解这个难题,各级政府需主动作为。潍坊建立了多元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涉农资金整合、配套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整合涉农资金135亿元,撬动390多亿元工商资本投向乡村。
人才是宝贵的财富。有钱有设备,没有人才也不行。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采访中,以“育出一棵苗,服务一棵葱,富裕老百姓”为追求的山东沃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59岁的他曾在科研部门工作多年,本可在大城市拿高薪过日子。但他选择在安丘这个小城市种葱创业,十年磨一剑,在自有基地成功研发出大葱全程机械化种植设备并投入使用……
“真正把现代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中,为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衔接,才能把土地变成绿色工厂、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一谈农业眼睛就冒光”的刘凯说。
在潍坊,像刘凯这样的专家还有不少。如何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参与到农业农村发展中去,如何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激活创新体制机制,是乡村振兴要一一破解的难题。
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火热的土地,让科技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花结果;滚烫的理想,让一批又一批科研工作者深入田野。
圆紫色梦想:
让乡村也有“诗与远方”
临朐县九山镇,地处沂山西麓,域内群山连绵。对于传统农业而言,这里是一片贫瘠之地。以沙壤土、淋溶褐土为主的土质,难以支撑农民丰收的梦想。
换个角度看,这里又是一片富庶之地。临朐县的母亲河弥河发源于此,与弥河源头相伴的双雀山,险峻巍峨,是发展休闲旅游的理想之地。
“独特的自然风貌,让我们有条件寻找到一条摆脱地区之间同质化、低端化恶性竞争的乡村振兴之路。”九山镇党委书记贺志健说。
然而,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好山好水,让九山镇变得与众不同,还需要一个支点。九山镇将这一支点选在了紫色的薰衣草上。
2006年,在九山镇承包荒山多年的山东宋香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茂山在国外考察时受到启发。他发现,双雀山的土壤非常适合种薰衣草,而这种经济作物拥有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于是他决定打造一个薰衣草小镇——宋香园。
经过多年培育,2018年宋香园开始大面积试种薰衣草。每年的6月,这里就变成了薰衣草的海洋,一座座石房子点缀其间,花香阵阵,景色宜人,引来八方游客。
在刘茂山看来,薰衣草小镇的价值远不止于招揽游客。他们要做的,是以薰衣草种植生产为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三产有机融合,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在乡村投资,一要耐心,二要细心。乡村的产业不足、基础设施不足、人才不足,任何一个问题都非一朝一夕能解决,必须要有耐心。”刘茂山说,“细心指的是,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发展趋势。社会消费升级大潮已至,百姓对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越来越大。以前大家想的是怎么吃饱、吃好,现在想的是怎么能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文旅产业、大健康产业将迎来黄金期。”
有了这样的认识,规划变得很清晰:一产为先导,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薰衣草原材料供应地;二产促增值,建成薰衣草加工体验中心,发展精深加工;三产共联动,依托周边齐长城、温泉等旅游资源,建设薰衣草特色景区,培育“农业+旅游”“农业+康养”等多种业态,实现产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
无独有偶,地处山沟的青州市弥河镇桐峪沟村因交通不便,也面临致富难题。
“村里以前实在太穷了!曾经长达10年村里没有一个男人结婚,原因很简单,外村的姑娘不愿意嫁过来,本村的姑娘想着嫁出去。”谈及往事,桐峪沟村党支部书记郭保伟眼含泪花。
穷则思变。当地利用古村旧貌做文章,推进景村共建。经过统一规划,全村搬出山沟,住进了设施齐全的新楼房,旧村落改建成桐峪里民宿度假区,全村2400余亩荒山坡地流转给九龙峪景区。山谷幽静,古树茂密,鸟语花香,精品民宿让人找到山居生活的诗意。
“来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五一’期间一天就接待了2万多名游客,景区门票收入达100多万元!”郭保伟说。前些年村子“空心化”,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
美丽风景如何变成“美丽经济”?偏远山区如何找到特色产业?好创意如何落地成为好产业?
近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升级的重要载体。能否赶上消费升级的大潮,让山水田园成为当代人渴望的“诗与远方”?除了加大规划力度,还需引入各方力量,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将农业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人气和资源要素的重新聚集,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极佳支撑点。
写多彩创造:
品牌塑造“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幸福的生活,总有鲜花相伴。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以厚重的历史文化闻名。没想到,这里“无中生有”,长出一个花卉产业!这里有江北最大的花卉市场,青州先后获得“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花卉苗木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被赞为“东方花都”。
这里有40多年种花史,草花、多肉植物产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蝴蝶兰产销量占全国市场十分之一。青州已成为南花北运、北花南调的中转站,是全国最大的盆花生产中心、盆栽集散中心和花卉物流中心。
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郑栋鹏对花卉产业的数据如数家珍,“青州花卉种植面积13.6万亩,从业人员15万人,年市场交易额110亿元,花卉专业村136个。花卉品种3000多个,远销28个省份。一年四季都有花,每个月都有花上市”。
青州市黄楼街道以花闻名。在世纪金塬花卉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棚内,一盆盆鲜花生机盎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租了100亩土地种花。过去种菜,后来转行种花,还在北京卖过花。”该公司总经理崔立法告诉记者,“去年春节行情好,我们的花很多卖到北京去了!最新的智能温室有4000多平方米,全部配置物联网,温度、湿度等都是自动化控制,灌溉及花卉生产实现了标准化。摆上花,人都不用进大棚了,用手机就能管理。”
弥河东岸,中国(青州)花卉苗木交易中心里五彩缤纷,不少年轻人正忙着直播带货。目前,这个交易中心已建成交易大厅6个,是国内最大的现代化花卉苗木交易市场。
伴随着青州花卉产业生长的,还有花卉产业链。相关配套设施产业发展迅速,承建花卉温室工程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花卉升降温设备生产规模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
青州花卉,生长自民间,政府精心浇灌,才“长”出个大产业。回望1981年,黄楼公社卢李村农民李洪儒承包了3亩土地种花。最初,他用小推车将盆花从家里推到集市上出售。1989年,他又承包了50亩果园改种杜鹃。一年后,他挣了60万元,成立了青州万红花卉公司。从此,青州花卉产业逐渐生长起来。
从改革开放之初,政府积极发动引导,到逐渐形成现代化花卉产业体系,这主要得益于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青州市委书记韩幸福强调说:群众首创,政府有为。花卉产业的兴旺是“一棒接着一棒干”的结果,从小集市到大市场,从小花担到万花园,从一花香到百花开,青州的花卉产业不断壮大,链条不断延伸,品牌逐渐叫响,“无中生有”的背后,既有党委、政府发展理念的坚守,也有百万花农的执着奋斗。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各地都在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径。昌乐县有3张名片——齐国首城、宝石之都、西瓜之乡。近年来,他们正在打造一张新城市名片——古火山之城。
记者抵达时,第二届中国(昌乐)火山农业峰会刚落下帷幕。“去年,我们与中国电商委首次提出‘火山农业’的概念,推出‘火山农八鲜’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第一次举行全国性火山农业发展交流会。今年第二届峰会上,我们开创了4个第一,牵头成立全国首个基于火山产业的组织,发布国内首个聚焦火山产业发展的权威报告,建成国内首个‘火山+农业’主题展馆,推出国内首个火山农产品体验旅游路线。我们要做全国火山农业的开创者,邀请全国火山资源城市参会,从打造品牌到带动特色产业再到带动乡村振兴,大家抱团发展。”谈起“火山农业”,昌乐县委副书记徐莹快人快语。
昌乐县域内有84座古火山,火山口周边有丰厚的火山灰。火山灰富含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种植出的农产品品质上佳。“走尝鲜之旅,观火山奇景,品八鲜美食”,在昌乐,一条新旅游路线正在叫响,首批“火山农八鲜”集中亮相,千年火山与现代农业牵起手来,迸发出新的动能。
“如果我们跟在别人后面跑,很难弯道超车,只能换个赛道。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另辟蹊径,打自己最擅长的牌,唱最有地方特色的戏!”昌乐县委书记刘裕斌说,“我们探讨着做‘火山产业’,首先是‘火山农业’。大家一起把品质、影响力、美誉度做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业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一定要做品牌,单打独斗不行,需要携手做品牌。品牌做上去后,也能倒逼品质升级。”
按照“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思路,昌乐县深入实施火山农业品牌创建行动,出台《关于做强火山农业品牌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计划用3年到5年时间建立完善的品牌管理运营体系,打造全国火山农业示范区,争创中国火山农业第一县,探索“潍坊模式的昌乐路径”。
如今,昌乐县“有中生新”的品牌打造已初尝战果。昌乐县火山西瓜已成为“网红西瓜”,2020年昌乐西瓜品牌价值近42亿元。
以红色引领:
党建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
坚持红色引领,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是一条管用的经验。潍坊市宣传部部长初宝杰说,通过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农村“活”起来了,同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农村也“和”起来了。
寒亭区前阙庄村是全国文明村,现有村民290户910人,耕地面积1700亩。与大多数村庄不同,村里人喜欢把访客领到村史馆看看。这个1000平方米的村史馆里,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小村的奋斗故事。在这里,1928年就建立了村党支部,村里第一名共产党员于清书领导了潍县最早的产业工人革命斗争;在这里,中共潍县第六任县委浴火而生;在这里,走出了中共十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张秀英。
红色基因,深沉镌刻进村庄的血脉。进入新时代,村党支部书记于英智带领干部群众接续奋斗,前阙庄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近4万元,村集体年收入2000多万元。
由于地处偏僻,2004年之前,这里还是个贫困村,“晴天车过一身土,雨天行路车骑人”。2004年,于英智放弃外地生意,返乡竞选村主任,想给“老少爷们出点儿力”。通过带领村民埋头苦干,村庄改变了模样。
如何盘活土地资源,让群众富起来?2007年底,他们将全村1700亩土地进行流转,采取村民“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了潍坊市东篱乡村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改变了村民的生产方式。此后,他带领大家建成辐射周边12个村的东篱田园综合体,发展智能温室大棚,一步步让土地生金。
不仅仅是前阙庄村,在诸城市大北杏村——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故乡,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里人头攒动,红色资源成为当地发展的助推器。“初心永恒,尽善尽美”,成为当地党员干部的追求。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党支部在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一批批共产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头人。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乡村振兴中的又一探索。昌乐县庵上湖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今年58岁,干劲十足。他告诉记者,前几天,他们种的西瓜在中国(昌乐)西甜瓜擂台赛上得了冠军。这个村有190户721人,耕地845亩。“我们村原来是穷村、乱村,曾经有13年没发展一名党员。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里人富裕了,班子强起来了,村集体也有钱了,真正做到有钱干事、有人干事了!”
目前,村里有4个合作社,探索土地合作、金融合作、社社合作、社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引来两家企业来投资。党支部干啥?赵继斌说,主要干3件事:抓党建、班子和队伍建设,村社干部一共17人,其中有6名大学生;抓产业,以质量兴品牌促产业发展;抓治理,通过支部领治、村民自治、协商共治、教化促治解决村里的难题。让人惊讶的是,村里还建起了田间地头的“农业大学”——庵上湖乡村振兴学院,每年来考察学习的有4万人次。
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当地不断推广“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努力形成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格局。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潍坊各县市区积极探索,担当作为,形成了多点发力、特色各异、全域均衡发展的格局,“潍坊模式”升级版已见雏形。
潍坊市委书记田庆盈善于用数据说话:“去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过万亿元,潍坊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占山东省的十分之一左右;去年,潍坊社会存款取得突破,超过1万亿元,人均存款10万元,其中农民存款贡献很大;2020年,潍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9∶1,低于全国的2.56∶1、山东省的2.33∶1。我认为中国农业前进的方向是城乡一体化,经过乡村振兴与城镇化两个阶段,最终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三个模式’是干出来的!实现乡村振兴,依然要靠实干。我们将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地、钱等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坚定地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勇向潮头立,敢为天下先。乡村振兴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虽然进度有快有慢,但“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广袤的田野里,创新创造创业交织,一幅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乡村振兴“潍坊画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令人心潮澎湃、心驰神往!
(调研组成员:季正聚 王 晋 乔金亮 牛 瑾 王金虎 郭存举 杜秀萍 袁 勇 执笔:王 晋 郭存举 统稿:季正聚)
建设银行小额贷款 http://www.xinzhiliao.com/zx/jianshen/14054.html- 标签:泳池小故事,天津持刀行凶男子无精神病,2.5天休假制度,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潍坊“画”卷——《齐鲁不凡》系列调研报道之三
↑潍坊市临朐县九山薰衣草小镇风景。 高秀花摄 “道承齐鲁、襟连海岱”。 用全国1‰的淡水、…
-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书记阎晓峰:肩负起“大国基石”重要职责
建材行业肩负着“大国基石”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材行业取得巨大成就,多项核心技术…
- 新建筑支撑起“美丽中国”
- 朋友欠钱不还,男子扮少女骗回6万,网友:还是男人了解男人
- 云上观展拓商机,“多彩哈洽”不打烊!
- 6小时内发生4起大规模枪击案,45人死伤!
- 最新消息:立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