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战机的起落架如此奇怪,为什么却被西方称之为神奇的设计?
近日有关于苟在松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苟在松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苟在松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苟在松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以上就是关于苟在松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米格-23,典型的战后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苏联分代法为第三代),在上世纪6、70年代,性能还是不错的。在苏-27和米格-29出来之前,苏联生产了几千架米格-23,以及它的对地攻击增强型——米格-27。
米格-23采用变后掠翼设计,要高速飞行时机翼打到后面,迎风面积小、阻力小;低速飞行时机翼打到前面(变成平直的形状),低速飞行更稳定、不掉高度。
但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米格-23的主起落架和机轮。发现什么不对没有?嗯,它的主起落架弯弯曲曲,是由许多弯折的小零件“拼接”起来的。
起落架要承受飞机的重量,而且还要考虑到飞机降落时的冲击,所以必须设计得特别坚固,因此,一般用整根的材料来保证强度,能用一根钢柱承重的,就绝不会用两截钢柱拼接的方式。
下面这个视频是完整的放下过程。注意完全放下后腹鳍才收起↓↓
但米格-23的起落架为什么会这样呢?
米格-23设计的时候,苏联对这个飞机的各种性能要求非常多。比如雷达系统,苏联当时刚刚搞出来一个远程机载J波段雷达,要装在米格-23上。这雷达体积不小,各种电源、转动电机零碎东西也非常多。
于是,设计到一半的时候,毛子设计师突然发现……
雷达以及雷达的附件把米格-23的整个机头全部占满了。糟糕,起落架放哪儿?没地方收起落架了!
没起落架难道用机腹着陆么?
没辙,打补丁。设计师看了看机头各种设备之间的缝隙尺寸,设计了一个奇形怪状的起落架,这样它收起来的时候,就恰好可以插进机头各种设备的缝隙之间……
描述的略显夸张,但事实也大致如此。
米格-23的“蟹爪”式主起落架实际在设计上非常巧妙,采用复杂的横向折叠结构而非传统的缓冲支柱结构,在有限的主起落架舱空间内较好满足了该机在无铺装简易机场上起降的作战需求。
米格-23之所以采用如此复杂的主起落架设计与该机的总体设计有关,该机的机身较窄且采用上置可变后掠翼决定只能把主起落架布置于机身两侧,但米格-23两侧进气口之后的中央机身段被燃油箱所占据,留给主起落架舱的空间极其有限,只有一小块矩形空间,无法像“幻影”F1、苏-24、以及“美洲虎”上单翼战斗机那样把起主落架舱沿机身纵向布置,并采用向前收起的传统支柱式主起落架。
为该机设计主起落架的难度不亚于螺蛳壳里做道场。根据野史,米格设计局向全苏联航空研究机构求助后,一位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女大学生以逆向思维提出了“蟹爪”式主起落架设计,在收放时化传统支柱式起落架的纵向运动为横向运动,解决了困扰该机的设计难题。
米格23“蟹爪”式起落架在结构上可被分为液压收放动作筒、横向支柱、机轮与摇臂式减震单元、联动连杆等几部分组成。收起时横向支柱在液压动作筒的驱动下向上运动,同时机轮单元会联动连杆的带动下折叠在横向支柱后方,最终使整个主起落架结构收入紧凑的起落架舱内。除了具有紧凑的好处外,这种“蟹爪”式起落架展开后的主轮距达到2.88米,保证了米格-23在简易跑道起降时的稳定性。
其实“蟹爪”式起落架并不是米格-23首创的,早在二战时期格鲁曼公司的F4F“野猫”战斗机就使用了类似结构的主起落架,只是限于当时的材料技术,该机的起落架结构更加复杂一点而已。
最后再看一下这个魔性的起落架:
- 标签:苟在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可以退钱了!6月30日截止!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您想为建党百年做些什么?您想给自己留下什么样珍贵的记忆?您身边的哪些人或事…
-
警惕!这些不是玩具,安全风险高!别再给孩子玩了!
全文共1003字,阅读大约需要2分30秒 。 1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 消费提示:警惕!不要让儿童玩具成…
- 一辆共享单车坐了三四个人 如此“拼团”让人担心 莫拿安全当儿戏
- 稀奇!母鸡要“改行” 鸡蛋变成了“腰果”
- 提前感受端午节气氛 记者带您逛一逛美丽的哈尔滨
- 家中起火妈妈慌了,10岁娃的这波操作……
- 请查收!这份诚意满满的黑龙江省产业招商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