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盘点中国食品安全
岁末年初,“盘点”成为最热的词汇,每个行业都在此时对全年的事事非非进行盘点,以期通过对上一年的总结,为下一年更好的开展工作积累经验。作为与消费者生命和安全关系最为密切的食品安全问题,始终都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而作为食品行业,在2007年经历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尤其多。
一年来,中国经历了与美国的水产品之争,经历了大白兔奶糖在菲律宾无端遭禁事件,经历了被强加的宠物食品有毒事件,经历了奥运之前的食品溯源演练,经历了为期4个月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提请全国会审议
在此,我刊围绕食品安全2007年的经历和未来的展望,在采访多名食品安全领域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与食品企业人士基础上,完成了这期特别报道,以飨读者。
镜头一:2007年3月3日,美国有媒体报道称,总部设在加拿大的“菜单食品”公司生产的宠物食品中含有毒成分“氨基蝶呤”(aminopterin),致使美国的一些宠物狗、猫出现中毒及死亡。美方初步调查显示,用于加工宠物食品的小麦制品可能被含有“氨基蝶呤”的鼠药污染。随后,“菜单食品”公司发言人称,公司产品所用的麦麸原料来自3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针对此事件,国家质检总局展开调查,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并未向美国、加拿大出口过小麦、麦麸等宠物食品原料,引起美国宠物中毒死亡的“氨基蝶呤”未在中国农业部门登记,中国未批准使用含有这种有毒成分的灭鼠药,美国宠物中毒与中国无关。
镜头二:2007年6月28日,美国FDA宣布对中国产养殖鱼回鱼、巴萨鱼、鲮鱼、鳗鱼、养殖虾等产品在港口采取自动扣留措施,除非可以证明自动扣留的货柜不含美国禁用药物残留,否则不予入境。美国FDA还表示,这项限制措施将一直延续到FDA认为没有必要采取该项限制措施为止。FDA表示,如果出口商可以提供详实的资料证明采取了必要的
安全之争 监管举措卫生控制措施且能够确保产品不含违禁药物,则产品可以免于扣留,允许入境及在美国市场销售。据统计,2007年15月中国出口美国的水产品价值约1亿美元,美国FDA采取的这项限制措施在2007年影响到我国对美国3亿美元水产品的出口。
镜头三:2007年7月9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半数桶装水造假,报道一出便引起不小波澜。次日,国家质检总局便会同有关部门对北京市场上存在假矿泉水一事进行调查,并于当日在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事做出回应。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邬建平在新闻发布会上出示了相关抽查数据,并负责的表示“北京市饮用水总体的抽样合格率是96.9%。
镜头四:2007年7月18日,菲律宾卫生部下属的食品药品局单方面向该国两大电视台公布,包括产自“中国上海冠生园食品总厂”的“大白兔”奶糖在内的四种中国进口食品经化验含有甲醛,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禁售。菲方在发布信息和做出相关决策前后均未向中方通报,他们不仅单方面坚持其检测结果,并且在中国驻菲使馆商务处的多次交涉下不肯交出检测结果。而经过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的证实,大白兔奶糖并不含有甲醛,随后,这一结论也相继由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出具的检测结果证实。此次事件虽然以澄清事实告终,但包括上海冠生园“大白兔”奶糖在内的中国出口食品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以上四例事件在2007年关注度最高,相信读者也记忆犹新。一年来关于中国食品是否安全的争论一直都未停息,国内外媒体对此话题也尤为关注,有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可谓层出不穷。尤其“纸包子事件”不仅给中国的食品市场造成阴影,还使中国新闻媒体形象受损,食品安全问题之争也因此达到一个。
一次次曝光,一次次澄清,往返之间,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的食品企业。虽然在食品安全这一问题上,中国政府的态度向来十分明确,也相当重视,也一直在引导着食品企业实施改革,但中国食品始终摆脱不了被不断质疑的局面。为此,在2007年7月中旬,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重大监管举措,仅一个月时间便出台了六大举措,这其中包括:
国务院发布《加强食品等产品监督管理特别条例》,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对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产品质量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地方政府负总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详细介绍了中国食品安全的状况和广大企业、各级政府为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并且对主要的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方面安排为期4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完成12个百分之百。
这六大举措再一次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和规范中国食品市场的决心。在此期间,兼任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频繁与媒体见面,先带领国外媒体参观中国食品企业,让外国记者亲眼见证中国食品企业的生产和厂区环境;又在“”期间召开媒体见面会,向中外记者介绍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介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战果。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则亲自到各地检察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对地方提出要求,并指出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在基层,要加强对基层整治行动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2007年,除了具有代表意义的六大举措,中国各相关管理部门也出台了多项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管理规定。其中包括,2007年5月,商务部开始实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要求市场建立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体系、食品可追溯体系和经销商信用档案管理体系,从而完善食品流通行业自律机制,保障食品在流通中的安全;2007年8月底,国家质监总局颁布并实施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这项规定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拥有了全国性的缺陷食品召回法规,同时也使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2007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并强制实施了《出口食品运输包装加施检验检疫标志操作规范》,要求所有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合格的食品,必须在运输包装上加施检验检疫合格标志。
2007年,还有很多部门的可圈可点行动值得一提。2007年1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公安、农业、商务、卫生、工商、质检、海关、全国整规办等部门,组成12个评价组,开始对31个城市(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实施的食品放心工程情况进行评价;2007年1月23日,为切实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商务部联合中宣部、科技部等12部门开展了“三绿工程下乡”活动。
华南理工大学许喜林副教授: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虽然是急风暴雨式的,但却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部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认真总结各地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对食品安全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2007年我国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已经起步;农业部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为未来食品安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将2007年称为中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元年,因此2008年开始,食品中的相关成分的风险分析工作将全面启动。
西安市乳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由于现在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在大城市难以立足,因此,一些企业利用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高、价格低廉、食品销路好的特点,将大量假冒伪劣食品销往农村市场,坑害消费者。政府举措上,商务部开展的“三绿工程下乡”活动,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的主导思想,为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企业责任上,企业要严把质量关,严格按产品标准进行生产,把物美价廉的安全食品送到农村市场,让广大农村消费者也享受到和城市消费者一样的待遇。提高农村市场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水平,应该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建议食品安全的监管重心前移,从源头抓起。不管是直接入口还是加工制作,食品的源头都是农业;按照一定标准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食品安全也就有了保障。目前,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总量的70%以上为鲜活农产品,实施农业标准化意义重大,而这些就需要规范农业生产加工各环节,通过高新技术控制农产品危害因素的过程来实现。
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秦立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重视和监管的决心。当然,这个关系着民生社稷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可能仅通过一部就达到根本治理的效果,而是需要国家的相关监督执法部门以及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参与和监管。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一个在较长时间内都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领域的问题,在此,我想特别提出的是中所强调的:“将食品安全监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由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四个部门实施。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相互衔接,形成了严密、完整的监管体系。”各部门职责的明确可以增加监督力度,四部门的共同监督也可以避免由于单一部门监督所造成的偶然性过失。
政府的严格监管无疑给中国的食品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现阶段很多企业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达到完全的规范需要企业付很多努力;同时,政府监管措施的实施又将成为企业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国家的相关政策会促进食品企业的优胜劣汰,完全按照国家规定运作的企业,产品的质量有了保障,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将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会随之不断增强,企业在国际、国内的生存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2007年,中国除实施了很多有效的监管举措外,还在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其中包括了标准体系的修订、认证体系的深化、法律体系的完善等。
我国现行食品相关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标准构成,虽然其中涵盖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标准,但许多标准都表现出一方面缺乏统一性,交叉、重复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又有很多领域存在空白的矛盾;同时,一些标准标龄过长,时效性不强,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数据表明,我国的国家标准只有40%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食品行业国家标准的采标率只有14.63%,与国际通行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2007年5月,国家标准委提出了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标准制修订及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计划到“十一五”末,解决标准老化问题,使我国食品标准的“标龄”由现在的平均12年降低到4.5年,争取在两年内达到国际通行水平,基本建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涉及可食用农产品、加工食品国家标准1817项,其中468项继续有效,废止208项,修订1141项;清理行业标准2588项,其中继续有效943项,废止323项,修订1322项。同时还对6949项地方标准、141227项企业标准进行了清理。下一步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完成食用农产品、加工食品1141项国家标准和1322项行业标准的修订。
国家标准委还计划每年及时补充完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等标准;制定50项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有针对性地制定510项非法添加物检测方法标准;在35类食品中推广使用营养标签;主导和参与制定35项食品国际标准;制修订食品安全基础标准35项,食品生产良好规范等控制技术规范510项。到“十一五”末,我国将建立以农兽药残留、污染物、有害微生物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另外,我国还将加快食品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步伐,在中国整个食品标准体系中,检测技术方法标准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是衡量食品质量安全的准绳和量尺,是监管食品安全的技术依托。但长期以来,中国对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视不够,而目前国际食品检测技术越来越先进,仪器越来越精密,凭借检测标准优势设置的技术壁垒也越来越多。中国标准的滞后直接导致很多中国食品在出口过程中受阻。因此,国家质检总局在2007年11月表示,到“十一五”末,将制修订600项食品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确保食品检测方法百分之百接轨国际标准。
福建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陈石榕:造成我国农产品农药、畜药和添加剂等超标和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农药、畜药和添加剂等违规滥用,市场混乱,监管不能完全到位,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能为食品安全提供标准化的高品质原料,从而为保障成品食品安全奠定基础。但是我国农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标准尚不完善,因此,加快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的国标及行标的修订,制订适合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的新标准非常重要。
2007年的中秋对于月饼加工企业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从2007年9月1日开始,所有上市销售的月饼都必须具备“QS”认证标识,也就是说,所有生产月饼的企业除了要具备营业卫生许可证等证件外,还必须拥有糕点、月饼类食品生产许可证。从2008年开始,市面上将不再有未加“QS”标志的月饼出售。这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准入制度下,企业必须调整战略,企业想通过认证,必须对企业的生产人员、设备、原料、流程、环境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升级,从申请认证到审批合格,企业还必须经受各方面的检验。
月饼通过“QS”认证,对于糕点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重新洗牌”,很多证件不齐或是生产条件落后的不正规企业在这次“洗牌”中退出市场,这成为2007年政府推动强制性认证的又一典型。另外,按照国务院要求,到2007年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100%通过QS认证。
除国家质检总局实施的28类食品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即QS认证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已成为食品认证趋势之一,并与无公害食品认证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系列认证体系。随着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ISO系列认证和HACCP认证等一些国际通用认证也被国内企业普遍采用,犹太食品认证和清真食品认证也都在市场上找到了适当的位置。全面的食品安全认证体系正在建立之中。
推行食品安全认证认可,是规范食品市场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食品质量的有力措施。但由于整个食品认证认可体系还不完善、不成熟,并且存在着多头管理、多重标准、重复认证、重复收费及认证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食品认证认可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而推进认证认可的迅速发展,靠政府单方面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
实力可(Silliker)集团中国区技术经理邹翔:2008年食品领域认证的驱动力仍在三个方面,政府、市场和企业自身。政府对认证的推动依旧体现在强制性认证领域,如“QS”认证,随着强制性认证制度的实施,会有越来越多企业申请相关认证,政府强制认证还将是主流。由于食品企业自身原因,在国外普遍推行的第三方认证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在第三方认证的标准中,由国际性行业组织制订和推行的标准,如BRC、SQF、IFS、Global GAP (Eurep GAP)等标准的认证数量应该会进一步增加。自主申请第三方认证的企业仍将以外资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国内企业为主,多数中国企业仍将持谨慎的观望态度,除非迫于市场的压力,否则这些企业不会主动寻求第三方认证。
我国加入WTO后,贸易伙伴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日益显著。国内外形势迫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必须尽快和国际接轨。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在内的11项法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13项行政法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10项部门规章。这个体系为保障食品安全、提升质量水平、规范进出口食品贸易秩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环境。
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最终解释权的主体不一,导致一些方面互相冲突,一些方面又留有监管空白。制定出台一部能够对食品产业链全程监管和广泛适用的法律,创造一个渐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治环境,使食品安全执法协调运转的长效机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在国务院几次常务会议讨论审议之后,于2007年12月26日第一次提请全国会审议。草案里明确规定,11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从事。并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消费者造身、财产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食品经营者以假充真或销售不安全食品,除赔偿消费者的损失外,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草案还强化了各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明确了各部门责任,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在食品安全领域得到具体体现。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之前,中国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使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备,同时切实严格执法监督,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这次向全国会提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加快健全完善法律体系的决心,也使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必将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标准体系、认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为众多食品企业良好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标准、认证与国际接轨,将有助于中国食品的顺利出口;另一方面新的标准和认证为企业产品提供了更高的标尺,再一次提高了企业市场准入的门槛,企业想适应新形势、新局面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法律体系的健全显然会令一部分试图靠偷工减料牟取利益的不法企业出局,更重要是给众多合法经营的食品企业创建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法律体系的健全对企业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约束,更重要的是为众多食品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在面对一些有损企业声誉的不良行为时,企业可以依靠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从而使企业的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从食品安全的管理过程来看,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科学技术包括了风险评估技术、检验检测技术、溯源技术、预警技术、全程控制技术等;而从整个食品产业链来看,分析化学技术、毒理学评价技术、微生物分析技术、食品卫生检验技术、同位素技术、信息学技术、质量控制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都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基础,科技体系的建立和建全有利于监督体系更科学、更有效的实施监管。对于食品企业来讲,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逐步多元化给政府和企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加强,公众对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形势下,对政府和众多食品企业来说,运用科技力量提升整个食品领域的发展水平势在必行,科学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
由于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科技支撑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现。2007年7月开始,“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陆续进行,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在此期间得以全面运行,先进科学技术在重大活动中的保障能力得以充分体现,而这些科学技术将逐渐贴近百姓生活。
作为食品行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小生产、大流通”,这使得整个产业链呈现放射状结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中间生产过程的渠道都相对简单,但下游分销商则杂乱无章,而且越接近消费者,商品流通渠道的层级和数量越庞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依靠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对产业链的有序管理。随着中国食品召回制度的实施,追溯体系的建设对于企业来说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有效的开展食品安全追溯工作成为相关机构和企业关注的热点。与之相关的行业在技术上也都不断推陈出新,相关企业也争相进军这一领域。目前,RFID、条码等自动识别技术的综合应用,在食品安全追溯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为食品行业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还为企业间协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证。而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领域,并且专注性越来越高,为企业间的上下游及整个产业链和产品链协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工程师赵莹:奥运会给众多食品企业提供了机会,也为全面实施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契机。对于食品企业来说,我们倡导企业对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进行有效并有度的管理,因为在追溯体系中,关于食品的信息很多,信息记录系统要保存和处理食品的所有属性信息,无疑要付出巨额成本,追溯体系会因为目的不同而在广度、深度、精度方面产生很大差异,在追溯实施的过程中要掌握适度原则,满足应用的需求即可,且不宜强调过多的信息。实施时,应首先制定标准的操作规程,保证充分吸收和借鉴食品产业现有管理系统的关键点与工作基础,遵循“向前一步,向后一步”原则,才能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产品可追溯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2007年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在农药、兽药、致病微生物、毒素等的快速检测方面有所突破,实现了稳定、特异、灵敏、快速、低成本检测目标,基本满足了市场流通领域的各种检测和鉴定需求。与此同时,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检测点少,设备少且不配套,检测速度与准确度成反比,技术力量薄弱,检测费用偏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进一步解决。
近年来,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方面,食品安全领域对免疫分析法尤其是酶免疫分析(EIA)的研究十分活跃。兽药残留检测方面,由于气象色谱-质谱法与单残留分析方法相比可提高工作效率数百倍,并对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壁垒有较强的综合破解能力,因此也得到广泛推广。2007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36项农药兽药残留国标检测方法中就指出了气象色谱-质谱法的这一优势。微生物检测方面,除明确制订SARS病原菌、阪崎肠杆菌等检测方法外,还在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沙雷氏菌等近10种微生物危害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突破,建立了快速检测方法,对保证公众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检测技术对速度、灵敏度和类特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还要求对多种污染物同时进行分析,检测方法的操作也要求越来越简便和“无试剂化”,检测仪器也实现微型化和便携化,这些都成为了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王静教授:目前,我国在兽药残留方面,仪器和试剂一半以上依赖进口,国产产品质量与价格都不具备明显优势。我国应重点发展兽药类残留免疫检测试剂盒和生物芯片,扩大检测靶标物的范围。而微生物方面,国外基于生物化学原理开发了商品化的试剂盒和自动化系统,检测肠杆菌科、李斯特菌、葡萄状球菌等。国内采用生物化学快速法检测大肠菌群,应用领域涉及到鲜乳中菌落总数快速测定、畜禽产品大肠菌群快速测定技术规范等。总体来看,我国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的主流技术为国外技术和产品,这就使免疫分析技术、PCR技术及DNA探针检测技术成为我国发展的重点。
广州达元食品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张宣:现阶段,我国在农药残留、化学添加剂的快速检测领域的定性和半定量检测技术日趋成熟,目前,新兴的生物基因类的检测技术在国内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只有部分专业实验室拥有国外的高端设备。而由传统的化学物质检测升级到生物类NDA分子检测将是2008年检验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达元在2007年主要开发和推广了农药残留、肉类水分、化学类添加剂、生物类添加剂等快速检测领域的定性和半定量检测设备。在检测技术上打破了行业以往一台检测设备只能检测一个项目的模式,实现了一台机可完成十多种及二十多种项目的检测,结果的鉴别实现了数据显示,避免了传统的靠人的肉眼识别造成的误差,突破了国内这方面的技术瓶颈。
据统计,全球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达25000余种,其中80%为香料,常用添加剂为6001000种。近年我国食品添加剂年总产量超过200万吨,增长率超过10%。味精、柠檬酸、木糖、木糖醇和香料中的乙基麦芽酚等产品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同时,食品添加剂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目前,我国主要致力于开发出新的食品添加剂制备技术和新型的食品添加剂。2007年,我国生物技术和高新分离技术发展迅速。生物技术方面,我国在酶制剂的使用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各相关企业都非常重视酶制剂在生产中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而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高新分离技术方面,几个重要的分离技术开始向食品添加剂行业渗透,工业色谱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等都在食品添加剂行业有所应用。
新型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呈现了五大发展趋势,天然食品添加剂、新型食品添加剂合成工艺、食品添加剂的复配及其他应用技术、专用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保鲜剂及保鲜技术,这些都成为热门研究方向。
但我国添加剂市场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依然存在较严重的滥用问题。这多数来源于企业使用环节的三类有害行为。一是“乱用”,使用非食品级添加剂,如苏丹红、孔雀石绿、吊白块等化工原料;二是“做假”,使用过期、劣质的食品添加剂;三是“不懂”,食品企业分不清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限量,从而导致食品添加剂超量、超范围使用。我们必须先杜绝这些滥用添加剂行为,才能使新型的添加剂得到广泛的应用。
浙江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糖醇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廖承军:2008年各种高新的生物技术、分离技术、发酵技术在行业内将进一步普及推广;一些功能性的添加剂、植物天然提取物类型的添加剂在技术中有所突破,在食品上应用会受到更加的重视;一些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的添加剂生产规模将基本实现有效的调控;化学合成添加剂依然是用量最大、最广的产品,但这方面的市场无疑会有所萎缩,最多保持与2007年相持平的产能及应用。
帝斯曼营养产品部人类营养与保健大中华区商务经理孙玮:在新产品上,我们更加重视天然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将保持快速的发展,会有更多新型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在2008年涌现出来。同时,食品安全、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仍将会是政府部门控制和引导企业的重点。
2007年的设备开始呈现规模化、成套化、自动化的趋势和传动复杂、技术含量较高的格局,并在食品安全方面表现出以下几大特点:一是成套设备完善,满足市场需求;二是深加工设备逐步细化和自动化;三是异物探测技术智能化要求日益明显;四是保鲜技术和设备占据了更多的市场,成为又一个市场热点。
近几年来,城市和农村大力发展饲养、屠宰一条龙的养殖业,急需配套中小型家禽家畜屠宰加工包装机械设备,以满足肉类深加工后及时供应市场的需要。另外,大型屠宰设备、分部位分割加工技术设备、包装设备、火腿及肉肠等精制加工包装设备,市场前景也颇为广阔。因此,家禽家畜屠宰机械、肉类加工机械、精制肉深加工机械与分包装机械设备成为开发方向。在啤酒、饮料设备方面,高速、低损耗、计量精确、自动检测等多功能、全自动化设备的前景看好。而以方便面、方便粥、饺子、包子等生产设备为代表的方便食品加工成套设备及其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设备的智能化也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食品机械工业更加注重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和装备水平,对高性能设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智能化设备正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以金属探测设备为例,精确性、智能化和耐用性都成为目前企业选择金属检测设备的重要指标。
德国S+S集团双仕分拣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周捷: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可检测镀铝膜包装产品的先进金属检测设备,这种检测设备使用高速SD芯片和软件,通过进行多次自动学习和误差补偿,从而得到比较理想的检测结果。
集精确性、智能化和耐用性于一体已成为X射线探测设备的发展趋势,其智能化体现在仪器、设备具有自动学习功能和校验功能,能多次自动学习被检物品的特征,自动识别和记忆其特征;实现并线处理,同步快速检测两种异物,充分满足同时检测两条不同生产线的要求。X射线探测设备的革新还体现在新产品将光源置于被测物之下,CCD探头置于被测物上部,进行自下而上的检测,这样不仅能得到清晰的图像,提高灵敏性,还能有效避免“切角盲区”现象,可有效防止探头被粉尘、水滴、油脂等物质污染,避免探测结果受到影响。
现代食品包装除需满足包装的基本要求外,还应保证食品的高品质和安全性。包装新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可再生、可降解材料、提高包装容器和薄膜材料的阻隔性能及开发新型活性材料等。
目前,活性包装材料与活性包装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食品安全包装的一种发展趋势。现在很多研究者致力于这种包装材料的研发,因为这些材料具有抗菌活性。在储存和销售过程中,这种材料可以释放出抗菌活性剂,用于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活性包装目前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如日本一种新型的具有抗菌功能的塑料“ZEOMIC”,其中加入了具有抗菌功能的陶瓷材料,这样可把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转换为活性氧渗透到包装中,破坏食品中的微生物酶。目前这种工艺仅用于无菌包装系统中,具有自灭菌功能。
生物降解性材料方面,用植物纤维、农作物等天然材料制得高分子材料将进一步成为研究重点。这种材料具有生物降解性能,通过涂层和适当处理可具备良好的综合性能。完全生物降解已成为食品包装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这种类型的高分子材料在欧洲和美国都有产品出现,欧盟企业对于食品包装已将成本、质量、环境和市场等一起进行综合考虑,这正是值得国内企业借鉴的地方。
气调包装方面,目前国内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气调包装是利用多孔型的薄膜对气体的选择性和渗透性特点,实现对包装内空气的调节,这种方式是通过纯粹的物理变化以起到补偿包装内食品呼吸的作用,不会对食品产生任何毒副作用。
非木材纤维造纸技术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纸板、纸箱在包装中占比重约为40%左右,而木材资源的匮乏,促使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其他资源来生产纸板或纸箱。目前非木材纤维造纸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球每年产出约有百万吨的非木材纤维资源,用马铃薯淀粉和石灰石生产的食品包装托盘已成为非木材纤维造纸技术的应用代表,此类包装可用于零售商店,不仅具备可循环利用和生物降解功能,而且价格低廉。
除上述主流包装材料外,另有相关报道显示,目前已有灭菌型活性包装材料、智能包装材料、防紫外线破坏食品的包装材料问世。
在未来的发展中,伴随食品包装材料的研发革新,食品包装系统也将综合多种活性包装技术,以满足食品包装、销售、消费和环境的不同需求。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科技自主创新和监管工作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科技部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使我国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溯源与预警等相关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相关机构和企业在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和设备研发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凭借强大的科技支撑,企业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将逐步实现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转变;而企业自身也应在转型过程中加大对自主创新与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努力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贯彻到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岁末年初盘点中国食品安全
岁末年初,“盘点”成为最热的词汇,每个行业都在此时对全年的事事非非进行盘点,以期通过对上一年的总结,为下一年更好的开展工…
-
盈科原创 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准确区分食品和食用农产品!
购买的是食品还是食用农产品?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可能并不关注
- 保障食品安全的卫生清洁解决方案
- 2017年中国水果十大品牌排行榜
- 2022年鲜果市场趋势:“超级食品”持续热销包装水果受追捧
- 工信部答人民网提问:四个方面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 水果相关食品资讯_食品伙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