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年度书单第二弹(历史传记、文学、心理学、、建筑学) CBNweekly年终特刊

  到这个时间点,2016年已经翻页了。你度过的是春风得意的一年,还是没什么好说的一年,取决于你对自己的狠心程度。不过,也没什么。都已经结束了。到这个时间点,2016年已经翻页了。你度过的是春风得意的一年,还是没什么好说的一年,取决于你对自己的狠心程度。不过,也没什么。都已经结束了。

  我们跳过抒情,说点有益之事。在这个篇章里,你将看到一些CEO、书评人的阅读推荐,以及一财周刊编辑部的私人书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昨天的书单包括商业、科普、社科、艺术·回忆录和生活5个类别。今天,你看到的88本书分别属于历史·传记、文学、心理学、和建筑学。

  错过昨日书单的读者可以戳这里回顾第1-68本图书:2017年看什么书?我们推荐这136本 (一)

  这是一本关于美国总统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Ulysses S. Grant)的传记。它讲述了如何重建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以及生活可能会如何逆转,有恒心的人终有回报。格兰特正是从一个农民成长为美国总统的最好例子。(推荐人:Codecademy 创始人和CEO Zach Sims)

  伊隆·马斯克的人生经历,和无数改变世界的伟大实业家的经历一样,是那种可以被千百次地写进小说、搬上银幕后,每一次重看都依然激动的,属于全人类的传奇故事。(推荐人:锤子科技罗永浩)

  杨奎松老师近期很出色的一本书,它真的能够帮你非常线年代,能够解决原来的一些疑问,对当时整个社会、国家以及文化领域的生态做了非常好的描述。(推荐人:陌陌CEO 唐岩)

  他留下的作品包括手迹在内不到200件,他追求艺术又“戏弄艺术”,却被认为是当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他领先了时代四十年,作品在其老年才被世界所理解。(推荐人:意,书评人,《深泽直人》)

  一部专门讲述自1700年之后开始崛起的过程,破解在短短两百年间孕育出无数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的原因。(推荐人:意,书评人,《深泽直人》)

  在轴心时代五百年左右时间中,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不约而同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和释伽牟尼,他们都以对话的教育方式众人,而非以不可的教义,他们的智慧至今仍然取之不竭。(推荐人:意,书评人,《深泽直人》)

  20世纪最有气节、宁折不弯的经济学家的传记。为了真理,米塞斯不惜得罪所有同时代学者,这正是今天我们热爱他的理由。(推荐人:梁捷,书评人,上海财经大学教师)

  赫希曼是个非凡而迷人的思想家,一生波澜壮阔,在多个领域都取得惊人成就,却总是被低估。这样的人,再不会有了。(推荐人:梁捷,书评人,上海财经大学教师)

  历史教科书上对我们过去衣食住行、器物技术的介绍充满,孙机先生几十年来都在正本清源。(推荐人:梁捷,书评人,上海财经大学教师)

  一个外国人在1960年代来到中国,所记录的历史。(推荐人:梁捷,书评人,上海财经大学教师)

  讲述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收藏家是如何从中国发掘大批珍贵文物,并运送出国的。它的重点是讲述幕后,如藏家、大家族和博物馆等,以及文物市场。书后附有一张博物馆收藏中国国宝地图,令人感慨。(推荐人:曹寇,作家)

  伦敦是一个国际都市——那意思是说,它着眼于世界,也连通着世界,只是碰巧坐落在英国的土地上。正如当年有位来客所说的,不是“伦敦在英国”,相反,倒是“英国在伦敦”。从某种意义上说,伦敦之所以能不断、复原、生长,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平台,是“市场”的缩影:它不任何贸易机会和前来寻求这些机会的人。伦敦人什么没见过?这座城市本身就阅尽沧桑。由一个老伦敦人来为它写传记再适宜不过了,那种博识和文笔的精确感,没有对伦敦的深切理解,是无法运用自如、一针见血的。(推荐人:维舟,书评人;CBN张晶)

  在长久的繁荣之后,在人们对与进步的达到顶端之际,却爆发了一场极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的情景一直困扰、也吸引着历史学家们。《骄傲之塔》以一组对当时欧美不同群体在战前的群像式描绘,再现了那个躁动而的年代:矛盾的力量早已在聚集,因为在对“进步”和繁荣的赞歌之下,是、、不满、傲慢,不同群体都深感自己“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最终他们不惜以去并夺取自认有权获得的东西。正是这葬送了那个旧世界。本书描绘十分生动,但略欠缺历史社会学层面的分析,或许作者的兴趣就在于呈现,而非分析。(推荐人:维舟,书评人)

  几乎全面覆盖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各方面知识、材料和争论议题,总共征引了超过1万种原始文献、二手研究和数据库,可以说不愧是“反映了国际视野下最新学术的指南”(傅高义语)。作者既是历史学家刘子健的高徒,又曾任多年,深切理解以跨文化视角审视中国史的意义,并很注重以数据统计的方式来直观地讨论中国史的问题。但此书的优点和缺点都在于: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关于中国历史知识的高级普及性读物,作为原创性研究和深入的学术讨论则略显不足。(推荐人:维舟,书评人)

  与《建国兄弟》同为约瑟夫·J.埃利斯描写美国建国之父的两部作品。埃利斯的风格简洁、凝练、有力。《之夏》描述的是1776年的美国如何差一点失败;《建国兄弟》描述的是美国国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两本书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做到一件伟大的事情,如何建立一个了不起的组织。(推荐人:李翔,书评人,“李翔商业内参”出品人)

  一部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史,虽不如《乔布斯传》炫目,但更厚实。关于创新的很多迷思都在书中有体现。比如,创新的同步效应,不同的人做出非常接近的创新;创新的集群效应,即创新往往扎堆出现,而不是某个孤独的发明家灵光一现;最初的创新者往往并没有分享到后来创新产生的最大利益。(推荐人:李翔,书评人,“李翔商业内参”出品人)

  这本书是那种不甘心被时代的浮躁牵着走的人的一本必读书。它详细记述了现代出版业最完美编辑麦克斯·帕金斯的一生。帕金斯不仅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写作天才的发掘者,还借此掀起一场文学。他的文学品位和编辑标准仍在影响人们今天的阅读。(推荐人:CBN赵嘉)

  饥饿与中的一支口红,泛滥的情感和复仇,新的与,无的狂欢和对一场音乐会的渴望,这位荷兰学者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二战结束的1945年,世界是如何从废墟中站立起来的。(推荐人:CBN赵嘉)

  没有一个评论人能比囧司徒更有见解了,只是遗憾他息声的半年,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光怪陆离的时刻。他认为这个选出特朗普的美国和选出奥巴马的美国并没什么本质不同,同样充满善意和缺陷、动荡与不安、顽强与。(推荐人:CBN张晶)

  这本书讲述了全球最大的经纪公司之一CAA早年的历史,创作经历3年时间,作者先后完成了超过500个采访。它是大部头,但完全不用有压力从头看到尾,随便翻开就可以看到一堆名人名字和,很过瘾。这家经纪公司自身的传奇演变,也了整个好莱坞近几十年的变化。(推荐人:CBN张晶)

  一些在中国做生意的外国朋友常常问我,为什么那些中国商人们对那些说出口的、或者已经订立合约的事,可以名正言顺违约、背信弃义?我也曾天真给过,当我了解全部经过就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如果你想适应这个池塘,可能就先要拥有赤裸的野心与利益至上的“原则”。欧逸文这本书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些事。他说,中国让他想起美国在转型年代时,“人人有梦,有自己钟爱的盘算”的样子。这也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位曾祖父与祖父都当过美国总统的联合太平洋铁老板小亚当斯曾说过的话,“我们做事之道,是基于撒谎、与行窃之上的。”这本书基于欧逸文在中国8年间对几名身份、行业迥异人士的访问撰写而成,对记者来说,是有益的采访参考文本,对普者来说,它能让你认识中国所处的这个野心时代。(推荐人:CBN赵慧)

  书中人物刘大鹏是一个不起眼的乡绅,是现在的人甲。但在晚清社会变革期,一个山西人依然有着复杂的挣扎,深受时代影响。(推荐人:CBN高海博)

  1900年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的欧洲,是新技术爆发的年代,人们就像今天所处的互联网时代一样,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昨日的世界”辉煌的同时,还隐藏着恐惧与忧虑,就是今天的世界,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推荐人:CBN高海博)

  “人是的尺度”,通过每一个大人物所生活的时代去看他们经历过和改变过的时代,也是理解历史的另一种维度。(推荐人:CBN陆云霏)

  1968年,这“神奇”的年份发生了许多历史留名的重大事件,而世界的变化,年轻人的选择,由此构筑了当今世界的面貌。(推荐人:CBN陆云霏)

  诺贝尔文学获得者的作品。除了学习历史,还可以学习如何把复杂的史实统一到一个明确的价值观之下的写作方法。(推荐人:CBN肖文杰)

  普利策是出版行业非常重要和有分量的项之一,而这本书还原了普利策本人的一生,从他的幼年开始,记录下他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直至终点。当你偶尔对这个行业感到失望的时候,这个鲜活的人物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推荐人:CBN孟佳丽)

  我喜欢斯蒂芬·金的小说,更喜欢根据他小说改编的那些电影。在我看来,他才是讲故事的高手——如果我们还需要阅读故事的话。我不喜欢中国那些所谓“纯文学作家”的见识和腔调。中国当然也有类型小说,但普遍品质不高。中国从来不缺莫言这样的作家,太多了,但急缺斯蒂芬·金。(推荐人:曹寇,作家)

  本书出版于2016年年初,未铺天盖地在好书榜中现身,令人奇怪。哈内克足够“重要”,作为关于他的第一本中文书,而且是详细之极的,冲击力和新鲜感足够。但阅读难度也确实存在,要读出乐趣,必须要先看过哈内克大部分的作品。本书前两章为一般意义上的回忆录,回忆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从第三章开始以作品为主线,一直聊到最新的《爱》,以极大的耐心把每一部电影说得清清楚楚,怎样构思琢磨每一部剧本,又如何安排每一场戏的场面调度,想要实现什么,又如何不断调整。大量的技术性细节,无处不在的对人类的忧心忡忡,十足的“工匠”“大师亲授”。无论标榜、学艺还是研究,本书值得反复阅读。(推荐人:曹寇,作家)

  中国的写作者,除了台面上那些,还有。只是后者一般很少在公共场所上露脸,不为人知。这倒也未必是遮蔽使然,他们对露脸没啥兴趣。追求不一样。不说求道,起码也是为了活个通透。真不是大众的成所能解释得了的。顾前就是这样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极好,十几年前,他出过一本小说集。这是他第二次出书。他的小说质朴、简单到了极点。我对他小说的譬喻是顽石,只有石头的重量、质地、光泽以及阴影,其他什么也没有。(推荐人:曹寇,作家)

  此类书一般都是由文学史家或者那些学院里的老们搞的,但这本却是一个写小说的当代艺术策展人写的。它和我们通常见到的那类有些区别,这一区别体现于赵松对每则古代志异小品的个人解读。就事论事的赏读没有意思,好为人师的赏读更让人讨厌,赵松的态度就是随便聊聊。你不愿意听他聊的,那么你看这些从《左传》到《聊斋志异》两千多年的志异小品原文也行。一本床头厕上的好书。(推荐人:曹寇,作家)

  诗人杨黎早熟早慧。二十岁就写出了具有开创性也同时具有终极意义的诗《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他说:“所有的语言均出于一人之口。它证明:1.语言先于世界;2.世界被语言说出,凡说出的都存在;3. 语言永远无法说出这个世界‘没有的东西’,而诗歌永远在言说这个世界‘没有的东西’”。杨黎不满足于自己是个诗人,他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名货真价实的哲学家。(推荐人:曹寇,作家)

  1980年代,张辛欣红极一时,突然间她离开了,如今以没有任何身份和保障的状态在美国亚特兰大,年过六十仍继续在写,并从事任何一种力所能及的“创作”,一为谋生,二为探寻人到底生而为何、如何在技术至上的时代存在。《选择》讲述了她离开至今的和,包含“悬崖写手”“临时生涯”两大部分,由内及外。尤其是第二部分,写到了小镇上的农场主和走出小镇的《纸牌屋》男主角般的、在全球游荡的作家、以读书为职业的美国年轻人、将自己模仿的世界名画用一座博物馆阵列出来的美国热心土豪……所有的人和事都呈现出张辛欣这个世界的热情和毫不留情的反思,如汉学家金介甫所说:“张辛欣曾当过,她今天仍擅长于给我们打针,使我们不至于枯萎—虽然已没有药可以治愈我们。”说到底,张辛欣的题材是绝大多数泛泛而写的作家终身无法触及的,这算是以身家性命换来的人类视野吧。(推荐人:曹寇,作家)

  相对于流放的张辛欣,谈波以另外一种方式直奔本质,即藏在新中国生活的深处。作为工人/工程师,谈波像极了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白天谋生夜晚奋笔疾书的作家。谈波享受这种状态,断绝了和所谓文坛的往来,展开长期而艰深的思索。本书收录43篇短篇小说,每篇都精彩。《我是保镖》之类的篇目,足以让人明白,什么是好小说,而什么仅是“名家名作”而已。(推荐人:曹寇,作家)

  和著作名称长达半页纸的作协领导不同,舒尔茨小说全集只有一本,包含了《鳄鱼街》《沙漏下的疗养院》全部已发表作品和未结集的短篇,共32篇。舒尔茨本应写得更多,但他被了、1942年被射杀。他原本被彻底遗忘,感谢和相关国家高效的档案工作,对其记忆不惜一切的。他的小说主要是关于童年、家庭和父亲的,看他的小说,会联想起《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本书,确切地说,是想到这句话。处于两次大战之间的日复一日地过着日子,和今天的读者感觉类似,有种身在并窥探的感受,粘稠、压抑、绚丽。舒尔茨从最初起就努力营造一个世界,他做到了。(推荐人:曹寇,作家)

  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新作,讲述一个关于遗忘的故事。它讨论的是,为了一些看上去美妙的目标鼓励人们遗忘,或者通过一些方法使人们做到遗忘,究竟是利是弊。(推荐人:李翔,书评人,“李翔商业内参”出品人)

  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得主帕慕克的新作,描写一位土耳其小贩及其家族如何融入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它是一部这个时代的个人历史,也是伊斯坦布尔城市化的历史。读完之后,你会想,和上海同样需要这样一部个人与城市命运交融的作品。(推荐人:李翔,书评人,“李翔商业内参”出品人)

  知识的形象不易写,毕竟他们总是与自己为敌。不过《斯通纳》至少成功地描述了这样一个人物:他仿佛像另一个人那样活着,不止一次惊讶地审视自己,他不仅是自己时代的旁观者,也是自己生活的旁观者。他不是没有过、冲动和,但最终都不得不以告终,直至他老得无需再他人的眼光,而这又给他带来一个和古怪的。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没有比这种平淡更真实、因而更有力量。你会感到,在任何正常的人生中,生活的确就是这样步步紧逼的。(推荐人:维舟,书评人;CBN赵嘉)

  算是一本“斯里兰卡内战野史”吧,当地平民、重归故土的异乡人、有点清高骨气的知识、僧侣……他们如何在中生活,写得又平淡又混乱又让疼。(推荐人:CBN黄瀚玉)

  就像《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讲到的一样,战争的旁观者都会对它存在。书里的主人公阿兰,在他参与二战的亲身经历里,他没打过一场仗,没杀过一个敌人,他会在战时欣赏音乐,会流连于急行军时上的美景,会和战地的孩子开车出游,这本没有热血和硝烟的战争记录,没有浪漫,也没有英雄;高度写实,却诗意盎然。(推荐人:CBN黄瀚玉)

  入围今年布克的一部烧脑小说。对于犯罪小说来说,无非就是有人死了,最后要找出凶手,但本书通过不同视角的叙事结构,从一开始就能把人牢牢吸住,很难想象这部小说竟然出自一位新人作家。(推荐人:CBN姚芳沁)

  优质美剧《奥利芙·基特里奇》由此书改编而来。小说也同样优质,也没有电视剧拍得那么刻薄。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实在是没办法再细致透彻了。(推荐人:CBN陈锐)

  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是,可能故事会让人觉得有些“情人还是老的好”的感觉,但其实这本书并没有讲述太多哈罗德和奎妮之间的感情故事。整个故事有意思的地方是哈罗德在心理上的变化,从撒谎去找奎妮到后来在殡仪馆里见到谎言的妻子,整个过程当中哈罗德的表现是值得细究的。(推荐人:CBN陆泓)

  2015年普利策获小说,关于二战,没有宏大的场面,用法国盲女玛丽洛尔和少年维尔纳置身于其中的故事,写出了战争中的温暖。(推荐人:CBN陆云霏)

  这是托尔金笔下庞大世界观的又一块拼图。即使不是这个世界的爱好者,作为一个编辑也不妨一读。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你可以学习不少讲故事的技巧。(推荐人CBN肖文杰)

  伟大的科幻文学。一并推荐塔可夫斯基1972年拍摄的同名电影。(推荐人:CBN肖文杰)

  这是一本清代的”怪力乱神“故事集,但袁枚用寥寥百字写出来的鬼故事比某些恐怖片好看得多。(推荐人:CBN张莹)

  书中描述的是主人公费克里在一个与世的小岛上开了一家书店。他一直时运不佳,书店也不景气(简直是必然的)。而一个弃婴的到来改变了他的生活。这本书会让你更加了解人性的。最重要的是,一个颓废的人因为另一个生命而开始振作、。它让我看到了救赎的能力。(推荐人:CBN刘心力)

  和作者在《三体》里的观念类似—即使在更高的文明之下,人类的文学和艺术也是不朽的。这也正是本书在地球前人类要将诗经刻在冥王星上的原因。(推荐人:CBN肖鹏)

  虽然经历了母亲离世、和女友订婚、失手等一串事件,并最终被判死刑,但主人公默尔索始终像个看戏的“局外人”,对所有事情都漠不关心。这部充满哲学意味的小说提供了一个思考自己以及周围人和物的新角度。(推荐人:CBN张睿)

  非常棒的非虚构写作,故事是关于1959年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起灭门惨案,凶手是两名有犯罪前科的白人。卡波特的写作像纪录片摄影镜头一样冷静克制,完美还原了这起凶杀案中的者、旁观者,尤其是者的人物故事和性格,没有什么比真实的故事更吸引人的了。(推荐人:CBN张睿)

  苏格兰作家AliSmith的新作,是她“季节四部曲”的第一部作品,未来将依照季节陆续推出剩下的三本小说,听上去就相当文艺。探讨的主题是关于时间。艺术、历史、女权主义、死亡、生命等等交织在一起,AliSmith对这个正趋于的世界的态度是严肃而又温暖的.(推荐人:CBN姚芳沁)

  这个故事线小时的小说,鲜地展现了真实的美国:上流社会谋利,中产阶级旁观,而比利们却被塑造为“美国英雄”为各种利益裹挟。无论技术如何革新,其魅力也难以与包含宏大人类的文字相抗衡。(推荐人:CBN张莹)

  最优秀的人都是怕犯错的。但我想提醒周围的人,犯错是一件好事,只有犯错才能让自己更优秀。(推荐人:硅谷创业学院Draper University CEO Andrew Tang)

  融合四十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以电子商务、风险投资、和电影院三种公司形态为例,提出了重视员工成长的DDO组织模型,这种组织的业绩高于同行,也将是未来组织的普遍实践。(推荐人:意,书评人,《深泽直人》)

  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在这本书里,记录了对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91个人的研究,其中包括14名诺贝尔得主。他认为,创造力的定义是,改变现有领域或将创造一个新领域的任何观念、行动或事物。创造力出现于3个因素的互动:一个领域,一个学科,一个人。(推荐人:方军,创意工作者,著有《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

  《超预测》希望回答一个经典问题:人类的判断为何会出错,又该如何避免?套用刺猬与狐狸的说法,一个好的对未知事物的判断者,更像是一个狐狸式的人物,他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判断。刺猬式的人物更坚定,但却很容易被自己的原则和理论,看不到变化预示的未来—这也是为什么专家经常出错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本书问世于20年前,书中例子均为工业经济时代的公司与产品,在信息经济时代,其理论框架的普适性如何?不妨带着谨慎的态度持续观察。(推荐人:李翔,书评人,“李翔商业内参”出品人)

  这本书会你对常规创新理论的很多认知,比如,创新者一定是更爱冒险的人吗?为什么最有改变现状意愿的人,往往是现实中的既得利益者?为什么在他人看来观点相近的人会激烈地互相?(推荐人:李翔,书评人,“李翔商业内参”出品人)

  和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的恶”的概念类似,这本书的主题也是围绕那些最终变成的普通人。但它将视角主要放在了本该治病救人、却在实行的医生身上。这本书通过对数十名和者(其中部分还成为的医学助手)的采访集结而成,印象深刻的是,大多数人还是能意识到他们的做法是不对的,比如一个不顾妻子反对要参军的医生被派到奥斯维辛后,和妻子就从来不敢说实话,只是说他的工作就是待在卫生研究所里。

  和著名的“斯坦福实验”一样,这本书似乎也想对到底是人性本恶还是使人变恶这一哲学问题提出探讨。(推荐人CBN倪妮)

  题目很有趣的一本书。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在工作中他发现自己的客户—律师、医生、科学家、作家、画家、商人—总之,都是些聪明人,却反而极易产生厌倦感,原因有达不到自己希望达到的水平、虽然日复一日地工作却没有让脑力真正发挥作用,以及由于理解能力超群,导致比他人更易悲伤忧虑等等。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首先要弄明白“意义”是什么,进而要明白意义不是探寻出来的,而是构建出来的。(推荐人:CBN倪妮)

  讲心理学的书有很多,流派也非常复杂,这本谈自体心理学的书是用案例的形式解读理论,读起来不会晦涩。最重要的是,这套“自体心理学”提出说,挫折无论大小,都可能对一个人造成足够大的,它能给一个人造成多大的,与这个人的承受能力无关。若有一线生机,人就会努力下去。很多时候,仅仅是理解自己的情绪是怎么一回事,就远离很多了。(推荐人:CBN吴洋洋)

  作者讲故事能力超强。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的就是一个道理:控制你的不是意志,而是习惯。(推荐人:CBN李蓉慧)

  失望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我们不止一次感到失望,对生活、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对自己……有的时候它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但有的时候它会纠缠着让你觉得难受。这本书帮你这种负面情绪,并给出和方式让你它,然后超越它。(推荐人:CBN孟佳丽)

  《纽约时报》曾是美国社会秩序的圣经,因为长期以来它以超然冷静的立场和态度报道所有事件。如果读过该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哈尔伯斯坦等人的文章,大概都能感受到冷静、克制的非虚构写作风格,而非煽情、和尖锐。这在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因为在奠定其辉煌的业主阿道夫·奥克斯看来,新闻本身就是一种不带、可靠、干净的商品,它只需提供事实,而把判断的留给读者自己。(推荐人:维舟,书评人;CBN 赵嘉)

  作者重新阐释了社交这一概念。他认为天然具有社交属性,从印刷术的兴起到咖啡馆的流行,乃至20世纪和电视的崛起,每个时代都有恰逢其时的形态。以互联网技术为引擎的新型社交并非独创,而是延续了这一传统。相反,电视所代表的垄断式话语权本质上是反社交属性的形式。(推荐人:CBN赵嘉)

  非常老派而正规的新闻写作指南,把写作技巧具象化。而且就算学不会,看看书里例举的过往优秀报道范本,也非常值得。(推荐人:CBN陈锐)

  经由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在服装、家居、日用品、建筑等多方面都发展出了自己的现代设计,诞生了很多设计师。但我们至今未等到设计力出现的时刻。就建筑而言,通过这本书,你能了解商品房政策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以及为什么一个城市里的建筑是千篇一律或各有特色,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都不仅是审美问题,而是经济问题。(推荐人:CBN吴洋洋)

  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师勒·柯布西耶的作品,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了看不到工业发展和建筑发展必然趋势的古典主意学派,对世界现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本书中亦提出了建筑必须走大生产、工业化道,反对搞虚饰的古典主义;主张设计要有整体观念等等。(推荐人:CBN李蓉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