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玉兰花开 百又十春(组图-重庆市轻工校

在西南大学办学110年的风雨历程中,还不得不提到国际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和他于1940年创立的私立乡村建设学院,其旧址在今天的北碚歇马镇。晏阳初先生提出了学生人格的“自主、自养、自治、自强”的“四自”原则和“劳动者的体力、专门家的知能、教育者的态度、创造者的气魄、科学家的头脑、教家的”六大训练目标,并在璧山设立华西实验区,突出“即讲即学即习即能”的一贯式教学特色,为今天的西南大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积淀了深厚的思想资源。

编辑电话

1951年2月,乡村建设学院改名为川东教育学院。1952年,其部分系科和教职工分别并入或调入西南师范学院和西南农学院等高校。其校址所在地后来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2000年,重庆轻工业职工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柑桔研究所和校址在重庆荣昌的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成新的西南农业大学。

110年薪火传承,如一部气势恢宏的教育交响乐,不变的是、品性、梦想、情怀的主旋律,变奏处是建设、发展、、创新的时代强音。从历史的深处漫步而来,眼里已是满园玉兰花开,春媚。

人文高地家园

今年1月23日,重庆罕见全境大雪,缙云山麓嘉陵江畔的百年学府——西南大学也白雪纷纷。在中心图书馆和体育馆之间的林中园地,一群工人却在冒雪劳作,一道古色古香的雕塑石门已初具形态,门上还刻有古朴的字样“川东师范”,体育馆一侧土坡上还有工人在冒雪植树。来校观赏雪景的市民不禁发问:“大雪天,这么冷,也不休息?”师生们却知道,这里就是即将竣工的西南大学组建10周年暨办学110周年纪念园;旁边栽种的却不是一般花木,而是西南大学的校花玉兰——全国高校中少见写进大学章程的“”校花。玉兰又名报春花,阳春三月,玉兰花在西南大学处处可见,古老而又年轻的百年学府也因此平添勃勃生机。

@郑劲松

那是的抗战岁月,川教院师生与一道,矢志不渝,共克时艰。川教院在1940年5月29日、1941年8月11日和8月30日,连续三次被日机轰炸,师生和校工死伤十数。但每次被炸之后,全院师生员工满怀必胜,迅速整饬轰炸后的废墟和创伤,教学活动依然正常进行。

21世纪初叶,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需要,两棵根深叶茂、盘根错节的姊妹树合二为一而成参天之势。2005年7月17日,一墙之隔半个多世纪比邻而居的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成西南大学,学校随即顺利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序列,百年学府绽放出灿烂的时代新花。

1936年8月,四川省改组乡建院,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简称川教院)。校址在今天的重庆沙坪坝、磁器口一带。川教院还创办有附属嘉陵小学,诺贝尔获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教授曾于1942年至1946年就读于此。

重晚副刊

重庆创作邮箱

1950年10月,西南军员会文教部决定将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史地、外文、数学等6系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为西南师范学院;其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农科三系与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

“你是幸运的。你的幸运在于/你不是别处的玉兰/你是重庆西南大学的玉兰/会读书的玉兰。身逢盛世/你的灯,会被知识的睿智之光/一盏一盏点亮……”(摘自傅天琳诗《一株玉兰》)这是饱经风霜的芳醇,追根溯源,一所大学的文化在历史的深处回声荡漾。

编辑电话

重庆江津的白沙镇,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四大文化名镇之一。该镇的新桥村美丽的金驴溪畔,历史的回声中也曾书声朗朗。1940年9月,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正式成立,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女子高等师范院校。为便于师生与沦陷区的家里通信,学校邮政以“白苍山庄”代称。1942年,女师院学生与在白沙镇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万人歌咏会,用激昂的歌声发出抗日救亡的时代最强音。当时的女师院名师云集,除先后院长谢循初、劳君展教授外,还有国学大师胡小石,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台静农,语言学家魏建功等。1946年11月,响应国民号召,魏建功率师生远赴,推广国语,为民族文化的做出不懈的努力,在历史的深处闪耀着动人的。

十年来,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顶层设计与办学基础,扎实推进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内涵发展,切实加强党的建设,锁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发展目标,全面深化综合,各项事业发展整体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06年4月18日,重庆正式创立“官立川东师范学堂”,这是重庆首开新学先河的现代学校之一,西南大学最早的办学渊源。学校几易其名,校址几经更替,但办学的薪火从未断灭。1928年,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甘绩镛先生提出“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训示,今天的西南大学依然以此为校训,正是筚蓝缕、以启山林的渊源。1932年7月,学校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并招生,西南大学高等师范教育办学由此肇始。1933年7月,四川省在此校基础上成立四川乡村建设学院(简称乡建院),明确提出了“培养乡村建设之热情与、学识与技能、负责与创造之、健康与耐劳之体格”的人才培养目标,今天依然闪耀着绚丽的教育之光。

重庆创作邮箱c.g.q@163.com

(作者系西南大学198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现为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西南大学报》执行主编)

北碚夏坝,是重庆另一处抗战文化名镇。嘉陵江水日夜流淌,也倒影过战时爱国青年的豪情壮志。复旦大学于1939年迁此,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迁回上海。同年秋,在卢作孚、于右任、邵力子等人下,决定在此遗址筹办一所学校,为纪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和校长,将学校定名为相辉学院,这也是西南大学办学渊源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即是1949年考入相辉学院农艺系的学生。

公共邮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