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轻工新闻  新闻

企业规模偏小且整体分散 节能服务产业综合能力存短板

作为绿色产业重要抓手之一,以市场化机制合同能源管理为核心模式的节能服务产业,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20年来,累计带动减排二氧化碳8亿吨,相当于两个三峡大坝的减排量。2019年,产业总产值实现9.4%的增长,并突破5000亿元大关。 近日举行的2019-2020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峰会上,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房庆用一组数字,直观展示节能服务产业现状。


但同时,房庆坦言,面对新技术、新材料、新金融带来的变化,沿用老模式、靠吃老本的路径,已不能满足各类用能企业的实际需求,节能服务产业也面临挑战。如何突破?多位业内人士就此提出建议。


稳中有增 发展不再盲目追求 大而全


根据最新发布的《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9》,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呈现 稳中有增 态势。2019年,全国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为6547家,年增长率为1.7%;从业人员超过76万人,年增长率为4.4%;产业总产值达到5222.37亿元,较2018年增长9.4%。在此基础上,企业营收小幅增长,平均年总收入同比增长1.4%。


由此可见,节能服务产业仍是朝阳产业,吸引着众多投资者、从业者。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孙小亮表示,历经前期高速发展,行业也在趋于理性,项目投资速度放缓、更加审慎。 例如,我们的综合能源服务也不再盲目追求 大而全 ,更注重根据用户的能源利用水平等实际,提供清洁、经济、高效的综合解决方案。


记者了解到,在节能产业的带动下,多个细分领域从中受益。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表示,截至目前,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已实现 十三五 规划预期目标。2016-2019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累计下降15.6%,可降低能源消费4.8亿吨标煤。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模式难以为继。让更多第三方节能服务企业参与工业节能,是提高行业节能水平的重要途径。


围绕另一重点领域 建筑节能,住建部标准定额司一级巡视员倪江波称,以绿色建筑为代表的居住节能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特别在公共建筑领域,节能服务市场迅速发展。到去年底,已有两批公共建筑节能重点改造重点城市完成验收清算,带动全国实施节能改造面积1.5万平方米。


产业集中度低 企业规模偏小且整体分散


未来,必须进一步提高资源和能源产出、利用效率,减少对资源能源的各种依赖。以更小的能源消耗、更小的环境影响,实现更大的产出。 在肯定成效的同时,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司长任树本敲响 警钟 ,直言节能产业面临的繁重任务。


在任树本看来,目前主要有三大挑战:一是环境压力依然较大,全国仅有35%的城市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在很大程度上,环境污染正是能源高消耗所致,节能工作必须发挥作用。二是人均能耗依然偏高,到2050年,要达到经合组织国家的先进水平,强化节能是必然选择。三是资源利用率依然偏低,我国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工业节能、城镇节能等潜力尚待挖掘。


面对上述任务,孙小亮坦言,节能服务产业要率先突破自身瓶颈。 目前虽有6000多家企业,行业集中度却只有约12%,企业规模偏小、整体分散。其背后,进一步反映出行业技术壁垒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业务缺乏创新等问题,节能服务产业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孙小亮表示,产业正处转型升级关键期,重点应由量的增长转为质的提升。 多数节能公司只拥有一两项自主研发节能技术,只在某个领域具有一定基础,远远无法满足用能单位对综合解决方案的需求。特别遇到一些投资大、跨专业综合性项目,很多公司往往难以独立完成。


这一说法,得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效率中心副主任熊华文的赞同。他认为,节能服务市场增速较快,但更多是靠政策约束,行业并未真正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 这其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如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破目前的无序竞争?


强调综合能力 专注节能但不局限于节能


据任树本透露,下一步将重点推动市场导向的绿色节能体系,并计划针对节能关键技术,陆续发布国家绿色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他建议,节能服务产业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动力,强化自身技术积累,对标国际水平,突破节能领域关键材料、一级设备、核心工艺等,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以提升能源效率为目标,可考虑节能储能分布式能源,灵活采取综合性措施,帮助用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减少排放和环境污染。通过行业整合、兼并重组等改革,进一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立结构合理、规范,内部约束有效,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任树本称。


以工业节能为例,高云虎表示,在聚焦先进技术、装备的同时,也要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传统行业节能降耗寻找新的突破点。 人工智能、5G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正在加速融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有助于创新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创新节能服务技术及商业模式。


熊华文则提出系统节能、智慧节能、协同节能的综合思路。 提升综合能力,要求我们不再只看到能源生产的单个环节、单个工序,而要解决能源系统的不平衡、不匹配问题。从供、输、用、集中式到分布式,从用能向共用、衔接、互动等角度,进一步拓展思路。节能是最重要的出发点,但不是我们的局限圈,专注节能但不局限于节能。 (记者 朱妍)


转自:中国能源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