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翅膀:期刊迷局与新闻传播学的解放
[摘要]:本文从经验方法入手,探索性地研究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运作实况,分析学术出版的迷局对学术进步的影响,并由此出发,扩及对学科发展的困境的思 考,进而探求解脱之道。研究表明,学术研究与学术出版是两位一体的秩序共同体,学术出版的不足是制度性缺陷的一部分,学术秩序的失调影响了新闻传播学的发 展。论文基于调研和访谈分析,详细论及了期刊运作的基本规范、期刊的区隔定位、期刊版面供给不足的问题及矛盾,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论文倡导问题意识、 理论建构意识、方法意识俱全的学术价值观,提出了捍卫职业伦理、重建学术秩序、鼓励学术贡献、寻求新闻传播学学术生产力的解放等一系列重要议题。
本文是探索新闻传播学学术秩序的系列研究的第二篇,此前,在《中国新闻传播学期刊学术水平与排名分析:基于CSSCI的次级研究》[1]一 文中,我分析了在本领域中高水平期刊的现状,并给出了它们之间的学术水平排名,特别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学科的横向比较,给出了对我国新闻传播学学术水 平的总体估价。这一估价被证明是相当不乐观的:在所有24个学科的排序中,新闻与传播学学科只能列入第19位。其综合评价指标(不同于近年来CSSCI所 使用的影响因子单一指标)与所有学科的总计平均值相比,竟然不足后者的二分之一。因此,就平均值而言,新闻与传播学学科期刊的发展水平距离国内所有学科的 水平相差甚远。
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态势,有识之士在肯定其进步的基础上,也多会指出其研究缺乏规范,低水平高度重复性研究盛行、理论问题意识不强, 缺乏突破性研究典范、缺乏跨学科和全球的视野等弊端。[2]面对学术评估的落后及外部学术界的尖锐批评,诸多本土学人也多在深刻自省中,2007 年,学术界部分同仁在深圳召开了三十而立:中国传播学之未来研讨会,对学科发展不足的反思,即是会议的首要题旨。
如何科学系统的探讨学科落后的因果?如何提供解决方案?对此一宏大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前文中试图从期刊外部评价指标上衡量新闻传播学学科期刊水平,在本文中则试图要从期刊运行的内部查找困局的原因和解脱的可能。
长期以来,围绕着学术期刊与论文发表,新闻传播学术界与出版界有太多的疑惑与不满。期刊准入的壁垒,评估指标的暧昧,期刊定位的模糊,出版经费 的不足,学科属性的杂糅,论文发表的艰难,学术规范的缺失,学术水准的不足,不正之风的盛行,此九者,皆为新闻传播学学术发展的长久之痛。就本题而言,一 个国家某一专业领域的出版物学术水平,事关整个学科的风向,更事关学术是否可以不断进步,是否可以促进学术界对知识社会作出实际的贡献,可谓悠悠万事,唯 此为大。如果要探索学科发展成败的因果关联,宏观学术环境和学者素养固然头等重要,但作为发表阵地的学术期刊水平的高低又何尝不是主因?后者所喻示的是最 显明的学术秩序,当学术秩序陷入迷乱,则无异于给学科系上了沉重的翅膀。
本文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含出版类)部分代表性学术期刊的运作实况及对学术进步的贡献、阻滞水平,并由此出发,从学术秩序的把关人一端来探索新闻传播学学术生产力的解放的可能。
对部分代表性学术期刊作小样本调查分析,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操作上,以期刊及其负责人(由于配合度的限制,也有个别刊物由普通编辑填答)为调研对象,以结构性的自填问卷为工具,辅以相关的专家意见访谈。
初期调研从2007年1月20日开始,截至2007年5月30日,补充调研从2008年2月2日开始,截至2008年4月13日。对于每一期 刊,调研所考察的基础内容包括:年用稿率;编辑人数及专业水准;刊物的主观定位;编辑对论文的一般要求;审稿惯例;刊物所欣赏的本领域期刊(要求列出5 种);刊物所重视的外部评价;对有偿用稿现象的态度;对期刊发展和期刊评估的建议和意见等(参见附录:研究问卷)。对于部分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如有语焉不详 之处,或研究者对某处回答的细节产生新的兴趣,则以电话访谈形式作追问。特别是在本文写作的后期,研究者分析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及探讨对策,亦诉诸于对调查 对象的深度访谈。
其次,对于不同期刊的学术出版的规范性的深入探讨,研究者选取了最新一期的诸样本期刊作逐一判断和统计;
再次,对于诸样本期刊的发表论文的类别属性的描述,采用了定性观察和主观分析(采用主观分析的原因是研究者尚不能就目前学术出版界形形色色的论文的类别属性作出清晰有效的划分)。
由于具有全国统一刊号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有64种之多[3],这些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准无疑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其中寻求代表性样 本,意味着有多种指标和多种可能。对于样本框问题,考虑到国内新闻传播以及出版类的代表性学术期刊概念纷纭复杂,经征求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相关专家意见: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隔四年评定一次,简称核心期刊)、学中 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发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一般每隔两年评定一次,简称CSSCI)两大系统所评定的入选期刊榜为样本框架是最为可行的 [4]。而在设计本研究时,研究者注意到,CSSCI来源期刊的精选性强于核心期刊系统,其数量也更少(通常只有10-15种)、评价指标更单纯(以影响 因子为主),因此它更适合作为样本的学术水平代表性的检验。研究者在具体抽样操作时,是以2004版核心期刊的26种名录为总体作判断抽样,这种路径的优 点是:尽管《要目总览》对核心期刊的认定是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的,但是它的主观指标和类目建构,显然兼顾了学科在各个子项目类型上 的分布,新闻传播类也不例外(参见表一)。因此,作判断抽样时,可以具备对综合指标(刊物水平、专业分布、主办者分布)的兼顾;此外,26种名录的数量显 然也更适合抽样。
如表一,研究者按照综合指标,判断抽取13个样本(占总体50%),后通过通讯方式得到自填问卷及访谈问卷的有效样本11个,占研究总体42%(表一中的划线部分),样本有效回收率为84%。
者 3.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 4.新闻与传播研究 5.中国记者 6.新闻战线.新闻知识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中国出版 4.编辑之友 5.出版发行研究 6.编辑学刊
就有效样本而言,如按照一级学科类型分,其中新闻传播类期刊8份,分别是《当代传播》、《新闻与写作》、《新闻实践》、《新闻记者》、《中国广 播电视学刊》、《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出版类期刊3份,分别是《出版广角》、《科技与出版》、《中国图书评论》。如按照北大核心期 刊子类分,则样本分布为:信息与传播类2/2种,新闻学、新闻事业类5/12种,广播、电视事业类1/2种,出版事业类3/10种。如按 照主办者来源类型分,则样本分布为:院校主办类为3种、政府机构主办类为5种和媒体主办类为3种[5](参见后文的具体分析)。
研究者以同时期(2006年度)CSSCI相关数据(主要是影响因子值)对所获样本的学术水平代表性作分析检验及进一步的讨论。结果如下:1、在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列表中,新闻与传播学类源刊共计15种,本次研究的11个样本中有7种列入其中,分别是:《国际新闻 界》,《现代传播》,《科技与出版》,《新闻大学》,《新闻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图书评论》。(以上样本,在表二中为划线部分)。没有列 入其中的另外4个样本为:《当代传播》,《新闻与写作》,《.新闻实践》,《出版广角》。[6]
综合检验1、检验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按照CSSCI指标,本研究样本的5/11为前十位的高排名(注意:非高影响因子)期刊,2/11为普通入选期刊,其余4/11为非入选期刊。其分布大致形成了样本属性在影响因子排列上的代表性和均匀性。
尽管如此,本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样本的抽取仍然基于主观判断,故此不能将研究结论推及所有的新闻传播类期 刊;2、样本中高影响因子(0.20000以上)的期刊数量极为有限,因此显然不完全具备对部分最优秀期刊的推论能力;3、不同样本分属于不同学术类型或 非学术类型(参见下文),尽管研究者对此尽力作类别区分批判,但类型的错杂仍会影响研究的内在效度;4、部分数据的统计值基于调查对象的自我陈述,其可信 度仍然有待考证。
综上所述,基于类型的检验可知,本研究的样本分布基本覆盖了不同的对象属性:刊物水平、专业分布、主办者分布,其代表性是可以预期的;但其非精确性的定性特征明显,所以仍应视为有限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