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金埃尔默:用新技术精准捕捉微塑料
周健报道 正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环境(海洋)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传出消息,人类废弃的塑料制品渐渐成为了肉眼看不到的微塑料,已经在海水里、海洋生物身上广泛存在。全球对微塑料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与会人士普遍认为,亟需有效的方法,对微塑料进行鉴定,对其进入海洋的来源、途径、输运以及在食物网中的传递,加以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对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风险,制定应对措施。
在全球受到关注
第二届全国环境(海洋)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6月5日至6日在南京大学举行。“相比去年在舟山举行的首届研讨会,这一届规模更大,参会者明显增多,可见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对于微塑料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的美国母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分析仪器生产制造商之一,其探索与分析解决方案事业部亚太区市场总监刘肖博士,两届研讨会均参加了。
数据统计,每年全球大约有800万吨废弃塑料进入海洋,经过海浪冲刷、阳光照射等外力作用,分解成几毫米甚至肉眼看不到的纳米级别的塑料颗粒,为鸟类、鱼类所吞食。微塑料同样也存在于空气中,可随呼吸进入人体,或者沉积在土壤中,为植物所吸收,而这些最终聚向生物链顶端,包括人类。
刘肖博士指出,综合与会专家们的观点,目前全球对微塑料的认识还很浅显,“海洋微塑料作为新型海洋污染物,到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检测、分析和评估标准。究竟多大尺寸的算是微塑料,微塑料对人体有多大的危害,到目前都没有定论。”微塑料所呈现的潜在危险来自于多个方面,包括塑料这种高分子聚合物本身,其所包含的提高塑料性能的各种添加剂,塑料颗粒在环境中所聚集、吸收的物质,以及其表面上所携带的细菌,这些进入人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有专家在第二届研讨会上,把肉眼看不出的微塑料,称为“海洋PM2.5”,希望高度警惕微塑料的危害性。
微塑料客观存在
近年来,我国的相关科研机构、大学纷纷加强了对微塑料的研究,在本届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分享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报告。
比如,上海海洋大学研究了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湾的海洋牧场,发现微塑料的主体是玻璃纤维,主要来源于海水养殖和捕捞业使用的复合材料的渔具渔网及陆源输入。
中科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的“环渤海海岸大气环境微塑料污染特征”研究发现,在大气沉降样品中存在纤维类(90%以上)、薄膜类、碎片类、颗粒类,这4种微塑料。
可以检测到2微米大小
第二届研讨会的开幕式上,多位权威人士提出,对微塑料需要“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末端回收。”而前提是,对微塑料进行准确的捕捉,确定其特征、来源、种类、尺寸、重量等关键信息。这需要借助红外、热分析、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和先进仪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微塑料研究领域,我们和众多学术研究机构、环境监管机构、环保组织有着紧密的合作,共同开发能够推进微塑料研究分析的解决方案。”珀金埃尔默产品技术专家娄晏强博士介绍说,在本届研讨会上,珀金埃尔默推出了微塑料及微观污染物研究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红外显微成像系统,用于分析微塑料的成分、形貌、数量、特征;三重四级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可用于检测微塑料所吸附的有害物质,例如一些毒性高、含量低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仪器联用系统,这是提供微塑料全数据表征的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的行业经验积累,我们提供的方案已可以检测出2微米大小微塑料的成分,目前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检测门槛,希望可以给微塑料研究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分析方法。”娄博士介绍。
在第二届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权威专家呼吁,对微塑料的研究,要回应社会各界的关切,促进环保事业。刘肖博士认为,某处水体里有没有微塑料?有多少?它的毒性是怎样的?这就是公众关注的问题,对微塑料污染的源头控制有待每个人的努力,对于其污染现状和风险的管控,更需要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为研究者提供有力的依据。
- 标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