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新闻

关于印发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已经省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关键时期。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既是科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的必然要求,也是我省提高工业竞争力、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根本途径。根据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我省工业未来五年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行动纲领,是我省工业领域编制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

  “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变化,省委、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步伐。

  为全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省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增加值连跨5000亿元和10000亿元两个台阶,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95万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16.1%,为同期生产总值增速的1.3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47.8亿元,为2005年的3.6倍;实现利润3166.7亿元,为2005年的4.9倍,超过京、津、沪,位居全国第四位。2010年城镇工业投资完成7546.6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54.2%。

  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与节能减排形成的“倒逼”机制,全面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0年,轻重工业比达到31∶69。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产业增幅均保持在30%左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新的产业支撑逐步形成。传统工业进一步提升,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其中河南煤化集团2010年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双双突破1400亿元。国有企业基本实现产权多元化,2010年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66.68亿元。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77.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81.4%。

  “十一五”期间,区域工业布局明显优化,中原城市群率先发展,重点城市之间产业分工、错位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沿主要交通轴线形成的产业发展带快速隆起,郑汴新区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增长极,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及黄淮经济区结合资源禀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郑州百万辆汽车、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漯河食品城等一批优势产业建设稳步推进,富士康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各地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元,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8.3%,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2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53万人,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4.3%和33.6%。

  截至“十一五”末,全省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企业技术中心44个;2010年获批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束了我省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0家,是“十五”末的6.6倍;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5家,是“十五”末的3.13倍;专利授权量五年累计4.93万件,是“十五”期间的3.4倍。郑州市、洛阳市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安阳、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组建了河南省风电、轨道交通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矿山装备、超硬材料、多晶硅、盾构、生物疫苗、锂离子电池等多项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预计累计下降38.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13.8%和17.6%,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超额完成,涉及炼铁、电力、玻璃、印染、制革等14个行业,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978万千瓦,淘汰水泥产能5833万吨以及全部立窑水泥生产线年我省淘汰落后产能总数和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位。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对8大高载能产业执行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2010年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载能行业推广了55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

  “十一五”期间,“两化”融合工作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年度投入增长平均在23%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全省先后有5家开发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取得初步成效,信息技术在现代装备制造、食品、有色、化工、纺织等5大主导产业的应用不断深化。“两化”融合项目库编录110家企业,收录“两化”融合项目209个。中国中小企业河南网为全省三十多万家中小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大型企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先后有43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双汇集团、中平能化集团、许继集团等一批企业走在了全国前列。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省工业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总量再上新台阶,主要行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得到确立,工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工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对我省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

  一是全球经济将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大潮,工业生产的技术与组织方式将围绕知识经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两”化融合等进行创新与优化,有利于我省工业发挥后发优势,抢抓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机遇;二是产业转移继续向纵深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向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不仅是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梯度转移趋势也开始,有利于我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三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实施,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我省在区位、市场、资源、人力、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有利于我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四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国家支持我省积极探索不以农业和粮食、生态和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子,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我省在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规划,有利于我省更多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工业转型升级;五是我国陆续推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省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优势明显;六是我省工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食品、化工、装备制造、有色、汽车及零部件等支撑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条件与发展明显优化,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与平台。

  一是区域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出台,部工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周边省份竞相发展、相互赶超的竞争格局趋于强化,对资源、产业、企业、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我省工业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低,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产业延伸度不够,产业附加值偏低,产业关联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省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任务更加艰巨。三是能源资源与约束不断强化。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期,能源、和土地等要素瓶颈制约进入凸显期,工业发展的能源资源约束与生态脆弱的矛盾更加突出。四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尚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些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尚需,工业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还不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积累比较薄弱。

  总体上判断,未来五年我省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但是,我省工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与低成本要素投入、过度依赖投资拉动与产能扩张的状况已经难以为继,工业已经进入了以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到“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将是我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

  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落实“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践要领,走新型工业化道,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按照“特色主导、龙头带动、技改提升、集聚发展”的总体思,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增效,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全面优化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基础上,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工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构筑“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中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支撑。

  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以下基本原则:

  增量升级与存量优化并重。在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结构、投资结构中做大产业规模,严格控制传统产能的简单规模扩张,提高新增项目的层次与质量,引导投资向高附加值环节倾斜,增强新增项目的带动力与辐射力。同时,加快产能整合,提升传统产业的设备与技术层次,调整与优化产业存量。

  发挥比较优势与培育后发优势并重。继续发挥传统产业比较优势,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同时,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紧密结合,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与人才等高端要素,高起点发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形成新的产业支撑,积极培育后发优势。

  提高加工制造能力与提升服务增值能力并重。提高我省工业的精深加工度,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终端产品,全面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快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不断提升工业服务增值能力。

  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并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制约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实现向高端跃升。同时,要积极引进吸收先进国家与地区的技术,打造式创新平台,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产业发展与环保安全并重。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资源节约与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发展由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的粗放增长模式向资源节约、友好的集约发展模式转变,着力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力求产业发展与、安全生产相统一。

  根据我省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在保持工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201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

  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2015年高成长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5%。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空间布局,加快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的空间开发格局。

  质量与品牌建设明显强化。继续实施质量立省战略,主要工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消费类产品的安全、卫生、环保等达到或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打造10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积极培育一批国际品牌和中国知名品牌。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0.77%。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稳步提高专利授权量,增强重大技术、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省内保障能力,推动郑州、洛阳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工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明显下降。规模以上企业清洁生产率达100%,生态明显改善。“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高。重点企业信息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工业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普及率达到100%,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全面建立检测与污染源信息系统。

  抢占未来制高点与支撑现实发展相结合,把调整优化产业与产品结构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突出特色主导、龙头带动、自主创新、技改提升、承接转移、集约集聚,抓增量、补短板、增后劲,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持续实施重点产业年度行动计划,力争到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形成10个以上超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和100家以上超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

  把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深入挖掘比较优势,以提高产业附加值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6大高成长性产业。到2015年,装备制造、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2万亿元,轻工、建材产业分别超过1万亿元,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分别超过5000亿元,6大高成长性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65%左右。

  以建设部重要的汽车制造中心为目标,大力推进郑州百万辆汽车建设,重点发展乘用车、轻型商用车、中高端客车、中重型载货车4大系列优势产品,壮大郑州日产、郑州海马、郑州宇通、郑州少林、驻马店中集华骏等一批龙头企业规模,推进开封奇瑞、恒天重工和华晨金杯等整车项目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大力发展专用车,扩大冷藏保温车、市政用车、石油专用车、道工程养护车、特种运输车等优势专用汽车生产规模,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推动整车与零部件集聚发展和互动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汽车制造企业建设生产,重点加快推进郑汴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与焦作、许昌、南阳、新乡、鹤壁、安阳等一批特色零部件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产业新格局。力争2015年全省整车生产能力超过20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7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的零部件企业达到10家。

  重点打造“关键零部件—主要总成—整车”产业链,加快推进汽车产业、专用车产业与零部件产业建设。

  推进郑州百万辆汽车建设。支持郑州宇通建设世界级客车生产,巩固大中型客车在国内市场的龙头地位,推进客车产能提升项目、轻型商用车和中重卡项目实施;建设郑州日产全球轻型商用车,推进研发中心项目和第二工厂一期工程建设;加快郑州海马经济型轿车及中牟厂区工程、恒天重工重卡项目建设;支持少林郑州汽车产业建设。

  建成部最大的专用车生产。依托驻马店中集华骏、新飞集团、洛阳中集凌宇、河南骏通、河南红宇、河南冰熊、宇通重工、河南松川等企业,加快推进厢式运输车、普通罐式运输车、冷藏车、半挂车等专用车生产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

  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一园六”建设。建设郑汴百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重点实施郑州日产50万台发动机项目、郑州海马50万台节能高效发动机项目、郑州宇通零部件项目。

  建设六个特色零部件。建设焦作高新技术特色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发动机凸轮轴、活塞、变速箱齿轮轴、缸套、高性能乘用子午胎、全钢载重子午胎产品。建设许昌汽车传动轴制造,着力发展传动轴、锻造件、轮毂、车桥、重型汽车钢圈、汽车玻璃等产品。建设豫西汽车水泵、进排气管、减震器制造,支持西峡县做大做强汽车水泵、进排气管制造业。

  建设新乡汽车转向器、三滤、汽车空调器、制动器制造,支持新航集团发展汽车动力转向器、制动器、电池、三滤、汽车空调器等产品,进一步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建设鹤壁汽车电子制造,重点发展各类车用连接器、车辆智能防盗系统产品及整车线束,保持行业龙头地位。建设安阳汽车铸造件,着力发展汽车制动器、减阻节油器、制动件、悬挂件、车用水箱、后桥壳、差减壳、轮彀等产品。

  抓住当前电子信息产业战略转移机遇,着力发展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绿色照明、应用电子、软件及服务外包等5大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消费电子、新型网络通信、新型显示3大潜力型产业,重点打造手机及关联配套、光电产业、LED(发光二极管)照明、新型平板显示4条产业链。集中资源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电子信息产业,全面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形成以郑州、漯河、鹤壁、南阳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推进与富士康合作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手机生产,大力提升精密模具、精密刀具、超硬材料等关联产业,努力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园区2—3个。

  手机及关联配套产业链。以富士康、友旺科技等企业为重点,打造“芯片—元器件—组件—终端产品”产业链,尽快在全省形成较为完善的手机及关联配套产品产业链。重点推动手机整机项目建成投产,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强钨钼加工、铝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研发,突破硬质合金刀具、手机盖板玻璃、硬质铝合金外壳等核心技术;进一步抓好元器件、线板、手机电池、微电机、喇叭、注塑件、专用螺丝、、包装等其他相关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

  光电产业链。依托中航014中心、中航613所、中航光电、河南平原光电等企业,重点发展光电探测、光电显示、光电器件、光电通信、新光源等产品,打造“光电元件—光电设备”产业链。

  LED照明产业链。以郑州生茂光电、河南恒基勤上光电、河南华阳科技等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延伸“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品”产业链,重点发展LED芯片封装、大屏幕显示背光源及LED照明应用产品,突破大功率封装、LED外延片芯片制造等核心技术,打造郑州、新乡、焦作等LED产业。

  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依托富士康、郑州旭飞光电、河南汉威科技、洛阳晶昌电子等企业,打造“玻璃基板—液晶模组—显示面板”完整产业链,加快有机发光二极管、激光成像等新型显示技术研发,重点发展TFT—LCD(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屏,等离子显示屏面板、模组与整机,OLED显示产品及材料。

  物联网产业。依托元器件生产优势,打造“传感器—网络技术及产品—行业应用”产业链,加快物联网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射频识别(RFID)、二维条码、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发展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工业控制计算机、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下一代网络设备等产品。

  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着力打造“软件设计—服务”产业链,依托洛阳鸿业科技、郑州众智科技、许继软件等企业,围绕工业信息化、交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紧迫需求,开展工业应用、铁专用、电力自动化、信息安全等特色软件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积极承接国内外行业软件定制开发业务。

  电子通信产业。依托河南万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2所等企业,重点发展卫星通信、电波研究应用、战术数据链、微波着陆系统、超宽带自组网通信等高端产品。

  按照“龙头带动、支撑、高端突破”的发展思,重点建设冶金矿山大型成套装备、工程机械及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农业装备和输变电及智能电网装备4条优势产业链,着力打造石油化工装备、纺织食品专用装备、新型能源装备、数控机床和新型环保装备等5条特色产业链。推动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加快发展,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力装备研发和制造、全国重要的大型动力装备制造和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加快郑州、新乡、南阳、安阳、平顶山、焦作、开封、济源、濮阳等特色装备建设,加快创建一批装备制造产业转移示范。通过项目带动、自主创新、产业联盟、产业链建设和战略重组,推动重点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力争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万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冶金矿山大型成套装备产业链。依托中信重工、郑煤机、林州重工、郑州四维机电、卫华集团等企业,重点建设高端矿山冶金装备制造项目、年产6200架高端液压支架等项目。

  工程机械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依托厦工机械(焦作)、宇通重工、郑州新大方、中铁隧道装备、南车洛阳机车等企业,研制生产大功率电力机车、列车控制系统与牵引传动系统、盾构机等,重点建设年产200辆城轨车辆和年产20台轮胎式动臂高空作业救援装备等项目。

  现代农业装备产业链。依托中国一拖集团、河南豪丰机械、河南力神等企业,重点发展内燃机、轮胎、液压件、铸锻件、专用配套件、电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收获机、机等,重点建设年产1500台重型农机具、年产5000台多功能复合式免耕精播机械和年产2万台大型农用机械扩建等项目。

  输变电及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依托许继集团、平高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变压器、变流器、变频器、滤波器、瓷棒、钢架、高低压开关装置、在线监测系统。支持直流输电及电力自动化、特高压变压器、风力发电成套设备、智能电网等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重点建设特高压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装配生产线技术、中压成套电器产业化、智能表计终端等重大装备项目。

  纺织食品专用装备产业链。依托恒天重工、中天实业等企业,重点发展电机、专用零部件、电控装置、铸锻件等,重点建设年产22000台纺织机械、年产300台数控饲料膨化机和烟机物流联接设备技术等项目。

  风电及新型能源装备产业链。依托许继集团、南阳防爆、713所、洛阳LYC轴承轴研科技、恒天重工等企业,围绕轴承、主轴、叶片、齿轮箱、电控装置、机架、整机等,重点发展风电成套设备、控制系统与关键零部件,重点建设年产600台兆瓦级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年产480套3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及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等项目。

  数控机床产业链。围绕机架、电机、电控、专用微型计算机、显示屏、铸锻件、刀具—整机等,重点发展高速精密加工中心、特种加工机床、精密磨床、多工位伺服压机、高档数控机床等。

  新型环保装备产业链。依托河南中材环保、三门峡化工机械等企业,重点建设年产300台套高效烟气脱硝装置、年产100套超临界水氧化高浓度有机废水生产线.食品工业

  充分发挥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和畜禽养殖大省的优势,加快推进原材料环节标准化、加工环节规模化、终端环节品牌化、配套环节专业化,实现优质原料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提升主食工业化水平,支持企业开发中高端突破性创新产品,提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比重。巩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面制品、肉制品和速冻食品3大传统优势产业,做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乳制品、饮料、休闲食品、果蔬、油脂5大新兴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调味品、淀粉制品、茶产品、食品添加剂4大高附加值产业。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沿京广食品产业带,壮大漯河、郑州、许昌、商丘、周口、驻马店等食品工业的规模和实力,形成一批经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双汇集团、河南众品、郑州三全、大用集团等20家全产业链企业集团,积极引进中粮集团、华润集团、卡夫食品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力争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努力建设成为竞争优势突出、产业带动明显、结构布局合理、发展后劲充足的食品工业强省。

  面制品产业链。围绕“小麦—面粉加工—面制品加工”全产业链,重点发展小麦—面粉、胚芽蛋白、食品制造—综合利用—饮料及维生素E等产业链,大力发展速冻食品,提升速冻水饺、汤圆、粽子等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大力发展各种速冻菜肴、炒饭、面条、油炸食品、烘焙食品、微波套餐等产品。

  肉制品产业链。围绕“畜禽养殖—屠宰加工—肉制品”全产业链,重点发展畜禽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内脏综合利用—生物制药等链条,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食品、熟肉制品等主导产品,推进西式肉制品中式化及传统中式名牌肉制品工业化生产,鼓励研发与肉类工业相关联的人造肠衣和新型包装材料、生物医药,开发高效能的香精香料、增稠剂、乳化剂、防腐剂等肉制品添加剂。

  乳制品产业链。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奶站集奶、鲜奶、酸奶、奶饮料、奶制品等,加强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酸乳等液态乳制品的生产,突出发展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等产品,加强干酪、奶油、乳清粉、乳糖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油脂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原料—压榨、浸出—提纯分级、副产品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加快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花生油、芝麻油、大豆油,鼓励发展菜籽油、棉籽油、茶油等特色产品,提高精制油和专用油比重;提高油料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米糠精深加工,生产高等级食用米糠油和米糠油维生素E等高附加值产品。

  休闲食品产业链。围绕原料—烘烤、焙炒、膨化、腌渍—包装等产业链,重点开发威化饼干、果蔬饼干、无糖低热量饼干等,扩大糖果、巧克力、蛋糕、派类食品生产规模,扩大粮谷类、薯类、豆类膨化食品的生产规模和提升产品档次,研发早餐麦片、玉米片、杂粮膨化食品等新产品,满足市场细分需求。

  果蔬加工产业链。以提高果蔬采后加工率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积极发展特色果蔬加工新品种,加快发展浓缩果汁、果肉原汁、果酒、果醋以及罐头产品,积极开发果蔬功能产品、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等新型果蔬加工产品。

  饮料产业链。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葡萄糖饮料、含乳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等产品,加快功能型和运动型饮料开发,提高浓缩果汁产量和出口比重,稳步发展碳酸饮料、饮用矿泉水、苏打水和固体饮料,积极开发茶饮料,积极发展黄酒、葡萄酒、保健酒等产业。

  调味品产业链。重点发展传统调味品、复合香辛料、方便汤料、骨素、糖醇类产品等,实现各类香辛料与传统酿造调味品的融合,发展高活力新型酶制剂、营养强化剂、天然防腐剂、品质改良剂、乳化增稠剂等系列产品。

  以建设国内低成本、创新型、绿色环保的轻工产品制造中心为目标,着力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和沿海产业链整体转移,加快产业集群链式发展,重点发展现代家居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承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的产业转移,做大做强造纸、家电、家具、发制品、皮革制鞋、包装印刷、塑料制品等7条特色产业链。围绕郑州、新乡、家用电器产业集群,建设中部地区空调制冷及小家电生产。加快培育郑州、洛阳、信阳、濮阳等家具产业集群。重点建设孟州桑坡毛皮、鄢陵箱包皮具、平舆制革、周口制鞋等,大力推进濮阳灯具、许昌箱包、信阳小家电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步伐。力争到2015年,全省轻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万亿元。

  造纸产业。重点发展低定量、功能化纸及纸板新产品,加强林业建设,完善“废纸回收—制浆—造纸—文化纸、生活纸、包装纸”产业链条,扩大印刷书写纸、液体包装纸板、食品包装专用纸、低克重高强度瓦楞原纸及纸板等产品规模,积极开发信息用纸、医疗特种用纸等,建设环保生态型造纸产业。

  家电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型冰箱和冷柜等新型节能家电产品,构建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制冷剂、发泡保温材料、金属件、塑料件、玻璃件等配套产品到生产制造电冰箱、电冰柜、空调机的产业链条;提升小家电工业设计和制造工艺水平,开发都市化、专用化家电产品;支持新飞集团、格力郑州公司、香雪海商丘公司、新乡科隆公司等加快技术升级,重点建设格力电器郑州公司空调项目、香雪海集团冷柜项目、商丘市天津爱玛电动车项目、新乡龙腾新型节能空调换热器等项目。

  家具产业。重点发展板式、软体、金属家具,加强木材收购、加工,扩大涂料、皮革、布料、金属件、塑料件等配件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家具专业化配套产业;应用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实现品牌中高档家具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郑州、洛阳、信阳、濮阳等家具产业集群,支持郑州雅宝、新乡大班、兰考三环、洛阳花城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格局。

  发制品产业。重点发展化纤发、女装假发和男装头套等高档产品,加强人发原材料收购,积极发展化纤发原材料,着力强化“化纤发丝、高档发条、成套假发”等产业链环节,重点支持瑞贝卡集团总投资9亿元的多功能化纤发丝、高档工艺发条等项目。

  皮革皮具产业。重点发展皮革、毛皮制成品,积极引进皮鞋、皮箱、包(袋)等制品产业,带动皮革(毛皮)服装加工业发展,打造从制革到制鞋的完整产业链;支持焦作隆丰、漯河际华三五一五、郑州双凤等龙头企业提高工艺水平,开发高档皮革皮草、品牌制鞋,实现高端突破;重点支持美国纬伦制鞋、河南信德制革年产轻革250万平方米项目、驻马店平舆县皮革皮具工业园等项目。

  包装印刷产业。重点发展具有保鲜、防伪、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印刷品,加快现代数字化印刷技术应用,推动包装印刷产业链向创意设计和市场服务两头延伸,扩大高档纸箱、纸盒规模,培育郑州金誉包装、河南华丽纸业、新郑金芒果、河南新斗彩等龙头企业,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现代包装印刷。

  塑料制品产业。重点发展基建、工程、包装和日用塑料制品,引导管材、压延制品、薄膜、包装材料规模化发展,积极开发塑料建筑结构组件及装饰装修材料、保温材料等产品,培育焦作咏春、开封冠通等龙头企业。

  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材料,通过技改提升水泥、耐火材料产业优势,努力提高平板玻璃、非金属矿产品精深加工率。重点发展中高端建筑陶瓷、卫生洁具陶瓷、化学建材、高档石材、石膏轻质复合板等新型建材,全面提高建筑卫生陶瓷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优先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隔热隔音材料等节能环保绿色建筑材料。做大做强水泥产业,扩大水泥制品规模,推进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污泥工程建设。提高平板玻璃、非金属矿产品精深加工率,着力发展优质浮法玻璃、超薄超厚超白玻璃、超薄电子基板玻璃以及光伏太阳能玻璃等产品,大力发展支撑军工、环保、新能源和建筑等产业发展的非金属矿制品。重点培育安阳和鹤壁陶瓷、焦作塑料建材、南阳石材等一批特色建材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全省建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万亿元,成为我国重要的建材。

  水泥产业。重点加强节能环保及品牌水泥制品的规模化生产,增加高铁轨道板水泥、抗辐射水泥等品种,积极开发特种水泥新品种;鼓励和支持天瑞集团、河南同力等河南龙头企业和中联集团等央企,通过收购、参股、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产业链整合。

  陶瓷产业。重点发展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高档卫生陶瓷生产线,加快承接陶瓷产业集群转移,培育安阳、鹤壁、南阳、信阳、洛阳、平顶山等6大建筑陶瓷产业发展集群,推进鹤壁山城、安阳内黄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以中高档卫生陶瓷、卫浴配套等相关产品为主的卫生陶瓷生产。

  玻璃产业。重点发展优质浮法特殊产品,推进玻璃窑炉节能降耗及玻璃深加工,生产满足光伏产业、建筑节能需求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完成洛玻集团整体搬迁,推进安彩集团光伏太阳能玻璃、河南金堆城钼业low—E(低辐射)玻璃等项目建设,鼓励玻璃企业与建筑业、汽车产业、光伏发电与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企业建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研发共性技术及适应各领域需要的玻璃深加工产品,加快形成大型、优质、高档浮法玻璃原片生产及深加工。

  其他非金属建筑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以珍珠岩、膨润土、蓝晶石、沸石、碳酸钙粉体、滑石等为重点的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加快发展高档石板材,大力推进内乡、镇平、泌阳、新郑(薛店)等石材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高性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非金属矿制品,重点推进信阳梯非金属矿产业集聚区发展,积极整合棕刚玉产业;支持河南西保冶材集团有限公司功能陶瓷、新密市正泰耐材有限公司刚玉—莫来石均质料等项目建设。

  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防火抗震的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及隔热隔音材料,提高新型建材产品在整个建材行业的比重;壮大新乡新型建材工业群,强化河南昊华宇航、中平能化集力等企业与沿海下游企业的合作,积极支持孟州奥森人造板、河南永威安防等企业项目建设。

  立足产业基础,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原材料和新兴服装产业。力争到2015年,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万亿元。1.化工产业

  石油替代发展战略,以发展高端化工产品与构建循环产业链为重点,充分发挥煤盐资源综合优势,大力推进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发展,扩大高端石化产品规模和提升水平。依托永城、义马、驻马店、濮阳、获嘉、襄城6大煤化工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烯烃、二甲醚、乙二醇、1,4—丁二醇、聚甲醛、醋酸、高比例混合汽油等甲醇深加工产品;依托舞阳县、叶县、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完善烧碱产业链、壮大纯碱产业链。同时,加快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工技术,实施以颜料和涂料、化学添加剂、化学助剂、感光材料4大产业链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提升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200亿元。

  煤化工。重点打造煤—焦炉煤气—甲醇—二甲醚,甲醇—二甲醚—烯烃—化工产品,焦化苯制已二腈,甲醇—醋酸—醋酸纤维等4大产业链。加快甲醇、二甲醚混合燃料及高比例甲醇汽油的应用试点工作。重点推进豫北现代煤化工、襄城煤焦化创新工业示范园区、中平能化循环经济焦化产业园示范建设。推动实施洛阳、安阳、濮阳、永城、获嘉等年产20万吨乙二醇项目,鹤壁、义马两套年产10万吨1,4—丁二醇项目及开封年产6万吨聚甲醛项目。

  石油化工。重点打造化工轻油—烯烃、烷基苯、甲苯等苯系列产品产业链,重点建设双酚A、环氧丙烷、己二腈、脂肪族异氰酸酯、乙二醇、烷氧基硅烷、无水氟化铝、重铬酸钠、氰化钠、钛白粉、纳米级无机粉体材料等装置;采用先进技术,生产高性能合成材料及改性专用料,高性能膜材料,友好、资源节约型高档涂料、染料和胶黏剂,超净高纯电子化学品,电池用化学品,高性能新型封装材料,高性能基板树脂,新型液晶材料,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高性能催化剂、助剂、溶剂、添加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高性能氟硅新材料等产品。推进洛阳石化新增千万吨炼化项目建设,支持河南煤化集团(洛阳龙宇化工)PTA(对苯二甲酸)和聚酯项目建设,推动中石化洛阳分公司PX(对二甲苯)项目实施,风神轮胎500万套半钢子午胎、好友轮胎120万套全钢、500万套半钢子午胎二期建设。

  盐化工。重点打造盐—烧碱(氢氧化钠)—PVC(聚氯乙烯)、氯气—盐酸、偏硅酸钠、AC(偶氮二早酰胺)发泡剂、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等产业链,进一步增加离子膜烧碱产能,加快PVC树脂向高端加工和耗氯产品向精深产业发展步伐,推进河南煤化集团永银化工、中平能化集团、开封东大化工等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平顶山盐化工建设。实施河南煤化集团濮阳100万吨/年线万吨/年联碱,金山化工集团漯河60万吨/年纯碱、60万吨/年氯化铵、10万吨/年三聚氰胺,东方希望集团平顶山30万吨/年烧碱、36万吨/年PVC,中源化学南阳30万吨/年小苏打等项目。

  化肥。加快氮肥原料线,推进省内外煤炭企业整合化肥企业,建设百万吨级化肥,实现原料煤的本地化、多元化供应。着力推动优质钾肥及各种专用肥、缓控释肥生产,钾、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中低品位磷矿采选及利用,磷石膏综合利用,硫酸生产废热回收等,加快现有中小化肥企业向精细、复合、混配肥料转型。依托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开封晋开化工集团、河南昊华骏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煤化集团等企业,加快氮肥技术,打造开封、安阳、新乡、濮阳、驻马店5个大型氮肥产业。推动实施周口绿源化工有限公司科技肥料项目、三门峡灵宝市金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粉状磷酸一铵项目、新乡豫北化工有限公司高效缓释肥项目、郑州阿波罗肥业有限公司缓控肥项目等。

  精细化工。重点建设无水氟化铝、钛白粉、纳米级无机粉体材料等装置;重点打造颜料和涂料、化学添加剂、化学助剂、感光材料4大产业链。依托河南煤化集团精细化工板块、财鑫集团、河南佰利联、河南多氟多、河南宏业生化、河南庆安高科、漯河兴茂钛业、濮阳蔚林化工等企业,重点发展树脂、合成橡胶原料及添加剂,触媒,洗化品原料,高档涂料,染料等产品,保持颜料、橡胶助剂、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剂等专用化学品的国内先进地位。

  以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为主攻方向,不断延伸加工链条,努力提高中高端精深加工产品比例,鼓励发展有色金属终端加工产品,提高有色金属回收利用比例,着力发展铝、镁、铅锌、钨钼、铜、钛6大产业链。支持企业实施煤电铝及加工一体化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铝工业产业链,高起点发展镁合金板带材、高精度铜板、专用铜管、钛板带及换热器等深加工产品。加快建设巩义百万吨铝深加工示范、长葛大周百万吨金属铝再生利用示范及10个铝加工特色园区,推进济源铅锌加工、鹤壁镁加工和洛阳钨钼钛特色产业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省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680万吨,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800亿元。

  铝工业产业链。完善煤—电—铝—铝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精度宽薄板、CTP(在机直接板)印刷板、轨道交通用大型铝板和型材、罐料、电解电容器中高压阳极箔、汽车用铝合金复合材料等铝加工材等。以伊川电力集团、新安电力集团、河南神火集团、河南豫联能源集团和焦作万方铝业为重点,强化电解铝企业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郑州、洛阳、三门峡、焦作、商丘产业及永城、登封、新安、伊川、渑池、沁北、豫联等铝加工产业集聚区。

  铜加工产业链。重点打造电解铜—铜带、铜线、铜箔—集成电引线框架,电解铜—铜管、铜板,铜合金—铜合金型材、铜合金结构件等产业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用引线框架铜带、高档铜箔、高速列车及铁电气化专用异型铜导线、电网用铜母线、异型材、变压器带箔、高性能无氧铜杆等铜加工材。

  镁产业链。重点打造镁矿采选—金属镁冶炼—高纯镁—镁合金、金属镁冶炼—镁粉(屑)—镁阳极产业链,巩固镁粉、镁粒和镁阳极产品优势,扩大镁合金挤压型材和压铸件生产规模,配套发展原镁冶炼和镁合金。支持鹤壁富迈特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镁合金厚板和洛阳铜麒镁业公司变形镁、铝及合金板带材加工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重要的镁合金和镁加工产业。

  铅锌产业。围绕产业链下游产品的需要,积极开发短流程生产铅、锌合金和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广直接还原炼铅等先进生产技术,加强铅锌多品种金属综合回收和废旧蓄电池回收网络建设。支持豫北金铅蓄热液态炼铅环保技术、安阳岷山有色金属无焦炼铅等项目建设。推动实施豫光金铅冶炼废渣料多金属综合回收和济源金利冶炼稀贵金属综合回收等项目。

  钛产业链。重点打造海绵钛—钛铸锭—钛铸件、钛板带—钛加工部件产业链,加快发展换热器、钛板带、钛焊管等高端产品,形成海绵钛—钛铸锭—钛加工材—钛制品完整产业链。重点发展换热器、钛板带、钛焊管等深加工产品。支持双瑞钛业海锦钛等项目建设,带动洛阳钛工业建设。

  钼钨产业链。重点打造钨钼矿采选—焙烧精矿—氧化钼、钼铁、钼粉等深加工—钨钼制品产业链。重点发展超粗、超细及纳米粉末与硬质合金制备、功能梯度涂层硬质合金(含数控刀片及刀具)、无钨或少钨超硬工具材料、微型钻头、盾构刀等精深加工与成套工具、特种钨丝、高性能超薄或超大钨板材、钨基复合材料等特色材料。支持洛阳栾川钼业集团钨钼深加工项目、洛阳钼都钨钼科技钨深加工项目建设。

  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立足技术进步、精深加工,弥补产业短板,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换代,推动组建产业联盟,加快战略合作与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钢铁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快钢铁企业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重点发展高强度建筑和机械用钢,扩大专用宽厚板、优质棒线材、汽车大梁用板,容器板、高强度耐腐蚀耐超低温等特宽厚板,精密钢管、耐腐蚀钢管等优质钢系列品种,形成“高、特、专、精、深”为主导的产品结构。推动“一区(安阳)五点(舞阳、济源、南阳、信阳、郑州)”建设,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力争到2015年,省内钢铁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到2500万吨、2700万吨和3800万吨,全省规模以上钢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400亿元。

  钢铁冶炼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钢板带材、高性能特种钢、高强度特种钢材、冷轧不锈钢等产品,加快生产高速铁用钢铁、硅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新能源用钢、高档工模具钢等,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加快建设安阳优质钢板带材、济钢以棒线为主导产品的特钢、南阳汉冶特钢特宽厚板生产、舞阳钢铁专用宽厚板、信阳钢铁豫南建筑用钢生产、长葛青山金江冷轧不锈钢和不锈钢制品。

  重点支持企业16个技术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产品升级。支持安钢集团完成120万吨冷轧薄板(含20万吨硅钢)生产线、热轧汽车用板、压力容器板、液压支架板、油气输送管线板、风力发电用板、桥梁板、高级别船板、超薄集装箱板、热轧酸洗生产线等技术项目建设;支持济源钢铁大型铸锻钢件技术,发展高性能齿轮钢、紧固件钢、弹簧钢、轴承钢、高强特殊钢棒线万吨钢管和河南凤宝特钢年产50万吨油井管、高压锅炉管、高压气瓶管和汽车用管等项目建设,支持舞阳钢铁4200毫米轧机,发展海工钢,水电用钢、模具钢、超低温高强度耐腐蚀特殊船板等重要宽厚板;支持河南青山金汇冷轧不锈钢和不锈钢制品等产品延伸和深加工项目建设,发展冶炼镍铁—炼钢—连铸—热轧外加工—冷轧—产品制造产业链,形成镍系列L2000、L3000不锈钢有缝管、制品、不锈钢装饰材料等系列产品;支持沙钢永兴钢铁、信阳钢铁发展400~500Mpa兆帕高强度螺纹钢筋。

  按照发挥优势、优化结构、龙头带动、培育品牌的总体要求,强化企业提升、节能环保、设计创意、品牌塑造、产业配套关键环节,突出发展服装、面料、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业,提升棉纺织和化纤等传统产业,高起点适度发展印染产业,大力承接中高档面料和服装产业转移。重点培育郑州、安阳、商丘、南阳、周口、许昌、开封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支持在以上纺织集中区布局建设高水平印染项目。完善服装配套和物流配送产业体系,重点建设以郑州为中心节点,以1小时经济圈为半径的服装配套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600亿元。

  纺织产业。重点打造化学纤维长丝、短丝—纺纱—坯布—印染—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天然纤维(棉麻毛丝等)—纱线—坯布—印染、后整理—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化学纤维短纤维—(针刺、水刺、缝编、热风、熔喷等非织造工艺)—非织造布—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布3大产业链。推进实施河南新野纺织高档织物生产线、银龙集团高档棉纱、河南中方实业集团高档精梳纱等项目。支持在郑州、安阳、新乡、南阳、睢阳、扶沟形成6个印染行业染整集群,加快周口扶沟印染高档面料、睢阳区针织印染等项目建设。

  服装产业。重点打造坯布—印染布—排版—裁剪缝制—熨烫后整理—包装—成品,纱线—编织—染色—后整理—成品2大产业链。重点培育郑州中原纺织服装产业园、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二七区服装园、淇县新纯服装产业园、商丘市睢阳服装园、安阳纺织产业园、滑县产业集聚区、镇平县产业集聚区8个服装加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郑州女裤梦舒雅、娅丽达、逸阳等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扩大女装、男装、针织服装、羊毛衫等品种规模,提升“豫派”服装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化纤产业。重点打造浆粕—纺丝—人造纤维及化工单体—合成纤维(涤纶、锦纶、氨纶等)产业链。重点推进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及其应用、生物质纤维材料产业化及其应用等。

  以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导产业。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创新发展工程,研发核心关键技术,大力推进产业化,推动优势产业链条向高端化延伸,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把先导产业培育成河南工业新的支柱产业。力争到2015年,先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1.新能源汽车产业

  依托基础、联合高端、强化联盟、系统运作,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发展纯电动客车、轿车、低速微型车为方向,以驱动电机、动力电池和电子控制技术为突破口,着力突破整车设计、动力系统控制、强电、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超级电容模组、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推动“一大两小”(电动客车、电动小轿车、微型电动车)整车制造产业化。积极打造新乡百亿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形成国内一流的动力电源系统生产中心。加快建设一批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关键零部件生产,重点推进豫西南电动汽车电机及驱动系统生产、郑州电动汽车电机及动力总成生产、许继智能充电站系统生产等建设步伐。探索形成裸车销售、电池租赁、充电和换电相结合以换电为主等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完善特色示范运营模式,推进“十城千辆”试点工作,使我省成为新能源汽车生产运行的先导区和试验区。力争到2015年,全省电动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5万辆。

  整车产业。依托企业和重点项目,全力打造控制系统—电池组—电机—汽车产业链,尽快形成整车生产规模。其中,以郑州宇通、河南少林、河南新美景整车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纯电动客车及公交车;以郑州日产、三门峡速达、郑州海马为,重点发展中高档纯电动轿车及商务车;以河南龙瑞、河南奔马、新乡新能、新乡新马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纯电动低速车。积极支持郑州宇通年产6000辆混合动力客车、5000辆纯电动客车项目,河南少林7500辆纯电动客车项目,郑州日产80000辆纯电动商用车项目,郑州海马60000辆纯电动车项目,三门峡速达10万辆纯电动轿车项目,河南龙瑞2万辆低速纯电动微型车项目,新乡新能年产5万辆低速纯电动微型车项目,新乡新马15000辆电动观光车及载货车项目等的建设。

  动力电池产业。发挥河南电池集群优势,依托新乡环宇集团、金龙集团、中航锂电、科隆集团、多氟多等企业,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隔膜、正负极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到2015年,形成年产动力锂离子电池25亿安时生产能力,重点支持河南环宇年产动力锂电池2﹒5亿安时项目,河南科隆电池及电池组7亿安时及各类镍氢、锂电电源材料1﹒5万吨项目,河南金龙集团24亿安时锂电池及隔膜材料1﹒2亿平方米项目,河南华西新能源年产7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亿安时锂电池生产项目、多氟多5亿Ah(安时)项目等,积极打造“电池材料—动力电池组—电池控制系统—充放电—试验—试运行”完整产业链,形成国内一流的动力电源系统生产中心。

  电机、电控产业。加快开发整车智能控制系统、CAN(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系统等电控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全工况、高效率、高功率车用电机,提升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到2015年,形成年产电动汽车用电机电控30万台套、电动汽车空调50万台套、电动转向器24万台套、车用600—5000法拉超级电容器200万只。以南阳嘉远、南阳防爆、金润新动力、瑞发水电、通宇新源、三门峡速达为,建设豫西南电动汽车电机及驱动系统生产;以中国电子27所、中航电动汽车为龙头,建设郑州电动汽车电机及动力总成生产,重点支持中航电动汽车10万套车辆动力总成等项目建设。

  充电服务产业。加快开发制造纯电动车智能充电站系统和设备及部件,到2015年形成年产2000套智能充电站系统、2万台智能充电设备、10万台车载充电器生产能力。重点支持许继集团年产200套智能充电站系统、2000台智能充电设备、1万台车载充电器项目,建设智能充电站系统生产。

  园区发展、链式发展、龙头带动、项目支撑的发展思,加快生物技术药物、发酵原料药、现代中药等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血液制品、发酵原料药、现代中药和诊断试剂等产品。重点推进郑州、新乡2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提高焦作、周口、驻马店、南阳省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建成具有全国竞争优势的抗生素原料药、血液制品、新型疫苗、现代中药生产。力争到2015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5%以上。

  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以华兰生物、邦和药业、郑州安图绿科等公司为依托,巩固新型疫苗及血液制品、诊断试剂等药物产品优势,加快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干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化;鼓励华兰生物等企业拓宽血浆来源,扩大血液制品、新型疫苗规模,形成产业竞争优势。重点支持华兰生物血液制品、中原生物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发酵原料药产业。大力推进原料药向产业链下游及高端产品领域延伸,重点支持天方药业、焦作健康元等加快开发高端抗生素原料药新品种;支持天方药业、辅仁药业、新乡拓新等企业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重点发展阿奇霉素、辛伐他汀、核苷等系列化产品;大力开展制剂研发,提升制剂产业化水平和技术含量,实现剂型多样化。重点支持天方药业抗生素原料药、健康元硫氰酸红霉素等项目建设。

  现代中药产业链。着力推进中药种植规范化、加工现代化、产品品牌化,完善中草药种植养殖—初加工—成药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重点扩大焦作四大怀药、南阳山茱萸、新乡金银花、济源冬凌草等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支持羚锐制药、宛西制药、辅仁药业、福森药业等企业发展治疗常见病、疑难杂症和重大疾病的中药新药,培育优势新品种。重点支持辅仁药业150亿片(粒、袋)固体口服制剂生产车间建设项目、羚锐制药年产5000万贴芬太尼贴片项目等。

  按照创新引领、企业主导、项目支撑、集聚发展的基本思,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及生物质能产业,着力突破纤维乙醇产业化、多晶硅清洁生产、薄膜太阳能光电转换效能提高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积极打造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特色产业链。支持建设洛阳国家级太阳能光伏产业、郑州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南阳国家级生物质能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安阳国家级新能源产业示范等4个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新能源产业。力争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以中硅高科、洛阳尚德、河南保绿能源、四季沐歌(洛阳)、河南中光学等企业为依托,推动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和聚光太阳能三径梯次发展。晶硅电池重点发展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薄膜电池重点发展光伏玻璃等基础材料和光伏电池,聚光太阳能重点实现控制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重点支持中硅高科多晶硅副产物循环利用高技术产业化、四季沐歌(洛阳)太阳能真空管及热水器等项目建设。

  生物质能源产业链。以天冠集团、中石化(河南)等企业为依托,重点推动纤维乙醇等生物质液体燃料规模化生产,加强生物质原料开发利用,加快沼气、秸秆、垃圾等生物质发电以及生物质成型燃料发展,重点突破纤维乙醇、生物柴油等产业化发展瓶颈,重点支持天冠集团等企业生物天然气及联产发电等项目建设。

  风电产业。以龙源电力、豫源发电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兆瓦级及以上风电整机,风电轴承及主轴、叶片、大功率风电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产品。重点支持龙源电力15万千瓦机组风电项目、登电集团10万千瓦风力发电机项目等。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品级提升,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超硬材料、钛合金、镁合金等特色产业链,加快发展高强轻型合金、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积极发展培育先进高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态势。加快建设洛阳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加快培育郑州和长葛2个百亿元超硬材料核心区,保持超硬材料总量及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把鹤壁镁产业逐步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中国镁谷”。力争到201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超硬材料产业链。以郑州华晶、黄河实业、大地合金等企业为支撑,重点发展高品级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等产品,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家电等行业,积极开发高效、精密及功能性超硬材料制品,加快实施华晶高品级人造金刚石及制品项目、黄河实业22000吨压机合成粗颗粒金刚石单晶及大直径聚晶复合片产业化项目、中南钻石年产3﹒2亿克拉高品级工业钻石项目、河南力量公司超硬材料制品项目等,打造超硬原辅材料—超硬材料—超硬材料制品—超硬材料装备完整产业链,保持我省超硬材料总量及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钛深加工产业链。依托洛阳市万吨海绵钛和钛合金制品生产能力的产业优势,发展钛合金板带材和钛合金管型材,开发钛合金热交换器等高端钛合金材料制品,重点支持中航重工725所钛材料研发年产5000吨高精度、短流程钛板带及换热器项目和新安宝瑞钛业3000吨钛加工项目等的建设,形成钛合金—海绵钛/钛板带/高尔夫球头/医疗支架完整产业链,带动洛阳钛产业建设。

  镁加工产业链。依托鹤壁地恩地、富迈特、万德芙等企业,重点支持鹤壁地恩地公司年产5万吨高品质原镁及深加工、富迈特公司年产1﹒2万吨挤压型材、汇和公司年产2万吨高品质原镁及深加工、万德芙公司年产1万吨高品质脱硫剂和5000吨挤压型材,积极打造高纯镁/高品质镁/镁粉/镁屑/—高性能镁合金/镁阳极—镁合金压铸件/挤压型材—汽车零部件、镁冶炼废渣—环保陶瓷滤球/蓄热体产业链,实现鹤壁镁加工在产量及技术等方面的新突破。

  先进高材料产业。加快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以河南科信电缆为依托,支持发展碳纤维电力电缆、新型导体电缆、核电缆;以河南现代包装为龙头,加快发展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软包装膜、聚氟树脂膜防寒透湿等复合材料,使其形成规模;支持实施商丘千吨级高性能碳纤维、开封10万吨/年聚甲醛和濮阳三聚氰胺隔音、防火、保温材料及复合改性材料等项目。积极发展新型化工材料,围绕国内急需的新型专用化学品等高端产品,依托中平能化集团等企业,促进结构材料轻质化,重点支持中平能化集团20万吨/年己内酰胺、2万吨/年改性尼龙工程塑料、3000吨/年安全气囊丝等项目建设。

  以工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培育更多与工业转型升级密切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供给主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快速扩大。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0%,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发展相协调,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外包业

  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支持制造业企业以提供解决方案为核心提高服务增值能力,引导和推动大型制造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专业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继续引导郑煤机、中信重机、许继集团等有条件的制造企业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施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支持大型装备企业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故障诊断、远程咨询、专业维修、服务等新型服务形态。积极拓展服务外包市场,推动制造业企业把产品设计、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设备、商贸物流等业务外包出去,加快外包业务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重点围绕食品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等行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建成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和配送网络,建立并完善郑州国际物流中心服务平台,把郑州打造成覆盖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内陆型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大型企业重点推进第三方物流公司信息化建设,重点提高食品、药品、农产品等冷链物流信息管理水平,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配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和管理。推进钢铁、有色、纺织服装等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着力推进开发中原有色金属价格指数和建设有色金属现货电子交易所。构建专业性行业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消费者)平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电子交易与物流服务集成发展。“十二五”期间,力争形成8—10个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物流园区;到2015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

  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积极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产业。支持省级产业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发展设计与研发园区,加快建立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工业设计研发服务中心与工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一批以工业设计与研发服务为纽带、具有行业特点与区域特色的新型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工业设计机构与人才队伍,重点支持中小工业设计企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需求引进一批专业设计人才。

  围绕钢铁、机械、石化、冶金、食品等重点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加大信息系统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测试评估、数据处理和运营等信息技术服务支撑技术、工具的研发,引导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推动系统集成、测试、数据处理等业务向高端化发展。在科研院所集中、高技术企业聚集的郑州、洛阳、安阳、焦作等城市,整合各类科技资源,集中建设以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情报、知识产权、智力资源、技术融资、产业孵化、技术转移等为主体的科技应用服务基础平台。推动电信增值服务和融合业务发展,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和工业制造企业加强合作。加快发展工业软件业,围绕我省优势产业与先导产业需求,加快开发适应行业特点的工业软件,加快产业化步伐与应用推广。建设中小企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软件服务外包技术创新平台、软件信息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信息服务业与软件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2015年达到1700亿元。

  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外包。加强研发设计领域共性和基础技术研发,依托大型企业和产业建设一批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郑州、洛阳为重点积极发展软件开发和系统应用外包。大力发展离岸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或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

  现代物流业与电子商务。重点建设新加坡物流园区、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双汇冷链物流中心、郑州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华润爱生医药冷链物流园、国药控股河南物流中心、鹤壁煤炭物流园等40个物流园区和分拨中心。依托河南煤化集团、省供销社、安钢集团、双汇集团、万里运业等企业重点推进第三方物流公司信息化建设。支持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开发大商品价格指数和建设现货电子交易市场。依托郑州现代物流港、中原信息港和国际航空港建设,实施电子商务和智能物流工程;实施十大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工程,以“网上商都”建设为契机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网上商城,推动构建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到2015年,全省7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和100%的大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的比重显著提升。

  工业设计与研发服务。围绕180个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业设计与研发服务,促进工业设计与研发服务类企业集聚发展,鼓励工业企业把工业设计与研发环节向集中,把工业设计与研发服务建成产业集聚区的技术研发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工业设计实训。鼓励海外优秀研发服务人才来豫创业。

  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依托紫光通和锐之旗信息技术、中船重工713所、九洲计算机、河南省数字证书等企业和机构开展生产性企业管理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现货及期货电子商务交易及物流业务;建设郑州中部软件园、郑州(河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郑州(中国)信息创意产业园、郑州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郑州移动通信增值产业园、洛阳呼叫中心外包服务产业园。

  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着眼于抢占未来制高点与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空间结构,推进工业发展高端化、集群化、服务化、生态化,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主攻方向,把握新时期技术工作新内涵,实施重点领域技术专项工程,优化技术资金投向,建立技术长效机制,促进工业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1.加强重点行业领域技术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装备制造、有色、化工、纺织服装、食品等高成长性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物流配送等各环节的应用。在产品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两化”融合、装备改善等方面,实施一批技术专项工程。围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资源,促进科技产业化,突破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培育规模化生产能力,推动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技术是我国在工业发展中形成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推动我国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十二五”时期技术工作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质量、效益、速度相统一,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创新管理,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我省工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十二五”时期技术工作主攻方向。技术工作应由设备更新为主发展到对生产全过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总体,由单个企业的发展到整个产业链的配套,由单纯的生产制造环节发展到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领域延伸,由对分点企业的发展到促进工业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化,由对企业个体的支持发展到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持,由使用、掌握技术向控制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转变等。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结合我省工业发展实际,以增加品种、提升质量、改善技术装备、促进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为重点方向,制定发布技术指导目录,建立重点技术项目库,逐步提高技术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技术装备投资占技术投资的比重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装备投资占技术装备投资的比重。加强企业技术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切实提高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注重技术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管理创新等的有机结合,有效扼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到“十二五”末,技术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到50%。

  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通过技术贴息、投资免税等政策手段,落实支持技术的财税、金融与土地政策,健全技术管理体系,推动建立技术长效机制,增强企业技术的内在动力,实现技术投资稳定增长。完善重大技术项目协调共商机制,加强企业技术项目申报、核准、备案、监督、监测、评估工作,加快技术项目环评工作,完善技术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工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推动我省工业走创新驱动道。1.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继续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自”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研发和技术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重要试验设备等科技资源向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推动郑州、洛阳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发挥创新型科技人才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以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等为依托,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发,构建完善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尽快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着眼于发展现代工业,加快培育一批实用技术人才;实施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围绕重大科技专项与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急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整合省内外技术创新资源,依托各行业企业,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国家地方联合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产业创新平台。鼓励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设立分支机构或建立转移中心,在精密超硬材料制品、功能性耐火材料、新型疫苗、智能电网、现代中药、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领域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和联动创新。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自主创新工程。在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高成长性和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核心装备、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为重点,集中资源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导产业领域,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掌握一批重要的知识产权和标准,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节能减排降耗、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企业信息化等领域,建立共性技术研发机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我省工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在优势技术领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重大科技专项和技术创新工程。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在重点领域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其中,在高成长性产业领域,重点开发、推广、应用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电子信息、高速铁客车装备、轨道交通和汽车用铝合金、新型墙体节能材料等关键生产工艺技术;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重点开发、推广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聚甲醛、冷轧取向硅钢、胶原蛋白纤维等关键技术;在先导产业领域,重点开发、推广、应用多晶硅清洁生产、高效低衰薄膜太阳能电池、大容量高功率动力锂离子电池、新型中药及化药制剂、生物多元醇等关键核心技术。

  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在创新药物、超硬材料制品、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与开发等重点行业领域,针对行业基础和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方面的缺失,整合现有研发资源,组建50个产业创新平台,提高行业基础和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为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以重大技术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在精密超硬材料制品、功能性耐火材料、新型疫苗、智能电网、现代中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组建50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总结联盟运行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和市场瓶颈。

  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产业和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全国重要的优势产业,推进我省工业加快向集聚发展转型。1.提高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围绕“两提两扩”(提升速度、提高水平,扩大规模、扩大效果),按照“三规合一”(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四集一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产城融合的基本要求,抢抓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机遇,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三个平台”(投融资平台、中小企业公司、土地整理中心),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产城互动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人力资源保障水平。调整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健全产业集聚区考核机制,强化年度动态调整,促进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互动发展。深入开展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活动,完善各类专项评价指标体系,着力推进创新型、对外、友好型等产业集聚区的示范创建,建设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加快建成一批功能定位明晰、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高效利用、产城互动发展的产业集聚区,推进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创建工程。提高河南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南汤阴县食品产业集聚区、河南漯河经济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长垣产业集聚区5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的发展水平。支持产业集聚区申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对申报成功的给予励。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创建10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

  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创建工程。加快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新乡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等首批25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建设,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继续推进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创建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创建50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

  按照“特色主导、错位发展、分工合作、网络支撑”的思,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配套条件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定位,推动同类和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引进产业层次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型项目,促进同类和关联企业、项目高效集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引导大中小企业间构建现代产业合作分工网络,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支撑产业集聚区内涵式发展。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铝精深加工等壮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电池、光伏等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承接服装、家电、制鞋、陶瓷、家具、玩具、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式转移。

  围绕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郑汴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推进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原材料。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工业。推动食品工业“二次创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在先导产业领域依托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充分发挥郑州、洛阳、新乡等中心城市科技、人才、资金及产业优势,引导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焦作、鹤壁、南阳8大先导产业。

  充分挖掘老工业和资源型城市的潜在优势,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抓住国家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调整的政策机遇,推动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安阳、新乡和南阳等老工业城市升级,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重,按照集聚发展、组团发展的,推进产业布局调整与城市结构优化。继续支持焦作、濮阳、鹤壁等资源枯竭城市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加快完善资源开发补偿及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培育和壮大接替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产业从点式发展方式向链式发展方式转变,按照“提升中间、拓展两端”的总体思,围绕主导产业,做强核心环节,补充链条缺环,增强大型企业集团的辐射带动力,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能力,促进配套产业链本地化,积极构建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加快推进产业核心竞争力由主要依靠单个企业支撑向主要依靠产业链支撑转变。1.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在装备制造、化工、有色、食品、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以产业链延伸为主线,把靠近技术前沿、靠近终端消费作为产业链延伸的重点方向,不断提高精深加工度,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向设计、研发、创意、解决方案等高端延伸。围绕重点行业领域的关键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附加值。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传统产业,使其生产工艺、产业形态、产品性能发生重大革新,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围绕我省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确定60条主导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游整合、中游提升、下游延伸。

  高成长性产业。围绕汽车、新型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手机及其他通信设备、物联网、风电装备、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农用机械、面制品、食用油、肉制品加工、造纸、家电、水泥、陶瓷、玻璃、非金属建筑材料等主导产业链,突出优势,补充缺环,促进高成长性产业进一步壮大。

  传统优势产业。围绕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铝、铜、镁钛、钢铁冶炼加工、耐火材料、纺织、服装、化纤等主导产业链,大力实施保优势、补短板、求精专的产业项目,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

  先导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生物技术药物、太阳能光伏产业、新型电池、超硬材料及制品、新型及复合材料等主导产业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集团,积极承接世界500强企业转移,力争大型央企重点项目布局动我省,突破产业发展相关瓶颈,实现先导产业迅猛发展。

  遵循市场规律,体制障碍,创造公平,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主业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区域性、、世界性知名企业,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在省内外及世界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产业链整合。增强大型企业集团的辐射带动力,推动大型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开展产业链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整合产业链,致力于发展核心环节,积极发展业务外包,向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和资本链,为配套或协作中小企业提供设计、技术、管理、市场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和支持,带动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配套能力,构建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中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提高中小企业配套能力与专业化发展水平,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依托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区域产业链的分工合作,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集团开展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提高配套协作水平,在与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中做专、做强、做大。支持中小企业依托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构建合理分工的现代产业网络。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创业建设,积极培育各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支持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

  围绕壮大主体和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按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总体要求,积极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围绕打造全产业链,通过企业并购、转让、联合重组、控股等多种方式,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或跨地区兼并重组,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以千亿级企业为龙头、百亿级企业为主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方阵。围绕优势产业链,结合开展大招商活动,引导省内企业加强与国际、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联合,鼓励本地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相互持股、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央企等国内外优势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把握时机,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开展对域外企业的参股、控股和收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重点推进一批企业战略重组项目,着力在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煤炭、建材等行业打造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推动省重点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发起设立一批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整合平台。

  以在全国与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为出发点,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战略,积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强区域产业合作,着力提升工业对外发展的层次与水平,建设内陆高地。1.积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引导各地积极承接与本地资源禀赋结构相适应的产业,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移入,推动产业转移由低端向高端、由粗放向集约、由配套向总装转变。持续实施承接产业转移年度行动计划,积极与国内外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等投资者开展战略合作和产业对接,大力承接食品、纺织、服装、轻工、电子、医药、机械和装备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承接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服务外包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探索建立引导、市场驱动、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承接模式,重点承接链式转移、产业集群式转移。支持郑州建设内陆型经济示范区,依托郑州的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及产业集聚区,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港澳台、新马泰、日韩等重点地区,大力引进出口型项目;重点推进洛阳、开封、许昌等有条件的城市建设沿海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申报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1次大型活动。发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河南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平台作用,由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部门主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某省辖市共同承办,在某省辖市举办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大型综合交流洽谈会,签订一批高质量的重大产业转移项目,不断提高产业对接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N次产业转移专题对接活动。发挥省、省辖市、县(市、区)和产业集聚区联动效应,鼓励、支持和引导省辖市、县(市、区)、产业集聚区组建产业对接小分队,依托沿海省(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国家行业协会、相关行业协会、各类商会等组织,开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化工、钢铁、有色、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专题对接活动。

  1﹒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以郑汴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组织省内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2﹒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洛阳、南阳、新乡、许昌、鹤壁、信阳、漯河8大电子信息产业和10个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组织相关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3﹒装备制造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和郑州、新乡、安阳、南阳4个装备制造及20个特色产业集聚区,组织相关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4﹒食品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港区、马寨食品产业集聚区、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临颍食品产业集聚区、汤阴食品产业集聚区、鹤淇产业集聚区、遂平食品产业集聚区,开展食品企业专题承接活动。

  5﹒轻工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新乡县、偃师、虞城、鹿邑、、洛宁、清丰等产业集聚区,开展轻工企业专题对接活动。

  6﹒建材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内黄建筑陶瓷产业园、内乡石材、泌阳石材、信阳梯保温材料及汝阳、汝州、鲁山、卫辉、信阳平桥等产业集聚区,开展建材企业专题对接活动。

  7﹒化工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河南煤化集团、中平能化集团,拉长碳一化工产业链;依托平漯、焦济、濮阳和南阳4大盐化工,重点拉长盐碱化工产业链;依托洛阳、濮阳石油化工,重点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推动省内优势化工企业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化工、中国华能、上海华谊等大集团的战略合作。

  8﹒钢铁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安钢集团、沙钢永兴钢铁、凤宝钢铁、舞阳钢铁、济源钢铁、龙成集团、信阳钢铁、永通特钢等企业,大力引进首钢、宝钢、武钢等省外战略合作者。

  9﹒有色金属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洛阳、焦作、三门峡、商丘5大铝工业生产和鹤壁镁合金产业,组织省内铝、镁加工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10﹒纺织服装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南阳、新乡、周口4个综合性纺织产业和许昌、开封、安阳、商丘、平顶山5个产业集群区,组织相关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11﹒生物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和新乡、驻马店、焦作、南阳、周口5个省级生物产业,以及天方药业、辅仁制药、金丹乳酸、天冠集团、华兰生物、中棉种业、焦作健康元等一批企业,重点开展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专题对接活动。

  12﹒新能源汽车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新乡、洛阳、三门峡、南阳、开封、信阳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组织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13﹒新能源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新乡、洛阳、安阳、焦作等新能源生产,组织相关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14﹒新材料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开封、洛阳、安阳、许昌、南阳等新材料生产,组织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继续挖掘现有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逐步改变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产品占主要地位的局面,努力扩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成套装备、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以及稀缺资源产品出口。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在境外建立紧缺矿产和油气资源开发、产品加工制造及物流、营销网络等。进一步优化进口产品结构,扩大对我省工业技术提升较为关键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规模,不断增强进口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

  创新利用外资政策,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优化投资,努力实现利用外资形式和渠道多元化,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稳步提高外资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比重,进一步发挥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

  重点依托“两纵一横”(京九、京广、陇海)经济发展带,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江苏沿海、海西经济区等东部沿海区域的产业合作,积极构建区际产业分工合作网络。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强化与长株潭、武汉城市圈、太原城市群等经济区的产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强化与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及西部资源大省的产业合作。依托中原经济区,全面加强与鄂北、冀南、晋东南、鲁西南、皖西北等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重点提升商丘、周口市等在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增强南阳市在豫鄂陕交界地区、三门峡市在黄河金三角地区、信阳市在鄂豫皖交界地带的影响力,凸显安阳、濮阳、焦作、济源市等在晋冀鲁豫毗邻地区的作用,尝试建设跨省域产业合作示范区,强化产业对接,推进联动发展。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以黄河水资源的管理调度使用为纽带,强化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合作,积极探索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之。

  焦晋长地区。以煤炭等能源资源合理利用为纽带,强化在煤炭勘探、煤炭开采、煤化工、清洁煤等领域的合作,重点探索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之。

  安邯地区。以钢铁工业发展为纽带,强化在新产品开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合作,重点探索重化工产业发展提升之。

  濮菏地区。以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为纽带,强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石油机械等产业的合作,重点探索资源加工工业发展之。

  商徐阜地区。以中心城市和能源产业发展为纽带,重点探索多省交汇的平原地区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之。

  南襄盆地。以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提升发展为纽带,重点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之。

  立足智能发展,完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作,全面提高“两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1.全面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围绕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流程,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4大环节的融合。在研发层面,积极应用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网络等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制和技术开发能力;在生产控制层面,以数控设备为基础,围绕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工艺管理和加工制造、过程协同和质量控制、物料配送和产品管理等生产制造的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在资源配置层面,围绕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及时响应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效率;在管理决策层面,围绕产品市场与客户关系、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

  以郑州市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围绕先进制造业领域,在装备类制造业、基础类制造业、消费类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两化”融合试验区,培育一批“两化”融合典型应用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区的智能化发展水平。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和监测工作,完善由第三方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机制。推动物联网在重点行业生产及营销中示范应用,探索“智能发展”新模式。

  重点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围绕轻工、纺织、石化、装备制造、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医药和现代物流10大重点行业,重点支持在产品信息化、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信息化综合集成、工业软件剥离重组、面向行业和产业集群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

  “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区域间产业联动,支持建设一批区域性和基于产业链以及产业集群的“两化”融合重大应用项目,完善区域信息化服务体系。

  实施数字河南、智慧中原、无线城市、中原数据和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提升郑州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地位,促进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完善“两化”融合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一批为工业行业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物流服务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研发设计软件、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依托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开展“两化”融合带动自主知识产权软硬件产业发展示范,推广优秀工业软件、典型行业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支持建设“两化”融合培训和实训,培养和引进“两化”融合高级人才。积极发展物联网,培育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推进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和服务应用等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加强河南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建设,推动资源共享和促进科技。以建设郑州电子信息产业为契机,建设城市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以创建品牌、提升质量、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健全工业企业诚信体系,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1.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深入实施自主品牌培育工程,完善品牌的培育和推进模式,形成牵头、企业为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着力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增强企业品牌创建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认证和质量改进等自主品牌建设基础性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现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品牌的无形资产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发展专业品牌运营机构,在信息咨询、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市场推广、质量检测等方面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对自主品牌的和宣传,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自主品牌的意识和责任。

  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装备制造、家电、汽车、食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产品质量对标和达标活动。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承诺活动,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结合行业特点,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以食品、药品等为重点,完善企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支持企业加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供应链的质量控制,重点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构建以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质量工作体系,协调各方力量着力解决影响工业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

  在肉类加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指导和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以及社会监督,率先建立以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惩有制度的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实施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程,有序推进企业诚信评估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企业质量安全诚信档案,引导企业建设诚信文化。

  自主品牌培育工程。建立自主品牌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以食品、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钢铁、建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整合相关政策资源,培育形成10个具备向世界级品牌进军条件的国际知名品牌,100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品牌优势明显的中国名牌产品,1000个具有国内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河南省名牌产品,1000个经济效益显著、科技含量高、产品品质优良、受市场欢迎的河南省优质产品。

  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建立50个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集合相关领域技术专家,研究建立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企业技术标准工作持续开展。支持开展关键基础产品质量攻关,提升关键原材料、基础元器件的性能稳定性。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等行业开展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提升重大装备的可靠性、一致性。

  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评价体系,完善、协会、企业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企业经营档案,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强化质量技术检测服务,积极构建以国家级质检中心为龙头、以省级检测站为的公共技术检测服务平台,努力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完善工业产品技术和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工业产品质量信誉社会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建立产品质量诚信自律机制,支持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等组织完善以和提升工业产品质量为重点的自律规范或公约。

  立足绿色发展,注重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走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产安全度高的可持续发展道。1.强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

  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3个重点环节,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实施一批对行业技术进步、管理升级、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促进金属材料、石油等原材料的节约代用。大力推广应用节水产品和器具、节材技术工艺,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支持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建设全国废金属再生利用示范。推动节能减排信息化平台建设。

  综合运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差别电价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信贷、土地、环保、供电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建设淘汰类项目,新建、扩建单纯扩大产能的钢铁冶炼加工、电解铝、焦化、煤制甲醇项目,不再核准新的水泥生产项目。调整和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税收杠杆作用,妥善解决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时的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

  钢铁。重点淘汰90平方米以下烧结机、8平方米以下球团竖炉、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

  焦炭。重点淘汰炭化室高度4﹒3米(捣固焦炉3﹒8米)以下常规焦炉、未达到焦化行业准入条件要求的热回收焦炉。

  铁合金。重点淘汰6300千伏安及以下铁合金矿热炉、5000千伏安及以下铁合金硅钙合金电炉和硅钙钡铝合金电炉。

  有色金属。铜冶炼重点淘汰密闭鼓风炉、电炉、反射炉炼铜工艺及设备等落后产能。全面淘汰100KA(千安)及以下电解铝预焙槽,关闭所有5万吨/年以下规模铅锌冶炼厂。铅冶炼重点淘汰采用烧结锅、烧结盘、简易高炉等方式炼铅工艺及设备,未配套制酸及尾气吸收系统的烧结机炼铅工艺、烧结—鼓风炉炼铅工艺等落后产能。锌冶炼重点淘汰采用马弗炉、马槽炉、横罐、小竖罐等焙烧、简易冷凝设施进行收尘等落后方式炼锌或生产氧化锌制品等落后产能。淘汰落后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生产工艺。

  电石。重点淘汰式电石炉、单台炉变压器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电石炉等落后产能。

  水泥。重点淘汰窑径2﹒5米以下水泥干法中空窑(生产特种水泥的除外)、日产1000吨及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吨及以下水泥孰料生产线米以下的水泥球磨机等落后产能。

  造纸。重点淘汰单条年生产能力1万吨及以下以废纸为原料的制浆生产线米/分以下的文化纸生产线米/分以下的白板纸、箱板纸及瓦楞纸生产线等落后产能。

  制革。重点淘汰年加工生皮能力5万标张牛皮以下的生产线万标张牛皮以产线等落后产能。

  印染。重点淘汰未经的74型染整设备、使用期限超过15年的浴比大于1∶10的棉及化纤间歇式印染设备,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国产和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进口印染前处理设备、拉幅和定型设备、圆网和平网印花机、连续染色机。

  化纤。重点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年产2万吨以下常规粘胶短纤维生产线,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法氨纶生产工艺、腈纶生产工艺,涤纶长丝锭轴长900毫米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设备、间歇法聚合聚酯设备,硝酸法腈纶常规纤维生产工艺,落后涤纶长丝、涤纶再生纺短维生产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能源等相关行业,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废物互为利用;在各类工业园区内,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和优化整合,实现区域内物质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成全国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支持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以钢铁、有色、造纸、化工、建材、印染、涉重金属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在钢铁、建材、有色、石化、装备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减排潜力大的低碳技术,实施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加快太阳能光电技术、新型墙体材料、可再生能源等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逐步扩大覆盖面。在城市实施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城镇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等。

  用先进适用技术传统产业,推广安全生产科研和重大安全装备,强力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开展高风险化工产品、工艺和装备的替代和工作,全面加强冶金、建材、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督促企业制定和完善安全操作规程,严格作业安全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设置各种安全防护装置、预警报警装置和安全标志。

  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辐射能力,推进跨省域产业合作,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加快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主体功能分区,逐步推动工业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布局相统一。推动产城互动发展,统筹现有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以城市功能完善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企业向主产区集聚。促进工业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提高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工业集约化水平,积极促进适宜的开发区域城镇的工业发展,将开发区域的工业向适宜发展的区域合理转移。专栏25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专项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中原城市群中的大城市城区,以及郑洛工业走廊、太行山前工业产业带等。着力提升产业分工层次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升级郑汴洛产业带,继续成为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努力把这一核心增长轴发展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加速器。

  重点开发区域:依托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培育新的发展轴,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积极培育沿京广交通线经济带、沿陇海交通线经济带、沿焦枝交通线经济带、沿大广交通线经济带、沿西宁交通线条经济带发展成为程度较高、3大产业协调、生态良好、经济运行高效、城镇布局科学的经济带。加快完善安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商丘、周口、信阳、南阳等地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

  开发区域:主要包括黄河生态功能区、淮河生态功能区、太行山生态功能区、伏牛山生态功能区、大别山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等。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资源可承载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强度。

  开发区域:主要包括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在开发区域,要实行强制性,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国家的开发活动。在开发区域,产业的发展应以生态建设为主。

  依照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承载能力、产业发展基础,引导和推进区域间产业协调错位发展。积极引导原材料产业向主要消费区和资源、能源供应地集中,减少资源、产品跨区域大规模调动。按照协作配套、要素集中原则,进一步优化传统优势产业布局,促进化工、纺织、有色金属等产业向各类特色工业园区集中。加强对高成长性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布局规划,引导各省辖市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围绕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避免低水平简单复制和低效率重复建设。

  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战略布局,推进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核心带动”,提升郑州产业发展层次,推进高端产业向中心集聚,引导中低端产业向外围转移,加快郑汴产业带发展,打造郑洛工业走廊。“轴带发展”,依托沿陇海发展轴,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汽车、石化等支柱产业;依托京广发展轴,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钢铁、食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培育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新的产业发展轴,打造“米”字形产业发展带。“节点提升”,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城市产业特色化错位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对接周边”,依托中原经济区,促进沿边城市与周边地区强化跨省域产业合作,提高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中的辐射带动力。

  “三放”(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发展上放手)方针,加快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机制,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和各种隐性壁垒,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层次与水平,使民营企业成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动力。

  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准入领域,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加快服务业体制,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各类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省财政设立的其他相关专项资金要积极支持民营企业项目,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贷款贴息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严格执行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的税收。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相关部门要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推行项目审批手续领办制度、民营企业评议部门制度和“一站式”服务模式;采取“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方式,引导中介机构降低服务收费标准。2.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优化配置服务资源,推动形成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核心,以行业协会(商会)和专业服务机构等为依托,各层级服务机构纵向贯通、各类服务机构横向协同、各类服务资源共享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加强对民营企业上市的指导,鼓励各级设立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滚动实施“小巨人”企业信贷培育计划。健全培训服务体系,实施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对民营企业家加强经营和管理方法培训,加快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进程。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开展诚信优良企业评价认定工作。加强民营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民营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逐步形成覆盖全省民营企业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推进民营企业资料库、数据库、信息库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支持各地建立民营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创业建设,重点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创业平台与“孵化器”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能力,以各种优惠政策和有效服务吸引创业者到园区开办企业。

  1﹒每年制定1000家“小巨人”企业(其中,小型企业占比不低于70%)名录并予以公布。

  2﹒建立银行与“小巨人”企业之间的对口联系,落实对企业的财务、信用培植、综合融资方案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措施。

  1﹒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筛选的“小巨人”企业应符合国家以及我省的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政策,重点选择高成长性产业(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传统优势产业(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先导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领域的涉农中小企业,文化、商贸领域中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中小企业。

  2﹒具有较强的持续成长能力。企业产品或服务在所在省辖市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潜在成长能力强、空间大。企业在细分行业排名位居本地前20位。企业经营情况良好,近两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0%。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充足,收入能够完全覆盖到期债务。

  3﹒诚实守信经营。企业近两年未因违规经营受到行政主管部门处罚。在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无不良信用记录。企业主要经营者经营管理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个人信誉。

  4﹒各银行在省辖市有分支机构的参与“小巨人”企业的推荐。无分支机构的由各银行省级分行从各省辖市推荐名单中选择,也可在本行的后备企业项目库中选择拟培育。

  分步推进实施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对达到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标准的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平等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支持民营企业承担国家及我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建立产学研技术合作平台。实施民营企业管理提升计划,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在决策、财务、人力资源、质量、营销等方面提高管理水平,支持行业协会、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和管理咨询志愿者开展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活动,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管理。引导家族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扩大民营企业党委(支部)和工会组织覆盖面,逐步建立新型、科学的现代民营企业管理模式。

  由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重点产业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实施本规划,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科技、财政、国土资源、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在项目、土地、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环保部门要加强环评审查,工商、质监等部门在市场、质量等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省、市、县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制定重点产业年度行动计划或工作方案,省重点抓龙头、省辖市重点抓、县(市、区)重点抓特色,在产业布局、项目建设、集群集聚、链条完善、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积极与国家对口部门衔接,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发挥资金引导作用整合省财政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等资金,加大技术资金支持力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市级财政设立专项或配套资金,构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工业发展投融资体系(建立省、市两级产业投资公司、产业发展基金等平台),大力支持我省企业技术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重点产业自主创新产品首购和订购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投入,鼓励各地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支持信用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服务。

  充分发挥各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在规划实施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上下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体系,建立工业技术工作机制、工业节能和综合利用工作机制、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要素保障协调机制、工业质量和技术创新工作机制、产业政策联动机制以及信息化推进工作机制。强化企业服务,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重点服务企业和首席服务员等制度,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在行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完业标准,增强标准制定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时效性。严格行业准入,推动重点产业规范良性发展。

  建立健全以技术和培育新兴产业为抓手的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管理体系,发布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指南,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库,完善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完善企业技术项目的申报、核准、备案、监督、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工业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工作。建立省直各部门协作共商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的重大问题,确保重点技术项目投资合理、进展顺利、按期竣工、取得实效。加快推动统计部门,建立技术工作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技术项目绩效评价制度,为决策和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加强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完善运行监测网络平台和工业经济运行联席会议机制,建立条块结合、资源共享和会商机制。对规划实施进行实时监测,强化行业信息统计和信息发布,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体系。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和实施手段,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将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和部门年度考核范围,加督检查力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评价指标,落实责任,确保实效。

  进一步优化政务,强化服务意识,探索推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一费制”,减少涉企审批项目,规范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健全政策导向、要素保障、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和困难企业帮扶等长效服务机制,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企业技术、扩建、产品开发、结构调整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和产销对接活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严厉打击影响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在建重大项目和企业周边综合治理,及时总结宣传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营造良好外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