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高校发展史:省会迁郑前郑州无综合性大学
高等教育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向来有着血肉与共的密切联系。省会迁郑前,郑州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直到195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郑州大学,这一局面才有了改变。除了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这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还有不少从外地、外省整体搬迁到郑的高校。这一甲子,郑州的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也承载着河南从人口大省到人才大省的希望。
如今郑州大学南校区附近,车水马龙,热闹繁华。可是当年,这里仅有菜王、兑周等几个种菜的自然村。
1957年,年仅19岁的周正民考入了郑州大学化学系,这也是郑大建校后招收的第二届学生,1961年毕业后他留校工作。
提起郑州大学初创时的情形,周正民觉得恍如昨天:“1955年,国家着手调整沿海和内地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办法就是沿海高校内迁,当时尚在青岛的山东大学要搬到郑州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山东大学并没有能落户郑州,而是搬到了济南。1956年2月,中央高等学校规划会议上正式确定,在郑州新建一所综合性大学,命名为郑州大学。
1956年4月,山东大学总务长刘椽教授在郑州市菜王、焦等4个村922亩,作为郑大首期建校用地。高教部杨秀峰部长亲自来郑协调,郑大在5个月内能准时开学。教职工主要来源于山东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在的大学)、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四川大学。“我们化学系第一任系主任刘椽等几个老师就是从山东大学来的,所以我们系整个教学模式沿袭了山东大学的。”
现在,从郑大老校区东门进去,能看到道两旁4栋红砖青瓦小楼,这就是郑大建校时仅有的4栋教学楼。“当时,学校建了数理化生四栋楼,但是最初招生的只有数理化三个系”,周正民比画着几个院系的说,“我所在的化学系第一届招了7个班,200多名学生,我们这一届只招了两个班,60名学生”。
周正民依然记得,当时校园里还都是土,也没有正式的围墙,只是用圈着。
1958年,郑大划归河南省管理后,开始不断进行院系调整。当年就增设了、历史、中文3个系,1959年,在大连理工学院、武汉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支援下,郑大增设了机械、土建、水利和电机4个系。1960年增设了外语系。
此时,除了郑大这所综合性大学外,郑州又陆续出现了一批大专学校,包括由中专学校升格的和新建的。
《郑州市教育志》记载:“1958年,郑州电力学校、郑州畜牧兽医学校、郑州煤田地质学校、郑州水利学校、郑州机器制造学校、郑州建筑工程学校、郑州铁运输学校等7所中专升格为大专学校。同时,新成立了郑州铁学院、郑州医学专科学校、郑州铁医学专科学校和郑州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这一年,郑州各类高等院校达到17所,而到了1960年,高等院校已达到了28所。
这种超常规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超越了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教学质量得不到。它们有的重新降格为中专院校,有的被撤停。经过几年调整、压缩后,1964年~1966年,郑州的高等院校稳定在6所。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尹老师对校史进行过仔细的整理。据他介绍,1960年,为适应我国航空工业的飞跃发展,全国新建中等专业航空学校11所,另有技校改建的一所。“其中,咱们郑州也新建了一所航空工业学校”,1964年,又改名郑州航空工业技工学校。
而1949年10月建校的平原省立财校,历经搬迁和数次易名后,成了工业管理学校,1964年8月迁到郑州,改名郑州工业管理学校。同年12月,郑州航空工业技工学校和郑州工业管理学校合并为郑州航空工业学校,后来发展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同样是因为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954年,郑州纺织工业学校已建立,这是一所由原中国纺织工业部部属学校、开封纺校、新乡纺校、武汉纺校、沈阳纺校等合并而成的学校,1984年改名为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1956年始创的煤炭工业部郑州工人技术学校,2001年变为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现在的河南工程学院。
1956年组建的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后发展为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后与他校合并为河南工业大学。
1962年,国家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经济困难,而工科恰恰是一个需要大量投入资金的专业。“省里经过研究,决定把郑大的工科转交出去,最后答应接收的是化工部,后来工科被划出去成立了郑州工学院。”周正民说,郑州工学院后来变成了郑州工业大学,2000年又重新并入郑大,河南医科大学也并入郑大。三校合并后,郑大实力更为雄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吴养洁、申长雨、丁奎岭等多位郑大教师和毕业的学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州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77年,是原国家轻工业部为培养行业高级人才在全国设立的八所本科高校之一,1998年转为中央和河南省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河南财经大学:1984年建立的河南财院,主要为我省培养高级财经应用型人才,2008年,与河南省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为河南财经大学。
- 标签:郑州轻工业学院南校区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