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如何与旅游融合
杂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早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杂技、京剧就在北美等主流市场为中国文化闯出了名堂,甚至现在外国人提起中国艺术,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武术、京剧、杂技。而旅游正是当下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一翼,两强相逢有容乃大,双方融合发展的产业前景不可限量。
杂技和旅游是天然融合对象
太阳马戏团是跨足杂技、旅游行业的成功典范。近年来,除马戏表演的核心业务,它正在推出一些新娱乐形式和新品牌,拓宽内容资源,扩大用户范围,提升创作能力。比如与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NFL合作打造沉浸式体验中心等,它的很多创新都和旅游产业有关系。
放眼国内,“杂技之乡”吴桥也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总投资57亿元的四个杂技文化产业项目全面落地,集旅游接待、会议、餐饮、康体、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
旅游演艺产品中,融入了优秀杂技元素的节目层出不穷。2009年,河南省杂技集团斥巨资打造的大型杂技剧目《水秀》,一举将濮阳杂技推向世界。目前,《水秀》已更新换代了好几版,公开演出1000多场,在国内外游客群体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融合面临哪些痛点
在对国内杂技和旅游演出结合考察之后,有如下整体印象:第一,景区都在讲文化故事,文旅节目对杂技的市场需求很大,但大多都是展现蹦床、柔术技巧,还有很多杂技剧动作套路、技艺、节目类型差不多,市场中像中国杂技团《头顶芭蕾》的这种创新性杂技精品不多。
第二,市场中不乏同行将杂技艺术和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结合或进行剧种间的跨界,但真正的力作还没有。大多数结合还是“两张皮”,如杂技是杂技,歌舞是歌舞。
第三,杂技作为整剧主要表现手法不够,在剧情表达力上也不够。现有杂技剧大多是写意的,叙事性不强,通常只是将一些杂技技艺“串面包”,杂技出现在旅游演艺中多是杂耍、凑趣儿的角色。
国内一系列“走出去”剧目如中国杂技团的《一品一三绝》《头顶芭蕾》《摇摆高拐》等,“以技压人”的时代奠定了中国杂技傲视世界的起点,但现在迎来了新道具、新技术、新媒体包括新观众、新市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创新水平也极大提高,我们就不但要把杂技元素做到极致,更要用东方技艺来讲述东方故事,让杂技承载树立中国文化大国形象的使命,让杂技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表征。
融合出精品的突破核心
我认为突破的核心就是杂技的创新力。
一是跟杂技道具、舞美创新的结合。中国杂技团单个节目的创新力非常强。道具进步、演员表演到位,甚至杂技技艺都走在世界前列。《头顶芭蕾》是全世界杂技技术高峰,《摇摆高拐》的最大看点是道具创新带来节目质量的革命性变化。由于这个新道具,传统的高椅项目和练高椅技巧的主演都一改沦为备份节目的困境,演员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是杂技节目形式上的创新。火遍全球的太阳马戏团,是利用中国的技术、教师和中国的编排,去跟西方的冷戏剧结合,再加上与时俱进地运用多媒体、高科技手段进行包装,形成了成熟的表演形式。
天创国际演艺早年跟沈阳杂技团做的《天幻》,在美国累计演出上千场,节目形式上就是将魔术、柔术、武术、绳技、大飞轮等相融合。作为从旅游演艺起步的公司,我们对杂技的关注度一直非常高,多次结合探索均给整剧锦上添花。以在美国的旅游胜地布兰森市白宫剧院驻场演出数年之久的《马可·波罗》为例,在塑造关键情节上,杂技起了非常好的效果:马可·波罗南下就任遇到海上风暴时,一般舞蹈技艺已经无法表现,蹦床、爬杆就成了最好的手段;剧终,马可·波罗和中国情人鸿雁传情、天上相会,我们就动用了凄美的绸吊;为了展现地方风土人情,我们还动用了青花瓷顶缸、跑驴等地方技艺和传统文化元素。
当前,在政府高度重视、文旅张开融合的双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应在更大范围内、更广视角下寻找融合和创新之道。首先,要为杂技剧树立一套剧目标准、行业标准。其次,中国杂技剧过于写意,剧情不强、杂技大串烧的格局也亟待突破,行业应从道具、舞台科技、表演技艺等多向创新。第三,要有一群看好杂技艺术、能够沉下心的人才进行杂技剧目的创研和革新。第四,以前只练技术不求美感更不提文化修养的时代已经过去,提升演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杂技人才储备是紧迫的任务。(曹晓宁)
(本文系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的发言,由颜庄采访、整理。)
- 标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