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皮革

飞针穿线,绣出新生活(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纤细的绣花针,在粉色织布上来回穿梭。蒙古族大娘陈满亮正在刺绣车间忙活,手中的绣针上下翻飞,一朵大红牡丹呼之欲出。

  家住内蒙古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陈大娘,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两口年纪大了,不能种地,生活越发没着落。这几年,靠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补助保障都不少,老两口脱了贫。可大娘是个倔脾气,“咱不能光靠国家帮,富裕生活更要自己创。”

  人老体弱,靠啥挣钱?大娘想起了自己的老手艺——蒙古族刺绣。“过去自己绣好了枕头、书包拿去卖,一没人要、二卖不上价,好东西一年只挣一两百元。”老太太直呼可惜。

  传统蒙古族刺绣如何焕发新生?2016年底,旗里开办了首批刺绣培训班,陈大娘作为教师代表,被邀请到苏木嘎查教授蒙古族刺绣。

  从早教到晚,一天补助100元。老人还在嘎查里义务“传帮带”,越来越多的妇女、残疾人、贫困户参与其中,陈大娘越教越有精神头,如今她的学生有100多人。

  截至目前,全旗173个嘎查集中举办刺绣培训班100多期,培训绣工1.47万人次,全旗从事蒙古族刺绣的农牧民及居民超过2.1万人。

  好产品怎样才能卖出去?旗里想到好办法,创建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协助成立刺绣产业公司,搭建刺绣基地,既带动大学生就业,又服务广大农牧民,同时助推刺绣扶贫产业发展。

  “刺绣产业采用订单模式,协会对接服务全旗苏木镇绣工、发展客户、建立销售渠道,企业与客户签订单,按绣工技能划分一、二、三和初级工,分派订单,对绣工统一培训、发放材料、成品回收、收入结算。”协会会长杨福林说。

  有了好产品、更有好销路,农牧民增收不成问题。如今,陈大娘每年光刺绣收入就有一两万元。生活富裕了,传统文化也有传承人,东西卖出好价还能走向全国,老人甭提多高兴。

  34岁的韩都吉雅是老人的学生之一,如今已是一名一级绣工。一幅4米长的作品耗时一个月,完成能挣7000元,一年下来收入四五万元不成问题。如今,全嘎查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绣工有13人,全旗刺绣产业实现产销收入1000万元。带动2800多名贫困户从中受益,人均年增收2000元。

  如今,蒙古族刺绣已发展出千余种产品。“我们已为28项图案申请了版权保护,未来还会邀请更多农牧民加入,绣出属于她们自己的新生活。”杨福林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1日 13 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