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皮革

小小一张身份证 见证时代变迁

  底卡标准、样本、宣传资料等见证了身份证的发展和变化(资料图片)

  从最早一人一张、统一在北京市公安局户籍处备案的“身份”证明——“人口卡片”,到手工制作的一代身份证,再到如今可以电子识别、功能多样的二代身份证,居民身份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中国数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

  手工“口卡”

  每天需要替换几百张

  1953 年4月,中国居民开始使用公安部统一制发的户口簿、户口登记表、迁移证和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登记表。1955年6月,开始实施《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1956年2月,所有户籍信息改由公安机关统一登记和管理,民警们将其简称为“口卡”。

  现任北京市公安局人口基层工作总队证件大队民警的张凯,1983年被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户籍处,管理“口卡”。

  在当时,“口卡”科的民警平均每人负责12组柜子,基本上每组柜子装有6万张“口卡”,每个民警要管理70多万张“口卡”。

  “那时,我们一个人每天要替换差不多800张‘口卡’,少的时候也有500张左右。”张凯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因“口卡”信息都是手写,如果有公民姓名写错了,或者更换了家庭住址,“口卡”都要及时替换。

  此外,为方便查找,所有“口卡”都将姓氏依据拼音排序,“当时北京市‘口卡’排列的第一个姓氏就是巴,第二个是白,往下是班、邦,以此类推”。虽然“口卡”数量庞大,但民警“手一抬,再一翻”,不出十几秒,就能准确找到所需的那张“口卡”。

  在这里工作的民警,晚上还要值班,帮一线办案民警查找人员。“小到逢年过节,找不到亲戚家住址;大到公安机关破获重案要案,都需要‘口卡’科提供支持。”张凯回忆道。

  一代身份证

  十六道工序全靠手工

  1984年,北京市进行一代身份证颁发试点工作。

  现任北京市公安局人口基层工作总队办公室副主任的陈一心,1985年被分到了北京市公安局户籍处身份证管理科工作。

  当时办公室“跟车间一样”,每个人都穿着“蓝大褂”。一代身份证的制作要经历制作底卡、翻拍、洗照片、扩印、裁接、塑封等16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民警手工完成。

  1984年至1985年,为了把底卡上的信息抄写得尽量美观,各派出所、辖区单位、街道等单位写字好的人被抽调出来,专门帮忙抄写身份证卡片。

  1986年,身份证开始铅字打印,1988年开始计算机打印。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身份证的使用场所非常少,仅限于买火车票、飞机票或是住宿登记。“那时身份证办理,几乎是公安机关安排社区民警或是居委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宣传,收集照片和信息。”陈一心回忆道。

  1984年8月30日,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举行中国首批居民身份证发放仪式。现场380人拿到了首批居民身份证,第一个领取的是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2000年,北京筹建警察博物馆,单秀荣将这张身份证捐献给警察博物馆。

  1995年7月1日起,居民身份证制作采用全息透视塑封套防伪技术。1999年10月1日起,中国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证号码制度。

  2013年1月1日,第一代身份证停用。

  二代身份证

  一天最多制作六万个

  2003年,全国启动第二代身份证试点工作,北京又是试点城市。

  2004年5月16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六十五中学礼堂内举行首发仪式,公安部治安局领导为28岁的东城社区工作者李媛和7岁小朋友赵熙然分别颁发了北京市第一张成年人二代身份证和第一张未成年人二代身份证。

  为了完成试点任务,陈一心和同事在办公大楼还没装修好时,就搬了进去。“那时候人可以倒班,但是机器不停。”陈一心告诉北青报记者,那时一天最多能做出6万个身份证来。2006年6月30日,北京市完成第二代身份证试点任务。

  目前,北京在全国首推了异地身份证任意派出所就近办理业务,通过“网上北京市公安局”网站,手机版APP“北京警务”,居民们还可以实现网上查询所需要的材料,预约受理时间,并实时查询办理进展。

  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民警可以上门拍摄身份证照片;高考时,派出所还为考生开通绿色通道;如在火车站、飞机场忘带、遗失身份证,还可直接办理临时身份证明。

  在陈一心看来,每一项办理身份证的便民措施推出都能在百姓中引起良好的反响。“主要还是因为现在身份证的应用范围广。”从一代身份证到二代身份证,与身份证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陈一心说道。

  文/本报记者 叶婉 见习记者 王涵

  统筹/张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